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地理看历史:对汉朝来说,占据河西走廊有哪三个作用?

河西走廊

从关中的萧关出来后,沿着山谷往西,过黄河,左边是高耸入云的祁连山,右边是一望无际的大沙漠,只有中间一条几十公里宽的通道。在这条通道上,土地肥沃,水草丰美,又因为在黄河以西,所以称为河西走廊。

祁连山是青藏高原的北端,海拔4000米以上,绵延1000多公里,从甘肃的兰州一直延伸到天山的脚下。它的北边是匈奴人,南边是羌人,祁连山的存在,恰好阻隔了这两大蛮族的结合。祁连山顶终年积雪,融化的雪水滋养了山下的一片绿洲,这就是河西走廊。雪水顺山而下,形成无数条河流流淌在河西走廊上,其中最大的一条就是弱水。

弱水从祁连山而下,一路穿山越岭,西流至酒泉附近后北上,穿过浩瀚的沙漠,时隐时现,沿途孕育出点点绿洲,最后注入额济纳旗的两个湖泊。《山海经》里说:「(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渊。」《后汉书》也记载:「(大秦国)西有弱水、流沙。」应该指的就是这里,古人曾把祁连山称为昆仑山。《西游记》第二十二回描写流沙河时这样形容:「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古人称河西走廊以北这片沙漠为流沙,顾名思义就是流动的沙漠。

至于弱水,古人认为不能载舟的水是因为水弱,所以称弱水,实际上是因为河水太险,不能行船。沙漠里的河流,时隐时现,一会儿在地面上,一会儿钻到地底下形成暗河,当然不能行船。后来我们常用弱水比喻爱情,比如《红楼梦》里就说:「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河西走廊的中间有座山峰,叫做焉支山。焉支山产一种红花,抹在女人脸上很好看,于是匈奴人把这种花就叫胭脂,他们也把好看的女子叫阏氏,像单于的老婆就叫阏氏。焉支、胭脂、阏氏都是音译词,写法不同,字音相同,意思也一样。

匈奴人失去河套后,只剩下河西走廊以种粮食,对匈奴来说意义重大,汉武帝要夺取河西走廊,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这个时候的汉朝和刘邦的汉朝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大将霍去病两次从陇西(甘肃临洮)出发,进攻河西。第一次,霍去病越过焉支山,向西五百公里,杀敌九千人;第二次,霍去病沿弱水北上,越过居延海(内蒙古额济纳旗,弱水的终点),深入大漠一千公里,歼敌三万多。霍去病像开挂了一样,在河西来去穿梭,如入无人之境。两次大仗,沉重地打击了匈奴人的士气。

匈奴单于伊稚斜很生气,要惩罚驻守河西走廊的首领浑邪王,浑邪王心想,我不能等死呀,干脆带着人和土地投降了大汉。匈奴人听到这个消后后,一片衰号,还作了一首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过了两年,霍去病和他的舅舅卫青两人深入漠北,向匈奴王庭发起总攻。卫青打败伊稚斜,伊稚斜突围,向北逃窜。卫青追击,不见敌军。李广迷路,未能参战,羞愧自杀。霍去病深入沙漠一千多公里,杀敌七万,封狼居胥。

狼居胥山位于匈奴王庭的旁边,霍去病在这里庆祝胜利。南宋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说:「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就是拿霍去病的事来激励后人,封狼居胥成为后来历代武将的最高荣誉。这一战,匈奴人元气大伤,从此退居漠北,休养生息,河西走廊正式纳入大汉朝的版图。

汉朝在河西走廊设了四个郡,即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南北朝时期,张掖改名为甘州;隋朝的时候,酒泉改名为肃州。所以甘肃实际上是张掖和酒泉的合称。河西走廊和陇右合起来就是古时的凉州。对汉朝来说,占据河西走廊有三个作用:

第一,获取军马产地。

中国的腹地并不产马,从周朝开始,中国的马主要来自一个地方,就是陇右(天水一带)。秦国的始祖正是因为养马有功才封了个附庸,陇西也是秦人最早的根据地。春秋的时候,主要是车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马匹金贵。到了战国,战争规模扩大,战车的作用减小,但骑兵也还是补充,步兵占了主导,也是因为马匹金贵。

