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王维一生相互拉黑不往来,是因争夺公主成情敌还是文人相轻?

盛唐大诗人王维,很有些来头,属于C位出道,他祖上是唐朝五大望族之一的太原王氏,祖父王胄是知名音乐人,是大唐音乐总监。母亲出身另一望族博陵崔氏,父亲任汾州司马,正厅级干部。看看这逆天的家世,这人生的剧本一看就是精挑细选的,不仅出生名门,还是书香世家。怪不得王维外号投胎小能手。而远隔万里之外,同年同月还有一人出生,他姓李名白,字太白。

王维15岁便来到长安成为一名「京漂」,因为长得帅、才艺多、诗文好,刚来没多久就成为文艺圈「网红」。当很多读书人屡败屡战科举考试的时候,王维22岁就考中了进士,几年后又成了状元,很快,他又成了大唐山水田园诗代言人,他的性格遗传了信佛教徒母亲的个性,性格温和,这就是他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的原因,摩诘为梵语,意为“净名”或“无垢尘"。

相比之下,李白的出身就略显复杂了。不仅史料记载不详,关于祖上只字未提,而且李白自己也很少谈及家世,偶有所及,也只提远祖,讳言近亲,甚至从未在公开场合说过自己父亲姓甚名谁。李白作为一个纯粹的文人,就因为没正经当过什么官,就受到了史家的冷落,导致其家世渊源现在还争论不休。历史是帝王将相推动的,李白这样的大诗人,能记录流传下来他的一些诗歌就够给面子了。

唐朝是一个诗意飘香的朝代,一片树叶落下就会砸到一个诗人。达官显贵、贩夫走卒莫不好诗,写诗是荣耀、是资本,读诗是一种情趣、是一种品味。诗已浸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抒情言志、传情达意、送别饯行都用诗歌。在文学史上,唐诗占有相当重的份量,而王维和李白又都是盛唐重量级的诗人。因此可以肯定,王维和李白相互都认识,而且刚开始,也有机会一起吃过饭喝过酒,甚至极有可能一起K过歌。

盛唐时期的那些大诗人,其实彼此之间基本都认识。例如李白和杜甫,这二位就曾经有过交集,还一起游历。尽管当时的李白已经红透大唐,杜甫同学还只是个无名小辈,但李白没有嫌弃他,还是把他当成最好的朋友,这份情义让杜甫久久不能忘怀。

但根据现有史料和两人诗集,王维和李白确老死不相往来,虽然他们俩的朋友圈重合度很高。李白用《送孟浩然之广陵》送老友,王维为祭奠老友也写了一首《哭孟浩然》。李白称孟浩然为故人,孟浩然称王维为故人,王维同样视孟浩然为故人,然而,李白和王维却始终尿不到一个壶里。

王维、李白两位当时当世大咖之间,在两人作品上完全没有交集,表明二人的关系已经相当不好,难道真像民间传说中是为玉真公主争风吃醋?又或者是世俗中所谓的文人相轻呢?都未必。孟浩然也是文人,他们二人为何偏偏都和孟夫子处得不错,都堪称知己铁哥们。看来,原因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而王维与李白,两人的生活日历简直惊人的相似:他们都是公元701年出生,一个死于公元761年,一个762年去世,可以说前后脚了。他们都有很多相同的朋友,比如王昌龄比如孟浩然比如杜甫比如......他们也曾在相同的时间在相同的地方生活过。李白名扬天下时,王维当时的诗名也不逊李白。李白两次入长安时,王维也都在长安或终南,李白也游过终南还写过诗。两人有一个共同的挚友孟浩然。两人同王昌龄、杜甫都有过交往,两人都走过玉真公主的后门,都有和玉真公主有过绯闻野史。

这两个人,一个信奉佛教,一个追寻道教,一个性格低调内敛,一个个性狂傲张扬,同样才华横溢样,同样闻名诗坛,但找遍正史野史,却找不出俩人这文坛双子星的半点交集。即便他们的朋友圈高度重叠,都是杜甫、孟浩然、高适、王昌龄、晁衡、唐玄宗这样的大v,而且年龄相仿,都是知名红人,但在两人的生活中,却好像对方完全不存在一样,李白的诗作中从来不曾提到王维,王维的诗里面更找不到与李白任何的痕迹,完全形同陌路。

李白第一次在长安是个混社会的,还差点嗝屁,而王维已经官运亨通了,能见面的机会很少。非但和王维没交流,与张九龄这种文宗,他都没见着。张九龄,苏廷,张悦,李邕。这是那时候四个德高望重的泰山北斗。苏廷遇到他太早,李邕没见他,张悦张九龄,更是直接没有任何关系的样子。王维是张九龄一个圈的,孟浩然到长安都混得凄惨,何况李白还是孟浩然圈子的萌新。

