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符跳动的丽江(上)


我第一次到丽江还是上个世纪末。那时云南正大力实施旅游发展战略,试图改变天生丽质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旅游业被动局面,培植壮大支柱产业。云南抓旅游的力度之大,连时任省长都笑容可掬地在央视镜头前大做广告:“彩云之南,快乐天堂”。这深深地吸引了我们。

那时的丽江像它的名字一样妩媚,美丽得令人震撼。苍翠环拥的城市蓝天白云,少有我们早已习惯了的扬尘和污浊,连掠过脸颊的习习凉风都带着芳草的丝丝清香。远处玉龙雪山的晶莹和脚下小桥流水的涟漪,清晰与朦胧闪烁着迷人的意境之美。烟火袅袅的风情古城原始纯朴,能歌善舞的纳西族人民本份自然,没有矫饰的原始美让一份安闲适意俯拾皆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质朴古韵更是让人怦然心动。我们从喧嚣的城市陡然来到丽江,好似摆脱尘世,走进了世外桃源。

我那时还在报社工作,当地宣传部门给提供了很大的采访便利,所以有机会接触到游客所接触不到的人和事。但揭开神秘面纱不久的丽江古城和纳西族,显然尚未做好走进现代时尚的准备,一切安然如常。我拿着相机随处拍摄,不用顾忌被拍者是否抵触。画面感极强的纳西族老人,坐在家门口缝补衣物或淘米择菜,见我拍照,都会大方地给个微笑。有的还会招呼我到他们身边坐坐,和蔼地回答我的一些好奇。不加雕饰的风情和温馨的格调,使人与人的距离迅速缩短。纳西族聚居的村落,不时可见身着民族服饰的青年男女载歌载舞,也大都会邀请我们加入他们的队伍。一如行云流水,洒脱自然,让人欲罢不忍。

天生善舞的纳西族人民将歌舞融为一体,表现的多是纳西族的农耕稼穑、祭祀祈愿和生活趣味。这些自娱性歌舞,舞蹈语汇丰富,形式变化多样,有的缓慢文静,有的明快活泼,互动性、韵律感都保存着原始歌舞拙朴的艺术特点。歌舞的场地比较随意,稍微宽敞一点的地方都可以用于舞蹈。歌舞的时间也是随心所欲,往往兴之所至,几个人一招呼,就可以唱起来跳起来。越有外人围观,他们跳得唱得越起劲。如果恰逢纳西族宗教法事活动,这些歌舞就会变得庄严肃穆,舞具也由日常用具换成法仪器物或神兽面具,舞蹈规则更不得随意变动。不论活泼还是严肃,这些承载着社会变迁的质朴歌舞,无不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民族气质。

如果说纳西族歌舞淳厚典雅、传承悠久,那比它还要庄重、古老的,只有纳西古乐可比。这是一个在纳西族地区保存流传下来的据说远至唐宋时期的宫廷音乐,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音乐之一。在丽江古城,我们采访了纳西古乐会的会长宣科先生,并现场欣赏了有着“音乐活化石”美誉的纳西古乐。时近古稀的宣科,一生饱经忧患,凭着聪颖的天赋和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潜心发掘和研究纳西文化遗产,依据散布流传丽江民间的礼乐活动,整理成较为完整的民族演奏古乐。在交谈中,健谈的宣科先生听说我原籍山东滕州,遂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们,他的祖上其实是在山东相邻的安徽,明朝时来到云南,后来就都成了纳西族人。新中国成立前,他的姑姑曾经在滕县北关的教会学校上学。他乘火车路过滕县时,几次都想下车去那里看看。当我再向他介绍了滕县改称滕州市的一些情况,尤其是原滕县北关的教会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归属滕州一中办学时,宣科先生喜出望外,遂与我热情拥抱,并签名赠送了一本他写的纳西古乐的袖珍书。

古色古香的纳西古乐,因其“三老”被称为音乐里的“老古董”。一是曲目老,往上能追溯到唐明皇李隆基那里,是最接近唐宋原型的音乐;二是乐器老,演奏者手中的乐器,哪个都有百十年的历史,有的流传时间还要早;三是艺人老,演奏者多为七八十岁的老人。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老艺人也会自然消亡。凡去世的传承人,宣科和古乐会都会把他的照片放大,依次悬挂在演奏台上方,以示纪念。我们望着台上沉醉于演奏的老艺人,和他们头顶那排去世老人的遗照,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大厅里丝管齐奏,鼓钹合鸣,千回百折,跌宕婉转,悠扬轻快中尽显古风古韵。在这个以“古”和“老”创设的音乐厅,耳听着时而雄浑时而委婉的古典雅乐,脑海里不由得升腾起迈古超今的穿越感。这种延续了千年的旋律,跨越了时空,走进了心灵,融入了生命,唤起的是超越语言和文字所能形容的感动和共鸣。(上)

【关注实话常说 阅读更多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丽江   纳西族   纳西   滕州   都会   演奏者   古韵   云南   歌舞   音符   音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