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郭氏家谱》问世,见证郭台铭是唐代名将汾阳王郭子仪的后人

#头条创作挑战赛#

郑州富士康近来频频登上热搜,活脱脱的热搜一哥。提起富士康总裁郭台铭,大家可能如雷贯耳,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郭台铭的父亲叫郭爱物,爷爷叫郭贞芳。祖籍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南岭乡葛万村人。

郭爱物,出生于1922年。1938年,年仅16岁就参加抗日战争,抗日胜利后,转读中央警官学校,经过千辛万苦才完成学业,毕业后,分到青岛市警察局服务。1948年赴台,历任基隆港务局、台北县警局及刑事警察局等单位,1989年退休。2002年时,他因病去世。如今,村里还为他塑像,以示纪念。

郭爱物的妻子叫初永真,育有四名子女。郭台铭为长子,次子郭台强,三子郭台成,女儿郭台平。1950年10月18日,郭台铭出生在中国台湾省新北市板桥县。郭爱物之所以给儿子取名郭台铭,是希望这个在中国台湾省出生的孩子永远铭记自己的祖辈是山西人。

2015年,一部成书于清朝咸丰年间的《郭氏家谱》在葛万村被发现,家谱上赫然写着富士康总裁郭台铭的爷爷郭贞芳的名字。最引人瞩目的是这部《郭氏家谱》称其尊祖竟然是唐代名将“汾阳王”郭子仪。


2015年12月1号,记者曾经专门走访了泽州县南岭乡葛万村党支部书记郭揪柱。据记者了解当时68岁的郭揪柱退休后本来在晋城市区居住,2015年5月,他回到老家葛万村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

据他讲述:

“《郭氏家谱》在村里根本就不是秘密,这部家谱就放在村委会楼上,村里人都知道,只是不为外人知晓。”

那么村里的《郭氏家谱》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据郭揪柱讲,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叫郭爱民的人。

上个世纪90年代,郭爱民从晋城市某单位退休后,郭爱民回到村里一直从事《郭氏家谱》的延续保护工作。2013年,年近八旬的郭爱民带着未了的心愿离开了人世。正是由于他的不断努力,这个郭氏家谱才得以延续至今。


在泽州县南岭乡葛万村,记者看到一部《郭氏家谱》,其造谱时间为155年前的清咸丰十年。

《郭氏家谱》装在一个特制的立式木质柜子里。柜子与台座是连体的。柜子有内外两道门。外门年代久远,柜门上的油漆几乎失去了光泽,而上面雕刻的“郭氏家谱”4个楷书大字非常清晰。


打开外门,里边的第二道木门上雕刻有龙、荷花等精美的图案。两边还有一副描金的对联,门额为“本支百世”,门联为“绵瓜瓞於万年,衍云礽於千古”,中间竖写着“先代祖考在位”。不难看出,造写家谱者意寄望于后代平安、繁衍昌盛。


掀开包裹着的宣纸,藏青色封面的家谱进入眼帘。家谱纸质为棉纸,长39厘米、宽17厘米。如此大开本的家谱,不能不令人称奇。

家谱分四册,均为线装。《郭氏家谱》造谱时间为清咸丰十年(1860年)十月初一,为郭氏第十四世郭廷申重修。

由于历经155年,存放在柜中最上面的一册,可能由于浸水、虫蛀等原因,封面及内页已出现破损和粘连。其余3部家谱保存完整。

翻开“郭家二门家谱”扉页,清秀的小楷字体映入眼帘:“造谱邑痒生郭氏郭廷申,助理郭善政、郭善聚。大清咸丰十年十月初一日”。

“葛万村500多口人,90%以上都姓郭。”郭揪柱说,“原来在村里一直有种说法,我们是郭子仪的后代,是明朝时期从洪洞大槐树迁徙到此的。据郭揪柱讲,葛万郭氏始祖为郭德广。早在明朝时期,郭家包括郭德广在内的四兄弟由洪洞大槐树向各地迁徙。四兄弟到泽州后,只有老二郭德广留在葛万,其他三兄弟远走他乡。