汉武帝时期,开始鼓励民间养马。因为汉武帝意识到,用步兵和匈奴人作战,无论如何是打不赢的。如果用步兵的话,在平原吃亏无疑,在山地还可以应付,如果要深入大漠,肯定是有去无回。骑兵的优势就是,我想打你的时候就冲过来了,你想打我的时候我跑了,你还追不上。所以汉武帝发现,要想战胜匈奴人,就得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这也是汉武帝后来对大宛马耿耿于怀的原因,有好马才能打胜仗。鼓励民间养马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中原地区毕竟没有草原。所以夺取了河套地区后,给汉朝增加了一个马匹来源。占领河西走廊之后,汉朝更是如虎添翼,因为这里也是良马的产地。一直到现在,这里还是我国的军马产地。祁连山下的山丹军马场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军马场。从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的时代算起,这里的养马历史已有2100多年。P

第二,阻断青藏高原的羌人和北方游牧民族的联系。

羌人顾名思义就是放羊的人,也是一个游牧民族,同时也是一个善战的民族。长期以来,羌人的绝大部分都活跃在青藏高原,受高原的气候和资源影响,羌人的发展十分缓慢。唐朝的时候,**干布统一西藏,一时强大起来,连唐朝都不得不跟他和亲。

宋朝的时候,有一支羌人(党项羌)跃过祁连山,来到了贺兰山下的宁夏平原,建立了西夏国,西夏虽小,即连北宋都拿他没办法,最后是被蒙古人所灭。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河西走廊,高原上的羌人和草原上的胡人连成一片,对中原王朝华夏文明就是致命的威胁。羌人后来从游牧转变为农耕,并且引入了佛教,才变得温和不好战,于是就形成了今天的藏族。

第三,打通去往西域的道路。

祁连山的南边是青藏高原,地形险恶,山顶终年积雪;而北边,是一望无际的大沙漠。从中原的腹地前往西域,只有这一条路可走。一直到今天,我们要去新疆,除了坐飞机直接飞过去之外,也只有这一条路可走。在汉武帝的年代,去往西域的道路更是别无选择。占领河西走廊之后,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后果。河西走廊的西端连着天山,汉朝占领河西走廊后,正好切断了匈奴与西域诸国的联系,真是一举两得。

河西走廊和汉朝其他地方不仅文化不同,人种也不同。这里最早是乌孙人和月氏人。后来月氏人把乌孙人赶走,占据整个河西走廊。紧接着匈奴人又把月氏人赶走,还替乌孙人复国,等于替乌孙人报仇。被赶走的月氏人称为大月氏,留下来没走的称为小月氏。汉人来的时候,这个地方人种混杂,有乌孙人、月氏人、匈奴人和羌人。

乌孙和月氏属于白种人,羌人和汉人属黄种人。匈奴自称是黄帝的后裔,那是故意往自己脸上贴金。匈奴是犬戎的一支,最早在陕西北部,和华夏族应该是近亲。后来在秦国的不断打压下,逐渐逃到北方的草原,并融合其他的戎狄部族。等到匈奴人在北方草原强大的时候,实际上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民族,而是融合各个民族的混合体。

在匈奴人的眼里,河西走廊是塞外江南,但在汉人的眼里,这里人文习俗和自然风光与中原大不相同。唐朝的诗人到了这里,总要发出一番沧凉悲壮的感慨。

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说的就是他出萧关后,西渡黄河,来到河西走廊看到的情景。还有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指的就是河西走廊和陇右,葡萄酒、夜光杯,还有琵琵,都是翻译过来的词语,原本都是胡人用的东西,也是通过河西走廊传到了中土。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以及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说的也都是这里。阳关和玉关门都在敦煌郡,处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出了这里就是西域,那就是到了另一个世界,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相见呢!

总结下来,汉人对匈奴主要有三大战役:河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汉人三战定乾坤,从对匈奴的劣势转为强势。

收复河套,是拆掉匈奴人南下的跳板;占领河西走廊,是端掉了匈奴人的粮仓,更重要的是,打通了去往西域的道路。下一步,汉武帝就要向西域出发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河西走廊   汉朝   秦国   弱水   酒泉   青藏高原   西域   月氏   汉武帝   匈奴   作用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