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姬归汉,忠君孝亲的形象背后是情感的反复纠缠

当年,身为“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时常跑到蔡邕家,和蔡邕一起谈文论道。一次,蔡邕家里正举办聚会,氛围相当热闹,这时有人通报王粲来了。急得蔡邕连忙从席子上站起来,跑出去迎接,鞋子都穿倒了。

可见蔡邕对王粲是十分欣赏的,然而为何蔡邕没有将女儿嫁给王粲呢?

据说这王粲,长相不咋地,虽然满腹才华,然而因为相貌丑,况且年长了些,和蔡文姬不相配。所以后来蔡文姬在父亲的安排下嫁给别人,却不知因为丈夫早逝,她的一生开始了颠沛流离。

蔡文姬的才华被世人认可,然而流传下来的只有两首《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她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呢?

文姬的幸福生活,从嫁给卫家发生了改变

蔡文姬出身官宦世家,父亲蔡邕,历任郎中、仪郎、左中郎将、迁传御史、特书御史、尚书,故称蔡中郎。蔡邕博学多识,通经史,好辞章、数术、天文,妙音律,善鼓琴,能书画,可谓是样样精通用,人称“旷世奇才”。而蔡文姬的母亲赵五娘也通音律,琴技、绘画造诣颇高。

从小在父亲的培养下,蔡文姬聪慧好学,很快就精通音律,能诗善文。

16岁那年,文姬嫁给卫仲道,卫家当时是河东世族,卫仲道更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大学子。两人在一起也可谓是才子佳人,让人羡慕。新婚燕尔,夫妇两人恩爱非常,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在卫家没有生下一男半女,卫家的人又嫌她克死了丈夫,当时才高气傲的蔡文姬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回到娘家。

然而那时关中地区战事频繁,文姬的父亲被害而死。长安一带,百姓民不聊生、四处流浪,孤苦伶仃的文姬也跟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难民们随处流亡。匈奴兵趁火打劫,掳掠百姓。一天,蔡文姬在逃亡的路上遭遇了一群虎视眈眈的匈奴兵,匈奴兵发现她年轻美貌,就把她掳走并献给了左贤王。左贤王见其不仅美貌,而且很有文化,便爱上了她,于是她成为了左贤王的夫人。在南匈奴一住就是十二年,十二年里虽然过惯了匈奴的生活,但她身在曹营心在汉,心里依然思念遥远的故国。

颠沛流离的生活里,文姬对自由的向往

文姬的抑郁悲愤的心情,在匈奴期间,越来越强烈。而且她不仅仅是渴望归到故乡,还期待着回到故土“收集公公遗著”而再次变得“去志决”。

在“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悲愤诗》原文)的伤心中,她仍然几番回首,道尽离情别绪,细细叮咛儿子“承欢父膝下,务使他心悦”。离别之时,蔡文姬“临别话匆匆,欲言难尽说”,一声清唱“儿啊”,道不尽柔肠百转,离愁别绪。

“娘亲别儿长安去,不知他年可相聚,南北各一方,不能永相依”的悲绪中,作为“自主的女人”的蔡文姬下了决心,做出了“卸钗改装穿汉服”的抉择。得以重着汉装,她自觉“犹似鸟儿张翅”,也标志着她渴望归乡“自主的女人”的形象取得了最终胜利。在从困顿之中解脱出来,渐趋“自我满足”之时,蔡文姬在全作末尾祝福汉匈关系“百世千秋永奠情谊,干戈无复见,黎庶乐怡怡”。忠于君而孝于亲的形象背后是情感的反复纠缠。

她在动乱中诞生,在悲苦中沉淀,在痛苦中汲取,她用她的顽强和才华与命运抗争,谱写时代最强音,她就是茫茫夜色中那颗熠熠生辉的星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胡笳   关中   长安   音律   颠沛流离   御史   匈奴   悲愤   才华   父亲   形象   情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