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被宫刑的司马迁,写下了二十四史之首的巨作《史记》

众所周知,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积淀深厚。那么长的历史进程,毫无疑问,相关记录的历史书籍一定俯拾皆是。

我们习惯将史书分为正史和野史,它们一起记载了中华几千年的文明,不仅是前人辛勤的结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但正史因为经过后世的认定,一般要比野史更加真实可靠,有说服力。

清朝的时候,乾隆钦定了“二十四史”,于是后来,“正史”一称即专指“二十四史”。

顾名思义,二十四史就是由24部正史史书所组成的。分别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 》、《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 》、《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二十四部正史加起来一共有3213卷,约4000万字。上从黄帝时期,也就是公元前2550年,下至明崇祯十七年,也就是1644年,前后跨越近千年。它涵盖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内容。

二十四史之首

这当中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二十四史之首——《史记》。《史记》是司马迁前后花了14年的时间,克服身体和精神上的障碍,殚精竭虑编写而成。那为什么其他正史书一样都是作者呕心沥血完成的,却是《史记》被称为二十四史之首呢?这不仅与司马迁修史时的严谨分不开,也与此书成书的坎坷历程有关。

或许很多人不知道,被鲁迅先生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其实最早连名字都没有,因为司马迁任太史令,所以人们叫它为“太史公书”、“太史公记”。到了东汉桓帝时的《东海庙碑》中,才正式称呼其为《史记》。

创作初衷

这司马迁之所以创作《史记》,与他的家族也是分不开的。要知道,司马家族世代为太史,他的祖先从周朝就开始主管天文工作,整理和论述历史。司马迁从小在父亲司马谈的耳濡目染之下,到了十岁的时候他已经能熟读《尚书》《左传》《国语》《系本》等书了。饱读群书的童年也为他后来编写《史记》打下了稳固的基石。

汉武帝时期,司马谈任太史令一职。司马谈一辈子兢兢业业,不忘先人的嘱咐,将修史作为自己的毕生使命,誓要为国家延续历史的记载。但后来司马谈身患重病,甚至因为没办法参加汉武帝在泰山的封禅大典而加重抑郁成疾。

在临终的时候,他将这一使命托付给了司马迁。他叫来司马迁,说到:

“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司马迁啊,我死以后,你一定会做太史;做了太史,你千万不要忘记我要编写的论著啊。作为太史而不予评论记载,中断了国家的历史文献,对此我感到十分不安,你可要记在心里啊!”

司马迁不敢违背父亲的意志,说

“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孩儿不聪明,但一定将父亲编撰历史的计划全部完成,不敢有丝毫的缺漏。”

创作坎坷

司马迁子承父志,继任了太史令。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就开始了他为后世称道的著作《太史公书》的创作,也就是后来的《史记》。

他广泛取材,修史态度十分严谨认真,绝不依赖于单一的材料来源,反复查证,淘汰一些不实或无证据支持的内容。他参考了《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及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再结合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去编写。

但几年之后,一场司马迁人生最重大的意外发生了,直接导致了《史记》编写工作的停摆。汉武帝时候,匈奴多次进犯。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匈战争再次爆发,这时,任骑都尉的李陵想去攻打匈奴。没想到的是,遭到了匈奴单于亲自率领的八万骑兵的围攻。

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就投降匈奴了。满朝文武皆知此时汉武帝震怒不息,为了明哲保身,无一人敢为李陵说话,但偏偏这时候,一介文人的司马迁不仅没有落井下石,甚至要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

司马迁说

“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数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陵一呼劳军,躬自流涕,沫血饮泣,更张空拳,冒白刃,北向争死敌者。此国士之风,虽古名将不过也。其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司马迁的意思是,李陵兵少,肯定也不是故意投降的,后面还会找机会回报汉朝。于是汉武帝派出公孙敖前去试探,但是公孙敖编出谎言说李陵已为匈奴所用,准备反击汉朝了。

这下,汉武帝更加生气了,直接杀了李陵全家,将司马迁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的诬罔罪名关入大牢,并且处以宫刑。面对极刑,司马迁的身体和精神都受到了巨大的伤害。

他如果不接受宫刑,直接求死的话,可以保住自己的名节,但是他想到,《史记》尚未完成,自己又怎么能轻易死去呢?这不仅是自己的使命,也是父亲的遗命啊!

孔子在困厄的时候还写了《春秋》,屈原也是遭受放逐之后才成就著作《离骚》,左丘失明了才有的《国语》,大抵传世著作,都需要经过一番常人不能理解的磨难,才能完成。

于是他坦然面对这辱刑,活了下来。

出狱之后,他又重新受到汉武帝提拔,从六百石的太史令提拔为一千石的中书令。他不忘使命,继续发奋完成《史记》,用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历时14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传体通史。

传世著作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十二本纪是记载历代帝王的政绩,三十世家是记载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是记载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是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司马迁自序,十表是指大事年表,八书则是记载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它的规模之巨大,体系之完备,前无古人。甚至后来的史书都学习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

司马迁饱读诗书,游历中国,态度之严谨,文字之翔实,让《史记》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还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堪称中华史书之典范。

他虽是文人,却有侠义之心,在强权面前敢于直谏。他虽年纪尚浅,却有担当,敢背负起父亲穷尽一生未能完成的理想。他懂得舍小节成大义,用自己坚韧不拔的意志,完成了一部史诗巨著。可以说,不仅《史记》为史书之首,司马迁之伟大也应为史学家之首。


参考资料:

刘俊昌. 功业追尼父 千秋太史公——西汉史学家司马迁. 《 VIP 》 , 2013

《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第三十二》:“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

张大可《史记研究·关于史记续补与亡篇散论二题》,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

赵生群《太史公书研究·史记亡缺与续补考》,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崔适《史记探源》,中华书局,1986年点校本。

朱东润《史记考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史记   太初   单于   公孙   司马   宫刑   正史   汉武帝   巨作   匈奴   史书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