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渔捕文化”中国荣成旅行笔记(连载三十一)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久居荣成,面朝大海,自然感受颇多,也来谈谈“渔捕”那些事儿 **


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也叫地域文化,比如,我在西安,西安就是一座有着历史文化底蕴的十三朝古都,走在大马路上,随便一个西安人都能脱口而出周秦汉唐的历史,以及古城西安的文化脉络。


同理,到了荣成,到了海边,时间久了,这里的地域文化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耳濡目染,我也自觉不自觉地喜欢上了海洋文化,渔捕文化。


下面就聊聊我所知道的“渔捕”这些事儿。

在我们已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类为了生存,不仅向土地索要自然资源,而且随着生存的需要和认知的扩大,开始向海洋、河流、湖泊索要生产和生活资源,于是乎,“水体”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海洋,湖泊,河流等水体中,人们的劳动对象主要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动物,以及海带等水生植物。

为了获取它们,人类用船只、网子等专门设备作为工具,在湖泊,河流和海洋区域进行作业,久而久之,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活动场所。

从此,河流、湖泊和海洋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


捕鱼活动主要限制于有水体的地方,没错,这不是废话,没有水域的地方无法产生捕鱼活动,因此,这就从客观上决定了空间分布特点,即捕鱼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和地域性。


当然了,不同地方,人们的捕鱼文化是不同的,比如邻国日本就和中国有所不同,日本是一个岛国,周围都是海洋,生存环境决定了他们可以大捕大捞,而中国人捕鱼则是注重小捕小捞。



根据考古学研究,中国的渔文化,追溯到一万五千年前至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即北京“山顶洞人”。

考古专家在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发现了骨针和海蚶壳,依据考古出土文物和文献资料,发现鱼骨是鱼文化最早的载体。


也就是说,当渔猎生产由徒手捕捉,棒打石击,栅栏拦截,围堰竭泽,发展到叉刺网捞,镖投笼卡,舟桨驱逐,渔业就已经成为人类最早的经济形态之一。


长期以来,中国先民留下了不少极为珍贵的渔业文化,这个我们在考古或者参观博物馆的时候,都会有发现。


珍藏在辽宁博物馆,辽宁鞍山海城仙人洞遗址出土的“脱柄骨鱼鳔”,出现在旧石器晚期,骨鱼鳔是旧石器时代的一种捕鱼工具。


北京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发现了与服饰有密切关系的骨针一枚,和141件钻孔的石头,骨,贝,牙等装饰品,此外还有磨光和可有弯曲或平行浅纹的骨角器。


骨针,是人类原始的缝纫工具,早在旧石器晚期就已经出现,1933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人发现的是目前已知我国最早的古针,1983年在辽宁海城又发现了三枚古针。


新石器时代的鱼钩、鱼叉、鱼鳔、鱼枪,也是鱼文化的体现。

西安半坡遗址发掘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是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

以及殷商时期,“贞其雨,在圃渔”的甲骨卜辞,象征着双手拉网捕鱼,用执竿钓鱼的甲骨文字“渔”。

挂在山顶洞人脖子上,用野藤串起的贝壳项链,不亚于今天的金银饰品,古人“以贝为钱”,影响到了财、贸、贵、贱、赚、赔等字的形成。



从国家层面来说,对鱼文化非常重视,以“中国鱼文化博物馆”命名的博物馆已于2005年在上海成立。

中国鱼文化博物馆内容包括:水生生物标本,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作品,渔具,船模,渔业史,渔业教育,民俗,衣饰,民间传说,民间用品,以及和鱼有关的历代文物,民间建筑,影视作品等等。

修建国家鱼文化博物馆的宗旨是为了大力开展中国鱼文化研究,推进鱼类学研究,推广中国特色的鱼文化。




而最具荣成当地的鱼文化代表是“荣成国际渔民节”。


每三年举办一次,以渔民为主体,以渔村文化为主要内容,开展各种形式的海上运动项目,大型民俗观光活动,经济技术贸易洽谈会和海洋渔业博览会等一系列活动。


这个节日起源于荣成当地渔民传统的谷雨节。

早在春秋时期,这里就大兴渔盐之利,每年谷雨,春汛来临,百鱼上岸,休整了一冬的渔民又开始忙碌起来,捕鱼赶海,开始了新一年的海上生活。


起初,荣成国际渔民节均为谷雨期间举办,到了第三届(1993年)开始改为7月24日-28日举办,连续办了4次,后来又改为每三年举办一次,每次渔民节都有大量中外来宾和当地群众参加。

渔民节以增进国内外文化交流,发展经济,促进经济,共同繁荣为宗旨,举办新闻发布会,典礼仪式,观光旅游,经贸洽谈,文艺晚会,使渔民节成为中国海文化的盛会,赢得了中外来宾得高度赞扬。


