驻梅江区城北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精准帮扶“种”出好日子

今年入秋以来,梅江区城北镇上村村种植的水稻陆续迎来丰收。放眼乡间田野,撂荒的田地变成了金黄的稻田,与轰鸣的收割机、忙碌的农人构成一幅美丽乡村的丰收图景;而在上村村党群服务中心,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正和村民一道,将一包包印有“梅江上村”商标的有机大米装袋打包,通过电商渠道销往各地。

2021年,由广东省侨联、暨南大学组成的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进驻城北镇,加上农行广东分行派出的金融助理、省科技厅派出的科技特派员团队以及“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者,采用“组团”帮扶模式,以三年为期,深度融入对当地的帮扶行动。

一年多来,工作队多方争取帮扶资源,积极发动慈善爱心力量,做好防返贫监测,致力改善民生;聚焦粮食安全保障,全力推动撂荒地复耕复种;多方奔走引进企业,将现代化智慧农业技术带到田间地头,让当地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工作队的帮扶力量。

城北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聚焦粮食安全保障,全力推动撂荒地复耕复种。南方日报记者 何苑妮 摄

攻坚克难复耕170亩撂荒地

驱车沿山路来到城北镇上村村的一处山谷内,曾经的撂荒地如今已种上了绿油油的农作物。“荒地复耕后,从空中俯瞰可以看到土地的颜色由黄转绿,风景十分美丽。”城北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驻上村村第一书记余广庆说。

若不是交通不便、水源匮乏,该村大片的田地不至于撂荒数十年。尽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村中基础设施已经大大改善,道路平坦又宽敞,但村民的耕种意愿仍然不强,而耕地撂荒越久,地力就会越差。通常情况下,撂荒超过5年的耕地,复垦后至少需经过两年精耕细作才能进入稳定收益期。

“村民不愿意复耕,一方面是种植粮食利润不高,另一方面则是难销售。”余广庆告诉记者,农产品的价格随着市场情况而变,若当年某种作物价格低,村民无法收回成本,来年也就会产生放弃耕种的念头。

工作队与村“两委”干部商议决定,首先解决村里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的实际困难,同时村“两委”干部按片划分承包责任,发动种粮专业户尤其是党员,带动各生产队有意愿的农户一同耕种;驻村第一书记发挥帮扶单位的资源优势,解决粮食品种品质及后期销售问题。

“为了修复重要的水利设施,由村里的党员垫资加上工作队筹款,对村内一条长700多米、失去灌溉功能的水圳进行改造,解决周边三个村民小组、200多户村民的种地灌溉需求。”上村村党总支书记古海斌介绍,之后,不少村民开始主动配合,清理撂荒耕地上的杂草杂树,“党员带头种、发动村民种,越是复耕难度大的地方,党员越是冲在前面,起到了突出的示范带头作用,村里的撂荒地逐渐有了生气。”

记者了解到,自2021年7月工作队进驻以来,在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的谋划下,该村克服资金短缺、复垦地段作业难度大、劳动力缺乏等困难,投入资金28.5万元,共完成170亩段田、湖洋田、山坑田等各类型撂荒地复垦工作,其余陆续复垦中,2022年预计可达到250亩以上。

此外,工作队经过走访调研发现,上村村耕地撂荒的原因很多,自然条件受限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有些地方缺水,有些地方土地都是淤泥,在这类型土地上复耕成本巨大,要想复耕可持续,需要分析不同地块的特点,种上合适的作物。

“例如,下一步我们可以在缺水的汀洞坑种植需水量低、经济价值高的岭禾、糯玉米、红宝石玉米等;在沙土地种植良种番薯等,使作物经济价值实现最优化。”余广庆说。

以市场为导向引进新品种

在城北镇上村村,村民陈春香今年通过土地流转,将水稻面积从6亩扩大至40多亩,其中大部分是撂荒地。谈及原因,她表示,“新品种‘太空稻’长势好,效益高,种起来也有信心。”

种地有钱赚,是解决撂荒地复耕复种的根本出路。工作队意识到,只有从品种着手,向荒田要效益,方能让撂荒地真正成为助农增收的良田。

为了提高村民耕种积极性,工作队与华南农业大学航天育种中心联系,在上村村引种高产、优质、抗逆的“太空稻”品种,降低自然因素对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提高亩产效益。

