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历史对于我们后人来说是明灯,也是检视自己的一面镜子,有它独特的魅力,我个人其实还是非常喜欢历史的,《资治通鉴》《史记》这一类的书说实在的,都算是历史迷人人必备的书籍了,甚至有的人还会买不同的版本,我自己也是一样。


  其实说起这类历史书,咱们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两本书也是这两本,《史记》是以纪传体的形式来为我们讲述历史事件,而《资治通鉴》则是以编年体的形式来为我们讲述历史事件。


  这两种形式其实各有利弊,纪传体看起来更加整在一些,把历史人物的所有事件都归纳在一起,而编年体则是看起来更一目了然,按照时间线的顺序往下排列,不容易弄混时间。


  当然纪传体里按照人物去记载,你想知道年份的话还得去查阅;而编年体呢,事件都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存在的,会让人觉得不够整在,总之真的是各有利弊,但不能改变的是,这两本都是历史类书籍里的好书。


  熊逸版的《资治通鉴》有个特点,那就是原文后面他会附上牵线的,通俗易懂的解释和翻译,这就很方便读者去看了,机能看到古书里原文的内容,看不懂的直接看下面的解释就好,特别的方便,而且里面还加了好多作者的解释。


  里面最有意思的一点我觉得是点出了这类被咱们当做正史的史书,其实也有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也就是说史书有的时候也难免会夹杂个人色彩。


  比如说里面提到了《史记》和《资治通鉴》对于范雎这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就有些许的不同。


  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了范雎和须贾出使齐国,齐襄王看他口才出众、仪表堂堂,给了范雎很多的赏赐,范雎推辞不受。须贾听到消息之后勃然大怒,认为范雎出卖了国家。


  《资治通鉴》里面则是直接跳过了范雎推辞不受,须贾回到了自己国家直接把这件事报给了魏齐,像是范雎真的接受了齐襄王的赏赐一样,按理说司马迁不该有这样的纰漏,显然带有了他自己主管的好恶,他觉得范雎是个小人。


  当然史书本来就是人写的,带有一点主管的情感非常正常,只要大体的历史事件能够还原就足够了,而且咱们看历史类的书籍也可以对比着看,不要光听一家之言,多看看也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了。


  这版《资治通鉴》里面对于项羽烧阿旁宫的描述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语文课本里总说是项羽烧的,原来史书里包括咱们现在考古发现的,项羽烧的是咸阳宫,阿旁宫那会儿根本还没建起来呢,等于是因为一首诗,项羽纯纯的背了口锅,也还挺有趣的。


  总之,历史这个东西常看常新,可能你几年前看这本书的时候是那样的感受,隔一段时间再看你又有不同的感受,这都很正常,我自己也是这样。但其实我还挺喜欢这种不断思考的感觉的,确实,历史能够带给我们现代人的思考太多了,希望我下一次翻这本书的时候,又有新的感悟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项羽   史记   纪传体   编年体   资治通鉴   赏赐   历史事件   史书   形式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