游客最喜欢的是盛大的祭海场面,活动当天由渔家大鼓,渔家号子,舞龙,舞狮子等,各队组成千人的团队,齐聚一起上演具有荣成特色的民俗表演,再现谷雨祭海场景。

祭祀仪式上,渔民们秉持传统礼仪,敬畏自然,敬重文化,渔娘向龙王献五果,祭祀的代表向龙王上香,渔民开洋、谢洋国际级非物质文化传人诵读《祭海文》,表达靠海吃海的渔民对大自然的感恩和敬畏。



我国海岸线漫长,渔捕文化很丰富,尽管都在海边,但是鱼文化各不相同,各自都有其各自地域的特点,即使同在一个省,日照就和荣成不一样,又比如都在荣成,各个村里的鱼文化也不尽相同,各有其特点。

比如,鸡鸣岛村的鱼文化代表就是“鱼绣”。

鱼绣,是一种特色的刺绣,主要有鱼形桃形扽图案,至今已经有百年历史,有辟邪保平安得寓意。


而“中我岛民俗博物馆”则承载着当地村民及其周围的鱼文化和历史。

中我岛民俗博物馆,位于中我岛村,面积1000余平方米,展出了17000多见民俗文物,有革命先烈使用过得老物件,也有出海打鱼的各类工具,这个村级博物馆记录了从传统村落来到文明新村得历史转变,具有鲜明得渔家文化,和红色文化,区域文化特色,



再来说说荣成的开海节。

每年9月1号是荣成的开海节。


为强化海洋渔业资源的保护,从2017年开始,国家对伏天休渔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将时间调整为4个月,主要涵盖北纬35度以北的渤海和黄海海域,休渔时间为5月1日12时至9月1日12时,这样有效的保护了渔业春季的产卵和秋季成长,从根本上修复和保护了渔业资源。


为期4个月的黄海伏季休渔期已经结束,在荣成石岛渔港,数百艘渔船蓄势待发,港湾内,旌旗猎猎,轮机轰鸣,时辰一到,百舸争流,驶向蔚蓝色得的大海,场面尤为壮观。


荣成渔业发达,海上捕捞规模全省领先,紧靠烟威、石岛、连青石三大渔场,拥有近2000艘捕捞渔船,同时,拥有全国最大的远洋渔业船队,拥有北方唯一的沙窝岛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作业区域遍布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及5个国家专属经济区。


最后,说说荣成的渔家习俗,这也是鱼文化的一部分。

荣成三面环海,海岸线有500公里,渔生产是荣成的主要支柱,居住在此的渔民世世代代以海为生,以海为伴,在生产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不能预测也不能征服,面对有时赐福,有时带来灾祸的浩瀚大海,既敬又畏,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些风俗


说话的忌讳:

渔家人豪爽,质朴,热情好客,是常事,鱼也是逢桌必上的一道菜,但是餐桌上不能说把鱼反过来,而是要说把鱼转过来,或者说把鱼滑过来。

饺子下锅时,不能说“煮饺子”,而要说“下饺子”,告别亲人扬帆远航要说“出海”。

注意,把烧饭用的煤,不能叫煤,“煤”通“没”,谐音不好听,要说成是“扎子”;

吃完饭,筷子要放到桌子上,而不能放到碗上。


节日供神


老几辈渔民主要是敬龙王爷,海神娘娘,财神三宫,按一定的节令供奉。

除夕之夜或者初一早晨,渔民要到龙王庙,海神娘娘庙里烧香叩拜,或到海边摆上贡品,焚烧香纸,求神灵保佑一年平安。

这里的渔民几乎家家供财神,渔民每次出海前烧香,这是为了让神仙看到,能保佑他们海上发财。


新船点睛

渔民把船当成自己的伙伴,船是赖以生存的依靠,因此,特别爱护,并赋予他灵性。

过去的木制船都做一对突出的大眼睛,新船造好后,只画眼,不点睛,下水时,选择黄道吉日,敲锣打鼓放鞭炮,船主亲自点睛,标志着一个新生命诞生,众人喊着大吉大利的号子,把披红挂绿的新船一步步从岸边移动下海。


春日祭网


到了春暖花开,渔民把整修一个冬天的渔网抬到海边,用谷草烤网辟邪,称“财财网”然后放鞭炮,烧香纸,抬着渔网,喊着号子登上渔船,把网盘在仓库里。

烤网是有科学依据的,过去是棉线织网,为防止腐烂,用加热的猪油起头,晾干,另外,渔网存了一冬,也有霉味,异味,用谷草烤完后可除掉异味,便于鱼虾进网。


祭祀鱼神

渔民每次出海拉网,收获以后,首先要拣大鱼做熟,盛到盘子里,在船头祭奠,祈祷龙王爷佑。


许愿还愿

这个很好理解,如果许愿成功,就要还愿,否则就会大祸临头,据说成山头的庙宇和靖子村的“风仁有里”匾额都是还愿留下的。


总之,不论是身为游客,还是作为旅居客,一定要入乡随俗,尊重当地风俗和传统,与当地人融为一体,这样,才能体验到你旅居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中国   鱼鳔   山顶洞人   谷雨   文化   渔家   渔民   渔业   博物馆   海洋   旅行   笔记   荣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