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地质图集!揭开地质年代与地层真貌

国际年代地层表

是科学家们综合

世界地层划分、对比和

生物发展阶段的研究,

结合同位素地质年龄资料,

编制出的经典地球地层“史书”



年代地层表可以与

地质年代表严格对应,

因此,今天就跟随小桔

穿越回过去

解锁不同时代与地层的真貌吧!


(图源@摄图网)



01

前寒武纪


前寒武纪是地质年代中

对于显生宙之前时代的统称,

一般从约46亿年前地球形成时期开始

至寒武纪初期结束,

可细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

三个时间尺度。


前寒武系玄武岩和砂岩露头(图源@Roy Luck/flickr.com)


尽管前寒武纪占

目前地球地质时间超过80%,

但由于属于前寒武系

(寒武纪形成的地层)的

岩层、化石侵蚀破坏严重,

人们对前寒武纪的认知依旧较少。


前寒武系白云母片岩(图源@James St. John/flickr.com)


关于前寒武纪板块运动和

其他构造活动细节的证据

保存得很差,

一般认为在约40亿年前地球上

就已经存在小块的原始陆地。


风化后的前寒武系枕状熔岩(图源@Black Tusk/en.wikipedia.org)


而在11.3亿年前,

地球上的大部分陆地聚集成

一个单一的超大陆

——罗迪尼亚,

后在约7.5亿年前分裂。


重建7.5亿年前的罗迪尼亚(图源@John Goodge/usap.gov/en.wikipedia.org/Public Domain)


著名的埃迪卡拉纪,又称震旦纪,

属于前寒武纪末期

(约6.35-5.41亿年前),

该时期地层(震旦系)在我国

主要分布于华南地区及西北的部分地区。


成冰系(下)与埃迪卡拉系(上)界线的“金钉子”(GSSP)(图源@James St. John/flickr.com)


“埃迪卡拉”之名源自

澳大利亚南部的埃迪卡拉山,

地质学家Reg Sprigg于1946年

在那里首次发现了

同名埃迪卡拉动物群的化石。


埃迪卡拉动物群化石(图源@BC Geology/flickr.com/Public Domain)


这些生活于埃迪卡拉纪的生命是

迄今已知最早的

复杂多细胞生物,

包括三叶动物、前分节动物和

叶形动物等体型十分独特的生物。


埃迪卡拉纪生命复原(图源@Ryan Somma/flickr.com/ideonexus.com)



02

古生代


古生代意指远古的生物时代,

是显生宙中第一个代,

也是最长的代,跨越时间约从

5.388亿年前到2.519亿年前,

又分为6个地质时期。


寒武系黄褐色、红色砂岩和砾岩层(图源@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flickr.com)


寒武纪是古生代

第一个地质时期,距今约

5.388亿年前到4.854亿年前。

1835年Adam Sedgwick

依据英国威尔士北部地层建立了

"寒武系"年代地层单位。


澳大利亚前寒武系(右)-寒武系(左)不整合面(箭头处)(图源@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flickr.com)


据国际地层委员会厘定:

加拿大纽芬兰岛幸运角剖面

成为该时期地层界线层型剖面,

遗迹化石Treptichnus pedum

在该剖面上的首次出现点位

为厘定寒武系底界的标志。


标志寒武纪底界的Treptichnus pedum遗迹化石剖面(图源@Martin Smith/en.wikipedia.org)


在这个时代,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事件

在相对短期的时间里为地球带来了

大量较高等生物以及物种多样性,

奇虾、三叶虫等众多著名生物

出现并徜徉于海洋中。


寒武纪生命(图源@Shape of Life/Sea Studios Foundation/shapeoflife.org)


约于4.88亿年前,

寒武纪-奥陶纪灭绝事件的发生

意味着寒武纪走向终结,

而奥陶纪开始到来,

奥陶纪所在时期约为

4.854亿年前至4.438亿年前。


奥陶系露头(图源@James St. John/flickr.com)


英国著名地层古生物学家

Charles Lapworth1879年将

广义志留系下部和

当时寒武系上部独立划分出来,

建立了“奥陶系”年代地层。


奥陶系-志留系界面层的虫迹构造(图源@James St. John/flickr.com)


1997年, 奥陶系第一个“金钉子”

(达瑞威尔阶底界)

(我国第一个“金钉子”)

确立在中国浙江常山黄泥塘剖面。

而奥陶系底界(即特马豆克阶底界)

“金钉子”于2000年确立于

加拿大纽芬兰岛西海岸的

Green Point剖面。


Green Point的化石悬崖(图源@Alphacetie/en.wikipedia.org)


“奥陶纪大辐射”是指

主要发生在奥陶纪海洋生态系统的

一次大型生命辐射事件。

这是地质历史上仅次于

寒武纪大爆发的

最重要动物辐射事件。


奥陶纪海洋复原(图源@James St. John/flickr.com)


这一事件对海洋生物的演化

造成了重要影响,

属级分类单元的动物

增长了超过3倍,

古生代演化动物群开始逐渐替代

寒武纪演化动物群。


奥陶纪生物化石(图源@Wilson44691/en.wikipedia.org/Public Domain)


