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并不被康熙待见的四皇子胤禛,最后是怎么胜出的?

胤禛是个才智、悟性很高的人,除了骑射本领较弱外,他的学识、文章、书法都出类拔萃,还有相当不错的政治见解、执行能力,以及审美旨趣。

因此他自视甚高,对别人的态度往往敏感,评价往往刻薄,年轻时城府不深,喜怒无常,性格的负面因素就难免要表露出来。

因此,与一起在景仁宫长大、人缘儿最好的八弟允禩相比,早年的胤禛实在不算讨人喜欢。

康熙三十七年,康熙帝给十五岁以上的皇子封爵,其中皇长子、皇三子被封为郡王,四阿哥、五阿哥、七阿哥、八阿哥四位皇子被封为贝勒。

当时大臣们建议康熙帝仿照明朝的做法,将皇子都封为亲王。康熙皇帝只好明说:“朕于阿哥等留心视之已久,四阿哥为人轻率,七阿哥赋性鲁钝,朕意已决,尔等勿得再请,异日视伊等奋勉再为加封,未始不可。”

可见在这一时期,胤禛在康熙心目中是个有明显缺陷的人,在兄弟中的地位比皇长子允禔、三皇子允祉差了一截,位置相对边缘。

除了康熙皇帝之外,无论宫中嫔妃,还是宗室、外戚、勋臣中的重要人物,大多瞩目八皇子允禩这个生母地位偏低,又没有同胞兄弟姐妹可倚仗的年轻皇子。

年纪更小的允禟、允䄉、允禵和叔伯家的几位堂兄弟,更是奉之为首脑,连大阿哥允禔这样狂傲自大的人,意识到自己没有夺嫡机会之后,也愿意推举他为太子。

与之相比,虽然胤禛的年龄更长、母亲名位更高、与几大家族的亲缘关系更密切,也常年和允禩等人在一个社交圈子里活动,却不能成为其中最受关注的人物。

在一个群体里,身为兄长,倒居于次要地位,要捧着弟弟行事,允禔之于太子尚且不服气,又何况胤禛之于允禩呢?

虽然处境别扭、志不能伸,但心性高傲的胤禛却不得不和允禩等人抱团取暖——因为他不但缺乏父皇的宠爱,和太子允礽的关系更是糟糕,如果再不跟势力最大的“在野”兄弟们搞好关系,处境未免太艰难了。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初四,巡行途中的康熙帝和太子允礽彻底闹崩了,太子被拘,一心谋夺储位的大阿哥允禔上蹿下跳、喊打喊杀,很快也被父皇怀疑、嫌弃了。

与他相比,同样已经和太子矛盾公开化的胤禛表现得非常沉稳,他做了两件事,成为一废太子的最大赢家。

第一件:替太子说情

先是九月十六日,允礽被押解到京,胤禛奉命与允禔一起看守。当时,康熙皇帝对太子的恨意已经有所平息,更忧心东宫虚位后群雄并起的局面。

胤禛及时揣摩到父皇微妙的思想变化,果断抛开与太子的旧怨,开始在康熙帝面前为允礽说好话,特别是顶住了允禔的压力,替允礽代奏了他绝无弑逆之心的话,给康熙宽恕允礽,继而复其太子之位找了最重要的台阶。

这个皇太子哥哥之前可是暴打过他的啊,不管此刻他是出于真心还是假意,他在这个敏感时期的这一举动确实给他加分不少。


第二:不替八皇子出头,在父皇面前表现孝道

随着允禩请张明德看相事情的暴露,康熙帝对他谋为太子的野心感到警觉,准备将其锁拿问罪。作为允禩铁杆的允禟、允禵二人当众为之辩解,顶撞父皇,事后又备下毒药,声称与其同死。

与允禩等人关系密切的胤禛当时也被邀请参加这次“兄弟同死”的行为艺术,但他没有凑这个热闹,而是和允祉、允祺两个年长兄弟一起,为生病的康熙帝商酌医药,以尽孝道。

如此一番以德报怨、忠孝不党的表现,当然让康熙皇帝感到满意。胤禛也借此机会提出:皇父曾经批评臣“喜怒不定”,臣感到非常羞愧,现在臣年过三十,性情也定下来了,恳求皇父将这个考语免予记载。

康熙皇帝随即批准,肯定其为人处事方面的进步。第二年,太子复立,胤禛也一雪首次封爵时的耻辱,和允祉、允祺一起被封为亲王,在爵位上稳居诸皇子中的第一梯队,并把这个优势一直保持到康熙帝驾崩。

有了皇父的赏识和亲王爵位,胤禛当然更不情愿傍着允禩等人行事,是以二废太子前后,他的表现仍然稳健,以参悟佛法为辞,没有掺和到允禩、允禟,以及阿灵阿、鄂伦岱等人的夺嫡活动中去。

