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自杀:绝望下的选择

前因:辛亥革命

1912年2月辛亥革命后,清王朝统治结束,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王国维成为“遗民”。

1927年6月4日,《申报》发文公布清华大学国学院导师王国维投湖自尽之事:两天前的下午,王国维在北京颐和园沉湖自尽,终年50岁。消息一出,学界轰动,引发各路猜测。

两天前的早上,王国维按照多年养成的习惯起床,与家人共进早餐。之后前往研究院,和同事商量下学期招生的各项事宜。

一切都与他以往的行程没有什么区别,但这份平静背后,却暗藏着王国维的决心。

王国维处理完工作后,向朋友借了五元钱,乘车来到颐和园鱼藻轩。六月的颐和园景色绝佳,但这一切似乎与一心赴死之人无关。他静静地抽完人生中最后一支烟,纵身跃入昆明湖中。


罗振玉

之后,人们在他的口袋里发现了遗书: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

王国维是国学研究大家,他的一生,以研究中国上古历史、金石、考古、戏曲为主,其学术思想,被梁启超、鲁迅、胡适等交口称赞。梁启超曾评价他“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

那么,这样一个身份显赫的学术巨擘,为何会留下这份晦涩的遗书,他的“再辱"究竟从何说起呢?

一辱为挚友绝交。

1926年9月,王国维长子王潜明病故,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无奈已然使王国维悲痛万分,但此后亲家罗振玉的一封来信直接给了他沉重一击。罗振玉不仅是王国维的亲家,二人更是相识三十余年的至交好友,王国维甚至认为罗振玉是自己唯一的知己。罗振玉在来信中说,多年以来自己一直无私帮助王国维,但王国维丝毫没有感激之意。现在自己的女儿既然守了寡,那两家就不必再有任何瓜葛。并且随信退回了王国维给自己儿媳的抚恤金。


王国维

丧子之痛、挚友绝交,两件事情加在一起,王国维心上已经结上第一层冰霜。长期研究叔本华悲剧哲学的王国维,面对此等局面,已然萌生退意。

二辱为朝代兴亡。

1927年4月,远在湖南的叶德辉被杀,更是坚定了王国维求死的决心。

叶德辉曾官至前朝御史,在1927年因“仇视前清革命新派“等罪名被枪决。虽然湖南与北京相隔千里,但因为二人同为前清遗臣,叶德辉的死还是给了王国维极大刺激,王国维认为自己的处境亦是十分危险,可谓已经到了朝不保夕之境况。


溥仪

辛亥革命后,满清王朝走到尽头。清朝退位皇帝溥仪曾十分钦佩王国维的才华,诏他为南书房行走,王国维对于溥仪的知遇之恩十分感激。因此冯玉祥率兵进宫逼溥仪离开紫禁城后,王国维一直郁郁。1927年春天,北伐如火如荼,冯玉祥、阎锡山先后改旗易帜。身在北京的王国维预感大势已去,心灰意冷。

三辱为文化碎裂。

王国维去世两天之后,也就是屈原的祭日端午节。死亡方式与时间上的巧合,让人们不得不联想到千年前另一位死于水中的文人。

一个朝代的终结,其背后是一种文化的落寞。无论是屈原还是王国维,最深切的热爱必然伴随着最深刻的绝望。王国维的好友陈寅恪曾说:"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痛苦。“面对时代的翻覆与信仰的崩塌,二人似乎都已别无选择。

相同的时间与方式,不得不让人们猜测王国维的沉湖是不是对于屈原投江的致敬。

三重辱没加身,实盼义无再辱。王国维最终选择纵身一跃的方式与那个喧嚣时代告别,长眠于万顷湖泊的静谧之中。

后果

清华学校立碑纪念王国维:1928年6月3日,由陈寅恪撰写、梁思成设计的《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被立于清华校园内。

结论:王国维在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均有建树,为后世留下许多珍贵的作品。他的自尽引发了学界的轰动,王国维的死,也代表着那些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失势,无力再保护"国粹”,中国接受西方思想,打破自身传统的趋势已经势不可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辛亥革命   颐和园   屈原   前清   亲家   湖南   遗书   北京   中国   绝望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