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市河 - 华亭塘

文 | 嘉兴地名

市河一开始叫华亭塘,是南朝宋元嘉年间一名叫王浚的刺史主导开凿的,所以华亭塘的诞生比嘉善建县的历史还要久远,已有一千多年。

据记载,开凿该河的目的是把西面的河水往东面排,从而减轻水患。建县以后,这里变成了官道,更成为了从嘉兴到松江的一条水上交通要道,按今天的说法,它相当于水上高速公路。

从伍子胥开凿伍子塘,到王浚开凿华亭塘,嘉善境内很多河道都是人工开挖修整而成。由于华亭塘河阔桥宽,便于农民停船、挑担缴粮,明清两代嘉善的粮仓都设在市河边。如今的仓桥之南,也就是西城半岛打靶场的位置,在清代以前就是一座大型仓库,仓桥也是因此得名。

清康熙十三年(1674),嘉善的县太爷叫莫大勋,他在任时,嘉善总共有20个区,537间仓库。他在仓库门上写有一副对联:“一粒悉属民膏,睹千仓万箱,当惜辛勤物力;五斗漫叨国俸,念三农九府,敢渝清白臣心”,作为一名知县,莫大勋爱民亲民;作为鱼米之乡,嘉善的粮食生产和运输极度繁荣。当时周边县城需要供奉给朝廷的粮食,都得先运到嘉善。

据说,清康熙年间嘉善到京城运送粮食的船只达108艘,每一艘船上装400担粮食,可以想象浩浩荡荡、樯帆林立的船只,整齐划一地开往京城的场面。

鱼米乡,水成网,人才济济,学风绵长。仓桥往东,市河沿岸曾经有一座孔庙,又叫文庙,是当时嘉善的学宫,始建于明宣德七年(1432)。学宫的南面原来有一块地方叫三台沙,据说跟风水有关。

嘉善明清两代学风炽盛,科举成就相当好。据统计,明清两代嘉善出的巍科人物有11人次,整个嘉兴市总共40人次,嘉善占了27%。在全国范围内,嘉善也是26个比较有影响的科举大县之一。

市河一带也流传着很多动人的故事。市河往东是有名的宾旸门,嘉善有句老话,叫“先有宾旸门,后有嘉善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3),倭寇进犯,在宾旸门抗击倭寇时,嘉善著名的抗倭英雄赖恩不幸牺牲。为防御倭寇,当年十月到第二年三月,嘉善的城墙、城门修筑起来了,为了纪念赖恩,在宾旸门楼亭塑了赖恩像。

市河西面有一座留衣亭,也是为了纪念一位受百姓爱戴的人,他叫汪贵。在明朝成化至弘治年间,汪贵在嘉善做了九年知县,他爱民如子、廉洁奉公,后来受诬陷离任,百姓都来送行,送到城外的接官亭,百姓都希望他留下点什么纪念。汪贵思来想去,就把自己穿的绿袍子留了下来,接官亭也从此改名留衣亭。

市河,承载着一代代嘉善人的生活劳作记忆。黎明将来的时候,必有早起的嘉善人走上街头,有的拎着篮子、背着草篰赶路,把自产的农产品带到街上叫卖;有的半挑着担子上街,或者干脆摇了小船出发,把自家的农副产品卖给“街上人”,再换点日用品、扯点布或喝壶茶后回家。同样,开茶馆的、做糕团的、卖粽子的、做大饼油条的也忙活起来,他们挑水、和面、备料、生煤炉,为有一个好的早市生意动足脑筋。沿着这条市河生长起来的嘉善人,就是被这样的声音和店铺的炊烟,捂热焐熟的。

曾经的市河上,从东门到西门有12座跨河桥梁,现在早已旧貌换新颜。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如今的市河也大变样了,1949年后市河经历了三次大规模整治。

第一次是上世纪60年代,当时嘉善是全国血吸虫病流行重灾区,河道整治是病源防控的一种手段。上世纪70年代,市河经历了一次拓宽和疏浚。在本世纪初,滨河绿带即现在的中山路滨河公园建造时,市河又接受了一次整治提升,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昔日繁华逐渐沉寂,变成了记忆中美丽的影子,如今的市河两边已是绿荫和高楼,万家灯火闪耀,与我们一起迎接嘉善美好的未来。


--END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华亭   嘉善   滨河   嘉兴   京城   倭寇   知县   明清   仓库   粮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