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变了!人民币连续四天大涨,再度升7,背后五大逻辑是什么?

近日,人民币对美元连续四日大幅上涨,离岸人民币从7.25涨至目前的7.01,有希望重回“7”关口。

在降准的环境下,我们的货币还能升值,是什么原因?



一般来说,利率和汇率是正向关系,一个是对内资金的价格,一个是对外资金的价格,如美元加息,美元指数就会走强。

假如有人用150万美元在上海买了一套房子,在不考虑房价升值,在美元汇率稳定的情况下,这套房子的价值就是150万美元。

但房子毕竟在中国境内,如果我们突然采取降息,或者降准,释放了流动性,使得市面上的流动资金多于商品,那么这套房子就被动升值了。

因为房子按美元计价,就需要卖出更多的人民币,然后换成美元,才能保持其价值不变,此时我们的货币就相对美元贬值了。

这次也是一样,我们一直在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之前的降息,现在的降准,其实都是在增加流动性,但我们的货币却升值了。

本质是背后的五大逻辑发生了改变,利好叠加的效果。


1、国内的防疫措施正在优化,放开在即,对经济的恢复帮助很大。


如今我们不是不想继续防控,而是照这样,已经防不下去了,无论是从财力、人力、还是人们的心理,都快接近上限了。

2020年,全国的卫生总支出达到了7.2万亿元,2021年达到了7.5万亿元,而今年就算和去年持平。

三年的总花费加起来也有22.2万亿了,相当于去年GDP的19.4%了而这三年的GDP增速才有多少啊?



已经入不敷出了。

所以大家才会觉得钱越来越不好赚,因为我们的货币增量在变少,现在都是在鼓励大家把手中的钱拿出来流动。

现在仅每天的核酸支出就超2.15亿元,而且前期的花费中,很多都是突发事件的资金,搭建临时场地,物资采购,简化生产线和垃圾处理等。

对于长期的基础设施,帮助并不大,是否还要通过借债,继续维持下去呢?

这恐怕就是为何在年底优化防疫措施的原因吧!

很多人因为防疫减少了收入,又被压了三年,不少人因房贷还不上,丢掉了房子,几乎陷入绝望,都希望能早一点放开,也是人之常情。

而国家为了保护弱势群体,外部既要应对国际的多方面压力,又要防范国内的泡沫被刺破,也是尽力了。

此时要求优化方案,多数是为了降低成本,建立高效的预控体系,好腾出精力,放在提振生活品质,放在经济发展上。

这样对于提振消费,提高就业,各产业回归正常,都将是利好。



2、美元的“加息潮”基本过去,各国因美元加息而贬值的货币都在回归


不仅我们的货币升值,一天内,欧元兑美元上涨1.04%,英镑兑美元上涨1.01%,日元兑美元也是上涨1%。

欧洲股市全线上涨,通胀率从10月的10.6%降至了10%,而美元指数在11月的累计跌幅已超5%。

可以说,美元的暂缓加息给了各国一个“喘口气”的机会。

虽然暂缓加息,不等于加息周期结束,只是将之前的“快速奔跑”降为了“小步慢走”,甚至会演变成一场“马拉松”。

但短期内的利好叠加,对于我们恢复经济起到了促进作用。


3、给予房地产的“三支箭”,大幅降低了债务风险的发生概率,人民币没有了贬值的基础。


从限制房地产的公司开始,在经过近两年时间的“挤泡沫”后,一些实力弱的房企和一些较差的项目,已经被“洗”出去了。

能留下的大多为行业龙头或优质企业。

如今地方的市场调控也变得更为清晰和精准,保项目就需要保项目主体,保市场就需要保房企。

故在11月给予了房企融资“三支箭”,其目的,一是为了帮助“输血”,防止其债务风险爆发。

让相对健康的房企,更快的吞并已出现债务危机的企业,快速盘活项目。



二是化解房企的债务风险,与全民的捆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现在的基调是让房企恢复自我“造血”能力,才能维持稳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避免“烂尾楼”的发生。

接下来,多数会针对市场供需加大调控力度,帮助存量房的出清,这对于房地产发展迎来了利好。

就连北向资金的单日净买入都达到上百亿元,一边看着美元指数的下跌,一边看着中国对经济基本面的恢复。

预示着这些外国资本,看好我们未来的发展趋势。


4、我们货币的支付地位在提升。


据SWIFT的数据,目前我们的货币国际支付比例达到了2.13%,排在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之后的第五,虽然比年初的3.2%有大幅下降。

但主要因为美元的加息,使得全球的美元大量回流,所以其支付地位可以在短期内快速回升。

就连欧元的支付比例,也比两年前下降了3%,但不管怎么说,这毕竟是人家建立的结算系统。

而我们也有自己的跨境结算系统CIPS,如今很多国家都在加速“去美元化”,目前已有60个国家宣布使用人民币结算。

如与澳洲交易的铁矿石,与各产油国的石油和煤炭等结算,还有我们发展新能源的重要材料,与南美的锂矿交易等。

这避免了我们因大量的原材料进口,而造成国内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5、中国大量吸引了欧洲的产业“落户”。


创新和产业是发展的基石,我们的目标仍然是转型具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避免被再次“卡脖子”,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这是不变的方向,所以我们对于产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远高于全球各国。

自疫情开始,很多公司开始意识到,要在中国加大供应链的本土化,只有这样效率才能更高,更好的应对突发事件。

而今年欧洲的能源短缺,更是成为了本土化投资的“催化剂”。

德国化工集团巴斯夫,在湛江兴建一个巨型综合生产项目,不仅采用可再生能源供电,每年还要为汽车和电子行业,生产6万吨的工程塑料聚合物,投资高达上百亿欧元,成为其除本部外的第二大一体化生产基地,可见其发展信心。

德国化工科思创,计划在上海的工厂扩充生产线,投资2700万欧元,每年生产超2.5万吨,含有物理回收成分的高品质聚碳酸酯及合金。

德国默克集团,宣布在上海浦东投资首个OLED材料生产基地,作为其第三大OLED材料生产工厂,年产能6吨以上。

同时投资3000万欧元,设立默克电子科技中国中心,作为全球范围内首个综合性并重点关注半导体和显示领域材料的创新中心。

还有荷兰,英国、法国以及德国,对汽车、食品加工、制药、生物技术、化学和消费品等产业加大了投资力度。

仅今年前8个月欧洲对华投资就增长了123.7%。

这预示着外国的企业,同样看好中国经济的韧性、潜力和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愿意重金投资,共享发展利益。

五大利好叠加的效果下,我们货币的升值将是大势所趋。

接下来升值到“7”,会是大概率事件。

而当下在全球需求下降的时候,货币的贬值对于出口的贡献已经很小,而升值会对各产业和股市都是利好,美股也因为美元的走势变弱,产生向上的利好。

这本是一个皆大欢喜的事情,但接下来还要看美联储的加息频率,和我们计划中防疫和地产细则的一步步落实了,相信在这样的多重利好下,我们的经济将会很快恢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欧洲   德国   防疫   利好   欧元   中国   货币   逻辑   房子   人民币   趋势   美元   产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