“老人们传下来说,郭德广患有残疾。”郭揪柱说,当时郭德广首先落脚在一个叫“小南庄”的村子,后来才到葛万定居。“‘小南庄’属于现在的犁川镇,距葛万不远,现在已没有人居住了。”

郭德广定居葛万后,生有二子:郭县、郭州。从现存家谱来看,郭州又生六子:郭文深、郭文进、郭文冬、郭文朗以及郭文章、郭文春。但却不知为何,现存的《郭氏家谱》仅存四册,分别命名为“长门”“二门”“三门”“四门”,没有郭文章、郭文春的家谱。

一族分为四门,《郭氏家谱》为每门各立一谱。郭氏四门之中,二门郭文进人丁最为兴旺,以读书者居多,在当地威望颇高。郭揪柱便出自“二门”。

从郭爱民遗留下的相关资料可以窥探到,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9年),郭氏祖先郭德广四兄弟由洪洞大槐树迁移至晋城西南的葛万村,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据郭爱民生前留下的文字显示,《郭氏家谱》的《家谱序》中曾有段文字记载:“粤稽我祖汾阳王,忠于辅国,严以治家,闻望所著,称极盛焉”。“嗣后,余始迁之祖,卜居于凤邑西南五十里之葛万村,斩棘辟荆,忠厚开基,迄今历十四世,延蔓三百余家。”

由于《郭氏家谱》中“郭氏长门家谱”的扉页纸张出现粘连,所以无法查寻到能印证此说法的直接文字。

顺着郭揪柱的引导,在二门家谱中,记者发现了郭台铭的爷爷郭贞芳、父亲郭爱物的名字。顺此线索,郭台铭祖上一世到十九世的姓名清晰可见:郭德广—郭州—郭文进—郭朝阳—郭登贵—郭秋尧—郭自立—郭光池—郭承果—郭宗芳—郭世璠—郭洪太—郭兆鳞—郭廷美—郭良臣—郭福祥—郭怀森—郭贞芳—郭爱物。“也就是说,郭台铭是郭氏家族第二十代。”郭揪柱说,“葛万郭氏起名都有一定规律可循。

据郭爱民留下的资料显示,《郭氏家谱》成书之后,曾经遭受过两次大的灾难:

1.1877年,也就是清朝光绪三年。突然降临了一场特大奇荒,鼎盛时期原本有1300多人的村庄,死离逃散者多达1100余人,灾后仅剩270余口了。

2.清末民初起,因战乱连连、人心惶惶,流离失所,使《郭氏家谱》断续近百年。

《郭氏家谱》断续后,又经历了抗日战争以及“文革”动荡,装放在柜内的家谱东转西藏,最后被藏到村里的岭口机磨坊的角落下。1994年清明,郭爱民等人将藏着的家谱从机磨坊搬回,重新开始续写家谱。

1997年,郭爱民在《葛万村郭族世系图简介》中写道:

“问我祖先居何处?汾阳爱子有古冢。葛万郭氏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

“我先祖乃唐朝儒将郭子仪(697年—781年)曾力挽狂澜,平息安史之乱,其功彪炳史册。公元762年2月,被肃宗皇帝封为汾阳王。汾阳乃子仪公的建功立业和封王之地,也乃公后裔繁衍生息的沃土。”

“古人续写家谱,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应当不会夹杂趋炎附势的心态。从《郭氏家谱》本身来看,装放家谱的柜体非常考究,说明郭氏家族在当地是很有身份的。”12月2日,晋城市文化学者李俊杰谈起《郭氏家谱》时认为,由于年代已久,尽管现在找不到确切的第一手文字记载,葛万郭氏尊汾阳王郭子仪为始祖,也是真实可信的,因为村民们的口口相传并非无中生有,空穴来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汾阳   家谱   泽州县   洪洞   南岭   晋城市   咸丰   台湾省   槐树   名将   唐代   村里   后人   见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