随着奥陶纪末期大灭绝事件

(灭绝了超过80%的海洋生物)发生后,

开始于4.438亿年前,

结束于4.192亿年前的新时代

——志留纪,随之到来。


志留系岩层(图源@Paul VanDerWerf/flickr.com)


“志留系”之名源自

威尔士凯尔特人部落志留人。

该地层在全球分布广泛,

浅海沉积多位于

亚欧、美洲大部分地区及

澳大利亚部分地区,

非洲、南极洲多为陆地沉积。


志留系岩层(图源@James St. John/flickr.com)


志留纪生物与

奥陶纪生物谱系关系密切,

此时期笔石化石甚多,

因此被称为“笔石时代”;

陆生植物的出现也是

志留纪生物革新的一个重要标志。


笔石化石(志留纪)(图源@James St. John/flickr.com)


脊椎动物中的

无颌类在志留纪进一步发展,

有颌的盾皮鱼类和棘鱼类出现。

志留纪晚期还出现了最早的

昆虫和蛛形类节肢动物。


志留纪生物(图源@Science X: Phys.org, Medical Xpress, Tech Xplore)


泥盆纪约始于4.192亿年前,

终于3.59亿年前。

其英文名Devonian源自

英国德文郡(Devon),

这一时期的岩石在那里首次被研究。


中泥盆统石灰岩层(图源@James St. John/flickr.com)


泥盆系可分为

下部、中部和上部三段地层。

我国除华北一东北南部地区、

川中南、 黔北一带缺失外,

其他地区都有泥盆系分布。


中泥盆统页岩层(图源@StillRiverside/flickr.com/Public Domain)


泥盆纪产生了

第一次陆地上的辐射适应,

使生物遍布了陆地和淡水的

几乎大部分区域。


泥盆纪植物化石(图源@Kennethgass/en.wikipedia.org)


泥盆纪还被称为“鱼类时代”,

此时的鱼类呈现高度多样化,

早期甲胄鱼类繁盛,

中晚期有颌鱼类开始展现多样性,

其中盾皮鱼类主宰了当时的海洋环境。


盾皮鱼头部复原(图源@James St. John/flickr.com)


石炭纪始于3.589亿年前的泥盆纪末,

结束于2.989亿年前的二叠纪初,

跨越6000万年。

其名来自于该时期

在全世界各地形成的煤。


石炭系褶皱(图源@Steve Peacock/flickr.com)


我国石炭系地层发育全,

沉积类型多,

海相、 海陆交互相

和陆相均有分布,

是重要的含煤层位。


石炭系露头(图源@Wilson44691/en.wikipedia.org/Public Domain)


泥盆纪海中占支配作用的盾皮鱼类

在泥盆纪后期灭绝事件后

销声匿迹,而石炭纪海洋中的鱼类

主要是活动灵便的

软骨鱼类和辐鳍鱼类。


石炭纪环境复原(图源@David Hill/flickr.com)


石炭纪,特别是石炭纪晚期

可被称为蕨类植物时代,

蕨类植物森林的规模可从

现今煤层的规模中找到大量线索。


源自石炭系的煤(图源@James St. John/flickr.com)


二叠纪是古生代

最后一个地质时代,

其概念由地质学家罗德里克·默奇森

在1841年提出,

并以俄罗斯的“Perm”地区命名。


二叠系砂岩层(图源@James St. John/flickr.com)


二叠系地层

在我国分布广发育全,

海相、海陆交互相及陆相都有。


二叠系萨克马尔阶底界金钉子(图源@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y/permian.stratigraphy.org)


二叠纪被称为“两栖时代”,

大量两栖动物在这个时代出现及繁衍,

软骨鱼类和腕足类继续繁盛,

早期植物以真蕨、种子蕨为主,

但晚期发生巨大变化。


二叠系两栖动物化石(图源@Dietmar Down Under/flickr.com)


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是

有史以来最大的灭绝事件,

导致近96%的海洋生物消失,

其原因目前仍在研究中,

推测可能是火山喷发引起的

海洋pH值变化。


二叠系木化石(图源@Dietmar Down Under/flickr.com)



03

中生代


三叠纪是中生代最早和最短的一个纪,

持续时间约为2.519至2.014亿年前。

著名的盘古大陆,

又称泛大陆( Pangaea)

便存在于这个时期。


三叠系露头(图源@James St. John/flickr.com)


1834年,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阿尔伯蒂

以普遍分布于欧洲的三个不同岩层

(浅色石灰岩层、彩色砂岩层、深色页岩层)

(希腊语triás意为“三层”)

命名了三叠系。


二叠系-三叠系(上部厚层理煤崖砂岩)界线(图源@Dietmar Down Under/flickr.com)


由于三叠纪始于

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

大灭绝后的地球生物圈一度十分贫瘠,

因此直到三叠纪中期,

生命才恢复了以前的多样性。


早三叠世和安尼期(中三叠世早期)海洋脊椎动物捕食者空间和地层分布(图源@文献[5])


