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导致枯白穗,了解发病规律,4项措施有效防治效果佳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夏收粮食作物,关系到国计民生。小麦种植过程中需要防治的病害较多,其中让农民"头疼"的病害是赤霉病。它不仅造成小麦减产,而且人畜食用了过量的病麦粒后,能引起中毒现象,如恶心、呕吐、眩晕、腹疼和全身乏力等症状,危及健康和生命安全。

小麦赤霉病又叫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等,是小麦主要病害之一。它是一种典型的气候性病害,在小麦扬花期如果遇到低温降雨天气极易被病菌侵染,造成病害漫延发生,田间形成大量的枯穗、白穗,如果防治不及时,一般年份可减产10~20%,大流行年份减产可达50~60%,甚至造成绝收,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小麦赤霉病导致麦穗枯白

那么,怎么才能有效的防治小麦赤霉病呢?下面,就从病害田间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发病条件和防治措施等方面介绍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

一、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

小麦在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都可被赤霉病菌侵染,引起幼苗枯萎、茎基部腐烂、秆腐或穗腐等症状,其中以穗腐发生最为普遍,为害最为严重,产生的损失也最大。

1、苗枯症状。幼苗出土前后,幼芽和根变褐枯死,湿度大时在枯死的苗上可看到粉红色霉状物,这便是病菌的分生孢子。

小麦赤霉病的病穗和病茎

2、茎基腐症状。小麦茎基腐从出苗到成熟都可能发生。发病初期,茎的基部由绿色变为褐色、腐烂,最后导致小麦整株枯死。

3、秆腐症状。秆腐多发生在穗下第一、二节,发病初期可在剑叶的叶鞘上见到淡褐色的斑点,之后扩展到节部,病部常出现一层红色霉层,严重时不能抽穗。

小麦赤霉病秆腐症状

4、穗腐症状。病菌在小麦抽穗扬花期侵入, 在灌浆期至乳熟期显现病症。发病初期,在小穗和颖片上出现水渍状淡褐色病斑,之后逐渐扩大到整个小穗,再蔓延到临近小穗,病小穗随即枯黄。当气候潮湿时,小穗基部或颖片合缝处长出粉红色霉状物形成霉层;空气干燥时,病部和病部以上小穗枯死,形成白穗,不产生霉层,通常一个麦穗上只有1个或几个小穗发病,严重时整穗发病,发病早的小穗不能灌浆结实,发病晚的虽能结实,但麦粒细小皱缩,粒重下降。后期麦穗病部可产生蓝黑色小颗粒(即子囊壳)。发病后期,病穗上产生大量紫黑色小颗粒。

小麦赤霉病麦穗发病症状

二、小麦赤霉病发病规律

1、病原菌及习性。小麦赤霉病由禾谷镰孢、串珠镰孢、燕麦镰孢、黄色镰孢等多种镰刀菌引起的,其中优势种为禾谷镰孢。病菌以菌丝体或子囊壳在土表的稻桩或玉米秸秆等作物病株残体和带病种子上越夏、越冬。

小麦赤霉病菌示意图 1.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2.子囊壳 3.子囊 4.子囊孢子

2、传播途径。带菌种子播种后,可直接引起麦苗发病。越夏或越冬的病菌在适宜条件下,形成子囊孢子,经气流传播到小麦植株上,经5~6天潜育期再表现出病症,造成茎基腐、秆腐或穗腐。以后病部在条件适宜时,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经风、雨等媒介进行传播,继续危害麦穗,加重病害的发生。

三、小麦赤霉病发病条件

1、气候因素。小麦赤霉病的流行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当春季平均气温为7℃以上, 遇到阴雨3~5天,土壤含水量大于50%时, 越冬菌源便产生子囊孢壳,当气温高过12℃便可形成子囊孢子,在降雨或潮湿条件下,子囊孢子成熟并散落到花药上侵害小穗引发病害。在小麦抽穗扬花期若有大量成熟子囊孢子存在的情况下,如果气温在15℃以上,遭遇连续阴雨天气,病菌就会产生大量子囊孢子,病害发生严重。如果阴雨天超过10天,可造成小麦赤霉病的大流行。

小麦赤霉病发病初期症状

2、品种抗性。近年来各地培育和推广了一批新品种,但还未发现免疫和高抗品种,在生产中一些种植户过于追求高产,长期种植单一品种,不注意抗病耐病品种的更新,往往容易导致赤霉病害的流行发生。

3、管理不当。通常小麦种植在地块低洼,田间排水工程不良,遇雨后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地块,由于田间湿度高,遇到病菌即可导致发病。小麦种植密度过大,氮肥施用偏多或氮肥施用过迟情况下,田间容易出现荫蔽,通风透光差,造成植株徒长严重,植株柔嫩,提早封行,麦株抗病能力下降,病菌容易侵染,这种田间小麦赤霉病发病往往较重。

小麦赤霉病后期症状

四、防治方法

小麦赤霉病除上述发病条件外,在防治过程中若防治措施不得力,如预防不到位、错过防治适期、药剂选择不对症等,也会导致病害迅速蔓延和流行。根据小麦赤霉病气传特性,我们必须立足预防为主,及时准确用药,才能达到防治预期效果。

1、优选品种。要因地制宜地选用优质高产抗病耐病品种,不要到赤霉病发生区调种,连续种植时注意品种搭配,防止种植品种单一化,这是控制赤霉病为害经济有效的措施。

2、种子消毒。播种前对选用的小麦种子进行精选,去除小粒和瘪籽,保留饱满籽粒,并进行3~5天晒种,提高发芽势以提升抗逆性,并可通过阳光紫外线杀死种子表面的病菌。然后对小麦种子进行药剂消毒,可用6%戊唑醇悬浮剂按种子量的0.05%包衣或拌种。

3、强化管理。播种前应深耕灭茬,清除病残体,减少菌源;适期播种,以避免扬花期遇雨,减轻病菌侵染危害;合理施肥,注意氮肥施用量和施肥时期,不可过多或过迟,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适当增施磷钾肥,防病同时结合喷施0.2~0.3%磷酸二氢钾,提高植株抗病力;合理浇水,避免大水漫灌,降低农田小气候的湿度,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生态环境。加强麦田排涝工程建设,确保沟系通、畅、深,达到雨停田干,减轻病虫的为害程度。

4、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抽穗扬花期遇雨是该病发生的关键因素。此外,近年来推广免耕、少耕和秸秆还田也使田间菌源基数大,再加上种植生育期长品种,小麦抽穗扬花期较长,导致病害加重发生。因此,要抓住小麦赤霉病防治的关键时期, 在小麦抽穗扬花期, 田间小麦抽穗达到10%时,注意当地天气预报,在雨前或雨停间隙露水干后抢时喷药,喷药后遇雨可隔5~7天再喷1次,以提高防治效果。

药剂选择,一般每亩用25%丙环唑乳油40毫升,或25%咪鲜胺乳油50~60毫升,或41%甲硫·戊唑醇悬浮剂50-75毫升,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50克,或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30-50毫升,或50%多.霉威可湿性粉剂75 克,对水50~60公斤均匀喷雾,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施药后8小时内若遇雨,应在晴天补喷1次。喷施时水量要用足,施药要均匀周到,在穗期要对准植株上部特别是穗部重点喷药。注意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以延缓病菌抗药性产生,提高防控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赤霉病   小麦   子囊   小穗   基部   植株   孢子   病害   麦穗   病菌   田间   症状   种子   规律   品种   措施   效果   发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