王维一生优渥,但李白接触的圈子里上至天子贵妃高力士,大v贺知章等人。李白的圈子是完全和王维有交集的。两人都是赢得生前名的人,誉满天下、又有共同朋友的人,不可能不见到彼此的诗文,而见到了诗文,若有一方有赞叹欣赏之意,要想认识一下,简直不费吹灰之力。就韩寒和郭敬明要想认识交往,很难么?无非是不愿意罢了。

最为诡异的是,俩人的作品,还有许多相似之处。举俩小例子:

新丰美酒斗十千。(王维《少年行》)

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行路难》)

再看:

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少年行》)

纵死侠骨香。(李白《侠客行》)

究竟是谁在抄袭谁?如此“心有灵犀”,最终却老死不相往来。同年出生,几乎同年死去,同样炙手可热,他们都是音乐发烧友,李白唱功一流,就像李宗盛;王维更是诗词界的方文山,吉他(那时候叫琵琶)弹起来,令人意乱情迷,可惜,两人竟一次都没合作过,真的很蹊跷!再看下面例子:

开元十八年, 前辈诗人贺知章常约张旭、李适之、 崔宗之、李白等名士于长安市上开怀畅饮,后来就有“饮中八仙”之美名。而他们就没有邀请王维。开元十九年,前辈诗人张九龄第三度奉诏入京,闲余之时就多次邀上王之涣、王昌龄和王维等人于长安城郊渭河之滨把酒论诗,而他们也没有约请李白。天宝二年,诗人王昌龄、裴迪、王缙等人相约了王维游长安青龙寺悬壁上人院并一起赋诗,说好每人写一篇同题诗以作纪念。这一次游玩,大家没有叫上李白。天宝三年,贺知章向皇上提出辞职归隐得到允诺后,当即约请了几位朝中大员及文朋诗友到长乐坡出席送战友的最后晚餐,其中就有李白,但也没有喊上王维。


最让人们津津乐道的,莫过于野史中,李白、王维和玉真公主间那错综复杂的三角关系。两位大诗人,都给这位皇帝的亲妹妹写过不止一首诗,王维的“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都千古流传。今天安徽宣城的敬亭山南麓,建有玉真公主墓、大理石碑(碑文就是在讲李白和玉真公主的浪漫爱情故事)和全身塑像,恐怕他们仨从坟里爬出来也解释不清这段纠葛了。

王维受到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影响,且以佛教影响为主,面子是儒,里子却是佛,故而成为“诗佛”。儒家文化讲究入世,主张积极进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佛教特别是禅宗,讲究“空”,所谓“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主张“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红尘世界的一切都是虚幻不真的,不应该过于执着和留恋。

李白的思想源泉在于道教和纵横术,且以纵横术为主,面子上是道,骨子里却是纵横。李白自小习道教,练剑术,“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渴望成为神仙,其游仙诗很多,有仙风道骨,故而能成为“诗仙”。然而寻仙也罢,隐居也罢,根本不是真正的李白。真正的李白,本是一官迷,总是汲汲于追求功名,渴望有朝一日,自己被君主重用,等证明自己才华很牛掰之后飘然身退。

都说李白为天才,杜甫为地才(有后土般的心胸,胸怀黎民),王维为人才。作为天才,都认出了另一位天才,两人性情不对路,肯定不止简单的“文人相轻”,更深层次的原因,应该是思想观念的裂痕。骨子里的东东,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最难改变,这方面的矛盾,根本不会有调和的可能。用现在的话来说,二人的“三观不合”,在三观上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终两人一生,没有交集,没有互动,从不相互点赞,实为盛唐诗坛一大憾事。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王维出身世家大族,李白是寒门子弟;王维温文尔雅,李白狂放不羁;王维是进士及第的学院派,李白是鄙视科举的野路子;王维是号称摩诘的佛教徒,李白是自号青莲居士的仙侠派;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三好生,李白是“一诗独秀”的特长生;王维可能觉得李白不着四六,李白可能也认为王维哼哼唧唧。总之,这俩同龄人就这么暗暗憋着,较了一辈子劲。一个诗佛,一个诗仙,谁也没有超脱。

也许,在王维眼里,李白只会夸夸其谈、逞口舌之能,是只知道追求功名的俗物和一只禄虫。而在李白眼里,王维只是一个独善其身、置天下苍生不顾的自私家伙。个中是非曲直,留给后人以无尽的猜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李白   盛唐   道教   文人相轻   公主   大唐   佛教   长安   野史   杜甫   情敌   诗人   王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