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源头活水 读地理散文集《江河之上-三江源的历史与地理》

《江河之上——三江源的历史与地理》/刘东黎/中华书局/ 2022年4月

□甘武进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三江源地区注定是刀戟搏击、战争高发的边防要冲,“更在青海湖以西”的地理环境,自古以来,极大影响着人们对此地的环境认知与文化表达。

多年来,人们对三江源自然和地理环境的认知,始终局限于“亚洲水塔”之类的概念,以及来自媒体的报道和个人旅游攻略;但我们一直忽略了作为一种空间文化现象的三江源:那是一个动态的、原初的、高古的、令人悲欣交集的文化空间地带。在《江河之上:三江源的历史与地理》这本书中,作者刘东黎从历史、地理、人文的角度,进行钩沉梳理、深入探寻,寻找中国文化的源头。

文化学者刘东黎近年致力人文地理和自然文学创作。三江源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也是孕育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历史的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它对影响中国数千年历史的河西走廊、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作者对三江源牧区、河流、自然环境进行了深入观察,引领读者奔走于悬崖荒野,捡拾失落的文明;同时微观呈现汉藏民族的历史记忆、生活史、风物志,使得三江源辽阔的知识场域和文化地理空间相得益彰。

对“源”的探寻,就是对民族文化的寻根。作者描绘了中国古人对江河之源探索的史诗。黄河上源一带的地理状况,汉以前为戎羌诸族所占据。随着人们对河源的追寻,汉朝在黄河的“源头”设立了“西域都护府”。西晋博物学家张华指出了黄河相当具体的发源地:“河源出星宿,初出甚清,带赤色,后以诸羌水注之而浊。”至隋代,世人认识到黄河河源在青藏高原。到了唐代,“河源”常出现在诗文之中,如“箫声去日远,万里望河源”“乡关万里无因见,西戎河源早晚休”等,表现了当时诗人对河源的情感与态度。

作者实地考察了三江源的历史地理与人文风物,为读者呈现出立体状、多层次的当地社会风貌,以丰富的故事与丰沛的情感打通古今,讲述三江源地区所承载的爱恨悲欢。玉树,那里是三江源的核心区域,海拔5000多米以上的山峰多达2000多座,境内东西昆仑山及其支脉巴颜喀拉山屹立于北,可可西里山、祖尔肯山屏障在西,唐古拉山绵延于境南。这里是“名山之宗、牦牛之地、歌舞之乡”,也是大山之源、冰雪之源、江河之源,是一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土地。

每一个人都像一条潺潺的溪流,渴望看到大海、融入大海,尽管很多探求最终沉入沙土,无声无息。然而,江河标记了一个人故乡的所在。作者说,我看着远山远河的起伏,用文字记录人与河流要容与共的画面,感受时代浮沉,经受洗礼。或许这种想象性的书写只是一种幻象或徒劳,但同时似乎又具备着某种未知的吸引——江河与根系中涌动的源头活水,会把两样东西永留于世,那就是精神的翅膀与文化的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江河   青藏高原   河源   地理   源头活水   黄河   历史   风物   散文集   源头   作者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