三叠纪生物主要包括三大类:

大灭绝事件幸存者;

短暂繁荣的新类群;

继续统治中生代的其他新类群。

爬行动物尤其是主龙类是

该时期主要的陆生脊椎动物。


三叠纪生物化石(图源@James St. John/flickr.com)


侏罗纪的开始以

三叠纪-侏罗纪大灭绝事件为标志,

起于约2.014亿年前。

此时代初期泛大陆开始分裂成

北部的劳亚大陆和南部的冈瓦纳大陆。


侏罗系海岸(图源@Paul Downey/flickr.com)


“侏罗系”之名源于欧洲侏罗山,

由法国古生物学家A.布朗尼亚尔

于1829年提出。


侏罗系砂岩(图源@James St. John/flickr.com)


侏罗纪时期地层学主要基于

菊石为指示化石,

具体菊石类群的首次出现基准

被用来标记阶段的开始,

以及阶段内较小的时间跨度。


侏罗纪恐龙化石(图源@Mike Beauregard/flickr.com)


侏罗纪时期的气候

大多温暖潮湿,

恐龙成为陆地的统治者

,鸟类及翼龙类出现,

哺乳动物也开始逐渐发展。


侏罗纪晚期始祖鸟化石(图源@H. Raab/en.wikipedia)


白垩纪是中生代最后一个纪,

从约1.45亿年前持续到6600万年前,

是整个显生宙最长的地质时期。


白垩系岩层(图源@James St. John/flickr.com)


“白垩”之名是在1822年

由比利时地质学家第哈罗伊

研究巴黎盆地时所提出,

在拉丁文意为“黏土”,

指上白垩统里由海生非脊椎动物

身上甲壳的碳酸钙

沉积而成的常见白垩层。


白垩系岩层(图源@James St. John/flickr.com)


动物界里哺乳动物还是比较小,

只是陆地动物的一小部分。

陆地优势动物为主龙类爬行动物,

尤其是恐龙类

较之前的侏罗纪时期更为多样化。


白垩纪生物复原(图源@RobinGoodfellow_(m)/flickr.com/Public Domain)


翼龙目繁盛于白垩纪时期,

但它们逐渐需要面对

鸟类辐射适应的竞争。

被子植物在白垩纪开始辐射进化,

但直到坎潘阶(晚白垩世)

才成为优势植物。


白垩纪牛角龙化石(图源@James St. John/flickr.com)


04

新生代


古近纪是一个跨越

4300万年的地质时期,

从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

到23.03 百万年前,

是显生宙新生代的开始。


白垩系-古近系(K-Pg)界线剖面(图源@Jeffrey Beall/flickr.com)


古近纪全球气候脱离了

中生代晚期的湿热条件,

开始了变冷变干的趋势。

大陆在这个时期继续向

现代地图所在位置漂移,

喜马拉雅山脉随之崛起,

地中海也逐渐形成。


不整合(上白为古近系,下红为侏罗系)(图源@James St. John/flickr.com)


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

见证了非鸟类恐龙的灭绝,

而哺乳动物开始在古近纪

从少数小型的广义形式进化为

我们今天看到的大多数现代变种。


古近纪古新世笨脚兽化石(图源@Dallas Krentzel/flickr.com)


新近纪从2303万年前的

古近纪末开始

持续到第四纪初的258万年前,

“Neogene(新近纪)”一词

由奥地利古生物学家

莫里茨于1853年创造。


古近系(不整合面以下)-新近系(不整合面以上)交界(图源@Dietmar Down Under/flickr.com)


在整个新近纪,

全球气候显著变冷,

十分重要的大陆移动事件是

上新世晚期在巴拿马地峡处,

南北美洲连接到了一起。


不整合(下为古近系始新统,上为新近系)(图源@Dietmar Down Under/flickr.com)


在这一时期哺乳动物和鸟类

继续进化成现代形式,

其他生命群体则相对保持不变。

第一批人类(能人Homo habilis)

在这一时期末出现在非洲。


新近纪化石(图源@Internet Archive Book Images/flickr.com/Public Domain)


第四纪从约258万年前开始,

一直持续至今,

是目前地质时代中最新的一个纪,

气候为周期性冰川期。


第四系切向交错层状的冰碛(图源@James St. John/flickr.com)


“quaternary(第四系)”一词

是由Jules Desnoyers在1829年提出的,

指法国塞纳盆地的沉积物,

这些沉积物显然比新近系岩石更年轻。


第四系河流沉积(图源@James St. John/flickr.com)


更新世末期,北方地区发生了

一次大型哺乳动物的大灭绝。

许多种类如剑齿虎、

猛犸象、乳齿象等生物

在世界范围内灭绝,

马科、骆驼科、北美猎豹等

在北美洲灭绝。


更新世(第四纪)剑齿虎化石(图源@James St. John/flickr.com)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地层   志留纪   卡拉   岩层   寒武纪   鱼类   化石   地质   时期   年前   生物   地质年代   高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