“粮食种出来了,还要能卖到好价格,农民才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各种生产物资和人力成本都涨价的形势下,只有优化品种、提升品质,产品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卖出好价钱。”余广庆介绍,目前,村里引种了3种优质水稻品种,其中2种为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选育的航天稻华航51、华航57,还有1种为当地优质品种青香优19香,经过试种,品质和产量实现明显提升,华航57和青香优19香两种米更是受到不少消费者喜爱。

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引进如草莓番茄、太空稻等高附加值农产品,诸如此类探索,近一年在上村村从未停止。

去年10月,村里引进由华南农业大学培育的草莓番茄品种,经过精心栽培,试种的1700株草莓番茄亩产达5000多斤,几乎个个鲜甜饱满,口感上乘,推出后很快被抢购一空。

据悉,普通番茄市场价约6元/斤,甜度可达3.8到4.2左右,草莓番茄约15元/斤,完全成熟之后甜度约11到12。看到良好的市场前景,不少村民也跃跃欲试,主动找到工作队,表示希望加入试种队伍,目前全村共种植草莓番茄6000多株。

今年8月,村里试种的头茬红宝石水果玉米同样迎来丰收,售价10元一根仍然供不应求,看着货车将一箱箱玉米运出村子销往外地,这也让村民十分欣喜。

如何尽己所能,提供城北所需?这支工作队给出的答案是:不随大流、只种对的,且要树立差异化思维,打造城北特色农产品品牌,建立独特的竞争优势。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工作队还将发挥暨南大学资源优势,与校友企业梅州市老聚通食品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在上村村50亩旱地上推广种植黑豆,用于制造酱油产品。余广庆说,希望今年能将种植能手集中起来,大家一起参与,工作队也会制定详细的生产计划、后续销售计划,既能增加村集体和农民收入,也有利于上村村乃至城北镇未来更好地发展特色种植产业。

搭建平台助力农货“飞”出大山

去年底,一箱箱柚子、大米等20余万斤消费帮扶农产品发往暨南大学各个校区;省侨界仁爱基金会联合城北镇兴惠金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广州举办的2021“南粤慈善 公益同行”活动年会上推广销售2.4万斤精品金柚……进驻城北镇一年多来,工作队发挥资源优势,接连开展了一系列消费帮扶行动。

消费帮扶,一头连着帮扶地区群众的“钱袋子”,另一头连着城市千家万户的“菜篮子”,无论是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还是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都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

城北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龚兵介绍,消费帮扶既能帮助农产品销售,让村民直接受益,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也能把城北的好产品推介到珠三角地区乃至更大的市场,提高产销对接的精准度,有利于适销对路农产品的扩大再生产,起到促产的作用。

“接下来,工作队还将借助省侨联的资源,为城北镇与广东侨企、省侨联直属社团等牵线搭桥,促成更多深层次合作,帮助城北农产品走出去。”龚兵说。

“我们在进驻前期遍访了城北20个村,选取了基础较好的上村村,率先引进新品种种植,成熟后再向全镇各村推广种植,暨南大学作为帮扶单位,为了提高村民积极性,通过消费帮扶的形式保价收购上村村种植的大米,同时和广东许多高校联系,采购当地农产品。”工作队队员钟春生表示。

在工作队推动下,城北镇引进成立了梅州市上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搭建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同时培养有知识有能力的年轻人参与平台运营。

通过梅江区千名大学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计划回到家乡的应届毕业生侯雅珠,便是公司的运营人员之一,目前负责电商发货业务。“这份工作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而且离家近,方便参与村级事务,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也是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侯雅珠说。

梅州市上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后,该公司又引入梅州市客都红色文化培训中心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入驻上村村,发展红色培训、乡村振兴实践及乡村农耕及亲子旅游等项目,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进驻以来,工作队结合城北镇实际情况明确任务分工,每周与城北镇召开工作例会,及时与镇党委和相关部门就具体工作进行商议。”城北镇党委副书记侯志玉表示,工作队还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力量,开展产业帮扶、消费帮扶、人才帮扶、科技帮扶,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加入乡村振兴工作,同时聚焦产业就业、镇村建设、基层治理等方面,形成意见建议,帮助城北镇党委和帮扶单位决策,助推城北乡村全面振兴发展。

原标题:

驻城北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精准帮扶“种”出好日子

【来源】南方日报·梅州观察

【记者】何苑妮

【作者】 何苑妮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工作队   城北   梅州市   暨南大学   复种   侨联   资源优势   耕地   精准   村里   番茄   好日子   农产品   村民   草莓   乡村   品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