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一查肠癌就是晚期?早期这4个异常,为何你却总不放在心上?

食物是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几乎所有的营养成分都可从食物中获取,所以三餐的合理搭配很重要。

不过,也并非是所有摄入的食物,都会被吸收和消化。

在食物中的营养被吸收完全后,所剩余的残渣就会随着肠道排出体外,所以肠道即是消化食物的场所,同时也是排出废物的渠道。

有一项数据统计表明,近些年我国患大肠癌的几率有了明显升高,且有将近80%的大肠癌患者都出现了“发现即晚期”的情况。

而晚期大肠癌的预后效果相当差,患者五年内的生存几率还不足10%!

所以,临床对大肠癌的治疗只有一个原则:早发现!

“早发现”的原则,需要患者对自身身体不适提高警觉心理,特别是不能忽视以下四个表现:

一、大便习惯的变化

肠道既然是排出粪便的通道,在肠癌出现后,也自然会对大便造成影响。

特别是发生在直肠内的癌肿,早期可对直肠反复进行刺激,导致肠壁蠕动紊乱,从而改变患者原有的大便习惯。

如果你近期大便次数明显增加或减少,且出现了腹泻和便秘交替、里急后重等表现,这都属于异常情况。

需要尽快去医院排查肠道疾病。

二、大便形状的变化

健康的肠道通畅无阻,大便在肠道形状的影响下,呈现出了蛇形或圆柱形状态。

而相反的,当肠道内形成癌肿后,不仅大便的储存空间会减少,在大便排出时,癌肿还可对大便造成压迫,从而导致扁条样或细条样大便出现。

如果大便过于粗糙、干结,在通过癌肿部位时,还可与表面进行摩擦,导致肿瘤表面破损出血,在大便的一侧就能看到明显血痕。

三、莫名消瘦

由肠癌引发的消瘦多是跟随癌肿发展而出现的。

因为癌肿可造成消化道出血,同时还会影响肠道自身的吸收功能,从而造成患者营养不良、贫血等问题出现。

而且,在癌症迅速壮大的过程中,也需要大量营养来进行维持,分给健康细胞的营养越来越少,机体又无法获得大量的营养成分,所以患者也会变得越来越瘦。

四、便血

便血症状多出现在癌症发展的中晚期阶段,如果是在直肠内出现的癌变,又或者是癌变部位距离肛门非常近。

在发生出血症状后,血液来不及氧化就会随着粪便排出体外,所以也就呈现出了血便分离、鲜红或暗红色血液等异常。

而随着病情不断严重,后期又会出现血液脓性大便、直接便血等表现。

除了肉眼能观察到的血便,“柏油样大便”也是肠癌的信号之一。

这种情况多出现在肠癌早期阶段,且癌变的部位距离肛门较远。

当发生出血症状后,血液会在肠道内逐渐氧化,血红蛋白和硫化物结合在一起,从而导致了大便颜色改变,且表面呈现出了油亮状态。

中国对肠癌筛查宣传远远不够

中国肠癌发病率每年递增的速度是世界平均速度的2倍。

《中国大肠癌预防和筛查白皮书》上明确显示: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从30岁开始,40岁~45岁时迅速上升,直到75岁,才出现下降趋势。

而且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才仅有30%。

相对比外国,美国直肠癌生存率为64%。

为何中国略逊一筹呢?是中国技术不行?

不是的,是中国对肠癌筛查的普及率不高,人们对肠癌重视不够。

中国人有一种观念害人害己,有不适习惯性拖着,或存在侥幸心理,能不去医院就不去医院。

殊不知,多少小病拖成了大病。

关于肠癌筛查,医生建议:

40岁以上的人群建议每年筛查一次;

40岁以下的人群建议每3~5年筛查一次;

有高危情况的人群,例如经常出现便秘、便血、腹泻、肠胃不适;家族中有肠癌患者;有肠胃病史,尤其是肠息肉的患者,建议尽早做一次筛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肠癌   晚期   癌肿   直肠   肠道   大便   中国   患者   血液   异常   食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