二废太子后,群雄逐鹿的局面再度展开,以胤禛此时的心境、能力、条件,让他对储位不动心是不可能的。

康熙五十五年底,允禩得了重病。为了继续维持与允禩集团的老关系,胤禛先是着急赶回北京探望,却因此见疑于康熙帝,认为他是允禩一党。

胤禛赶紧匡救弥缝,率先建议将病危的允禩挪回城里,为圣驾避道,由此又遭到允禟的激烈反对,责备他巴结父皇而不顾兄弟死活。


这件事,大概是胤禛与允禩一伙渐行渐远的标志性事件。当然,渐行渐远并非不相往来,康熙五十七年,十四阿哥出任大将军王以前,他还多次邀请这位亲弟弟到圆明园宴饮聚会。

康熙末年的夺嫡形势错综复杂,胜负成败不过一线之间,竭力隐藏自己的野心,而与各方做好表面功夫,应是胤禛最终得以成功的最大法宝。

胤禛虽然看不上允禩这种漫天撒网,逮着一个算一个的笼络人心之法,但他也并非全然不笼络人。对于确实有力量、有才干的关键人物,他是一定要不动声色,极力拉拢的

比如原属太子一党的允祥,不知怎么就成了他的核心支持者。此外,正如前面多次提到的,康熙五十三年底“毙鹰事件”后,康熙帝和八皇子允禩彻底决裂了,允禩集团中的一些成员也意识到,在不谋逆的前提下,八阿哥本人入主东宫的路已经堵死了,另择明主以求日后富贵,恐怕是更现实的选择。

因此西北之役,很多人将宝押在十四阿哥允禵身上,连允禩、允禟也给予他相当的支持。但也有人并不这么认为,比如那位著名的九门提督隆科多。

隆科多是佟国维第三子、佟皇后的亲兄弟,也是康熙皇帝的表弟兼内弟,和皇家亲缘最近。隆科多自幼在宫中长大,成年后担任侍卫、銮仪卫使等亲近差使,对宫中的情况非常熟悉。

一废太子时,隆科多和其父兄一样,也被斥为允禩一党,但受到的冲击不大,反而在康熙五十年被任命为步军统领,一直到康熙帝驾崩,始终担任此职。

步军统领俗称九门提督,在清代是个极为重要的职务,兼具北京卫戍司令和公安局局长的职责,并且负责为皇帝搜集京师范围内的重要情报。

在风云诡谲的康熙末年,胜任这一职务的人,务必机敏、精细、有决断,而最重要的,是要对皇帝绝对忠诚。隆科多上任以后尽量和允禩一党的旧关系保持距离,让康熙帝很是满意,对他的信任程度与日俱增。

康熙皇帝晚年恋旧,中枢重臣多老迈衰朽之人,隆科多身兼亲贵、年富力强,又颇具军政才干,成为康熙末年朝中最有权势的大臣之一。

另外,和允禩不同,胤禛在自己的小阵营里恩威并施,拥有极强的指挥协调能力。

按道理,胤禛夺位的主要支持者如允祥、隆科多、年羹尧等人,原本不属于他的阵营,且都颇有才干而个性强势,想把他们统一“领导”起来,使其在波谲云诡的政治环境里不怀首鼠两端之心,特别是能在关键时刻为己所用,难度相当之大。

拿年羹尧来说,虽然二人的感情基础并不牢固,性格行事也不合拍,以致没过几年就反目成仇,但能够在夺嫡的最关键时刻配合得如此天衣无缝,其沟通之灵便、行事之默契、个体的执行力之强,即是允禩、允禵及其同道诸王勋贵们无法企及的。

总而言之,到康熙末年,太子被废,嫡长子被囚,八皇子被贬,储位虚悬,皇子中最有竞争力的只剩下皇三子允祉、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允禵。

其中允禵立有大功,支持者最众,朝野呼声最高,但年纪轻、爵位低,又身在万里之外,对京中的突发事件鞭长莫及。

允祉年纪长、爵位高,依序当立,但书生气重,政治手腕不足。胤禛排行不及允祉,但年纪、爵位都在第一序列,表面虽作“富贵闲人”之状,却在暗暗积蓄力量,最后在康熙归天之日才一举荣登大位。

@读文解史

宫斗剧有个不成文的“潜规则”,那就是一开始手里有副好牌的不一定能笑到最后。一开始手里牌不行,不被所有人关注的人往往会笑到最后。雍正正是这样一个最开始不被人看好,却暗暗发力,行事低调,待人谦虚,表面上不与人结党,这使得厌恶诸位皇子的康熙,却对胤禛刮目相看,最终将帝位传给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皇子   康熙   爵位   阿哥   亲王   宫中   太子   行事   皇帝   关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