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一手好牌打的稀烂,靖难之役,到底谁背锅?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太祖朱元璋,将屠刀挥向了曾经大破北元的凉国公蓝玉,而蓝玉一案,朱元璋诛杀了一公,二伯,十三候,被牵连诛杀者多达一万五千多人,除耿炳文,郭英等人之外,“功臣宿将,相继尽矣”。而朱元璋这么疯魔地诛杀这么多人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皇太孙朱允炆扫平道路。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建文帝朱允炆及与之相关的著名的“靖难之役”。

朱允炆,明朝的第二位皇帝! 出生于洪武十年(1377年12月5日),出生地在应天府(也就是今江苏省南京市)。他的父亲是历代王朝中,太子之位最稳固的懿文太子朱标母亲是次妃吕氏。他本是朱标的第二子,是庶长子。因朱标的嫡长子朱雄英早夭,而原配常氏在生下嫡次子朱允熥不久后也死去,而朱允炆的生母吕氏得以扶正,从而朱允炆成为朱元璋长孙。

朱允炆从小聪明好学,极其孝顺,他十四岁时,他的父亲太子朱标生病,朱允炆小心侍候,昼夜不离开一步。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死,朱允炆守孝时因过度哀伤而消瘦,朱元璋安慰说:“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意思是说,你很孝顺,但你这样伤心也不行啊,你难道就不管我了吗?从这里能看出,朱元璋对朱允炆是很看好也很在意的!同年九月,朱元璋将年仅15岁的朱允炆立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在朱元璋死后,二十一岁的朱允炆登基,次年改年建文。

朱允炆继位后,深感藩王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他便重用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等人力行削藩。齐泰认为,削藩应该由强到弱,先削诸王势力中最大的燕王朱棣。而黄子澄则认为削藩应该由弱到强,毕竟周、齐、湘、代、岷诸王在洪武时期已有不法行为,削之有名。应当先削夺周王,周王与燕王同母,削周王相当于砍掉燕王的手足。最终,朱允炆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

然而他实在是操之过急,竟然在登基仅仅三个月后就开始着手削藩。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八月就以周王朱橚有罪为由,将其废为庶人,并将其流放云南。十一月派人暗中监视燕王朱棣建文元年(1399年)二月,下诏诸王不能节制王府的文武官吏四月,湘王朱柏不堪受辱,为保名节举家自焚,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因罪废为庶人六月岷王朱楩有罪被废为庶人,将其流放漳州。

就这样急于求成的朱允炆在短短的一年之内,先后废除了五位藩王,并且还在北平周围以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边防为名,把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此时的燕王朱棣,知道下一个目标就是自己了,当然绝不可以坐以待毙。于是在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就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动了“靖难之役”

至此建文朝廷和燕王朱棣之间开始了一场持续四年的军事对峙。靖难初期,燕王尚不占兵力上的优势。他的军队只有十万人;除了他的封地北京之外他也没有能够控制任何其他领土。建文朝廷有一支三倍于燕王军队的常备军,拥有全国的经济,并且已经废除了几个藩国。就连朝鲜国王李芳远都公开表示支持朱允炆打燕王。但燕王的领导能力强,以及高素质的军队却非朱允炆可比。随着战争时间的延长,朝廷指挥不当、兵力孱弱,内部松懈的缺点严重影响了战局。直至节节败退,许多将领都纷纷投降了燕王。

建文四年五月二十日,朱棣率师抵达长江北岸的南京龙江驿,朱允炆自知无力抵抗,只得下罪己诏,并派庆成郡主(也就是朱元璋的侄女,朱棣的堂姐),与朱棣谈判,以割地为条件要求停战议和,但没有成功。六月初九,朱允炆又派李景隆,茹瑺等第二次谈判,没结果,一天之后又派遣谷王朱橞,安王朱楹等第三次与朱棣谈判,还是被朱棣严词拒绝!

六月十三日,朱棣率军抵达金川门下。 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开金川门迎降,至此,“靖难之役”以朱棣胜利而告终。数日后,朱棣即皇帝位,废除建文年号,改当年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改元年永乐,是为明太宗,后改为明成祖。

建文帝朱允炆,在朱棣攻入南京后不知所终,下落不明,成为了明史上的一大悬案!当时流传了两种说法:一是建文帝未死,从朱元璋留下的密道里,乔装成了和尚逃出了南京;一是朱棣所宣称的那样,建文帝自焚而死,面目全非。


结语:

话说回来朱元璋开启蓝玉案做尽恶人,为的就是替朱允炆扫除威胁,已经把能做的都做了。奈何谁也没料到,朱允炆竟然那么菜,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不说,最终还输得连他自己个都找不到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庶人   燕王   南京   次年   长子   兵力   元年   朝廷   太子   军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