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书坛名家丨罗伟章:写作者不要追赶潮流

视频加载中...

11月25日,2022天府书展正式开展。四川省作协副主席、《四川文学》主编罗伟章来到现场,以《书写新时代 共筑中国梦——当代文学中的边地视角》为题做了分享,并接受了四川观察记者的独家专访,讲述对于文学和生活的见解。

罗伟章著有多部小说和散文随笔,曾获人民文学奖、蒲松龄文学奖、年度华文最佳散文奖等,也是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记者:这次天府书展,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题目来分享?

罗伟章:前两年,国务院扶贫办和中国作协联合举办了一个工程,叫做扶贫路上的文学力量。在全国选了25个作家,写25个地方。我是写凉山州他们脱贫攻坚的历程,以及他们艰苦奋斗当中的英雄群像。当你得到一个任务的时候,要有一种能力就是要变被动为主动。这样去激情投入,包括感受能力,还有思考的深度等等,都会以另外一种姿态去切入这个题材。

记者:您这次去往凉山州写作的非虚构报告文学作品与小说作品有哪些同与不同?

罗伟章:不同是明显的,因为以前我都是小说写作,小说写作是通过虚构的方式,通过虚构来寻找真实,来达到真实。非虚构它是通过事实来达到真实,事实不等于真实,事实是个体的,真实是一种本质。

所以有一个共同点,我们都需要寻找真实。但是心态是不一样的,虚构我可以综合很多的元素,那么我也可以想象。但是非虚构不行,尊重事实是一个前提。考验一个写作者,第一个就是辨析事实它本身真假的能力,然后从这个事实提取出本质的能力,还有这种本质延伸的能力。

记者:凉山州可能在地理空间上属于“边地”。在您看来,什么是“边地视角”或“边地文学”?

罗伟章:边地文学这个概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年以来我们对边地文学的定义,也有各种解释。通常来讲这是一种空间地理的概念,但是在我看来,边地文学有时也是一种文化的概念。当我们提到边地的时候,一定心中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中心,有中心才会有边地。

当“边地”是文化概念的时候,一个人无论是住在成都的春熙路,或者上海、北京,只要他心里对大自然比一般人更亲近一些,或是对生命最高的尺度比一般人敬畏一些,物质的欲望淡一些,那么我认为这就是一种“边地”,一种文化上的“边地”。

记者:能分享一下对您的写作影响比较大的作家吗?

罗伟章:我经常到处讲托尔斯泰,但托尔斯泰对我的影响,不是具体到写作上的。当把文学当成最高尺度,最高标准的时候,我觉得一个作家是写不好的。文学是一个很大的东西,它不是作家要通过作品定义自己,而是通过作品实现对更高尺度的,对全人类的关照,也就是一些永恒价值的问题。包括我们的渴望,我们的梦想,我们为何高兴,为何发愁。我觉得文学它就是一个手段而已。

记者:您有什么想对年轻的写作者说的么?

罗伟章:一个写作者开始绝不要追赶潮流,写作不是买手机,也不是买一件衣服,不需要去追赶超越。很多事情我们要与时俱进,但是有时候艺术不一定要这样。艺术关键是要用心,就要让自己永远在场,是我看到的,是我看见的,是我关心的,是我要写的,是我思考出来的。而不是说人家这样写,人家这么去思考,人家教我这样写。一开始就坚定自己,我们谈文化自信,其实不光是一个国家的事情,还有个人的事情,就非常诚恳的表达,把想说的话一句句讲出来就够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托尔斯泰   书坛   边地   书展   作协   尺度   名家   本质   事实   潮流   作家   事情   概念   记者   能力   真实   作者   文化   文学   罗伟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