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 论道

发展数字经济要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图为第24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现场。深圳特区报记者 胡蕾 摄


文 | 李凡 李若珊


提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必须不断提高我国数字经济治理水平,走出一条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明了数字经济在党和国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战略地位,为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必须不断提高我国数字经济治理水平,走出一条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


一、发展数字经济的科学内涵


发展数字经济要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一方面,数据要素直接影响生产活动。数据在要素化过程中与数字信息技术相结合,引发生产方式变革,催生投入与产出的新关联模式。另一方面,数据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创造更大的价值。数据要素的发展重组了传统生产要素,促进了传统生产要素的数字化变革。数据是数字经济的核心,发展数字经济,要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


发展数字经济要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不仅要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实现实体经济扩容;而且要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实现实体经济提质升级。


发展数字经济要为构建数字中国提供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就是要适应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将带动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和数字文化建设,为构建数字中国提供战略支撑。


二、数字经济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2017年到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27.2万亿增至45.5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3.6%,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32.9%提升至39.8%,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1. 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场。当今社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向往更加方便贴心的医疗、更加优质公平的教育和更有保障的养老服务。数字经济为此提供了强有力的抓手。


数字医疗让医疗更方便贴心。自2018年起,深圳市开始实施医院间医学检验和影像检查结果互联互通互认,现已覆盖深圳所有公立医院和社康中心。根据深圳市健研数管中心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11月底深圳市互联网预约挂号服务累计服务用户1.4亿人次,电子健康码已在深圳68家公立医院和700多家社康中使用,用码量达1.1亿人次以上,日均用码超过25万人次。移动统一支付平台已在全市700多家社康和42家医院应用,移动支付日均用码达8万人次。


数字教育让教育更公平优质。深圳市以创建教育部“‘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和“智慧教育示范区”为契机,分步实施智慧教育工程。“十三五”期间,深圳教育信息化应用从整合迈向融合创新,共创建100所应用导向的智慧校园示范校,在线提供2.3万节基础教育同步课程资源和相关专题资源,日均访问量10万人次。同时,实现了政务服务100%网上申报、校园5G网络全覆盖。2022年,《深圳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其中提出,未来深圳将建设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打造智慧城市教育平台。


数字养老让养老更有保障。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以智慧养老为代表的新型养老方式逐渐形成,为解决养老问题提供了新方向。深圳市民政局大力推进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优化老年健康和养老服务供给。截至2022年9月,深圳市民政局已为全市5000多名失能、特困、高龄独居等特殊老年人配备智慧居家养老设备。深圳市民政局委托平安银行发行的智慧养老颐年卡已惠及全市逾80万长者,覆盖85%的深圳常住老年人。未来,深圳将继续提高养老服务的便捷性和可及性,持续建设养老服务的智慧化应用,为全市老人提供多样化、高层次、高品质的养老服务。


2. 发展数字经济,助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是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的难题,而数字经济充分发挥了数字技术跨越时空的优势,高效衔接城乡资源,进而能够有效破题。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深圳市充分发挥数字信息技术的优势,全力打造智慧兴农策源地,助力对口地区农业创新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深汕特别合作区补齐农村现代化短板,以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建设农村数字硬件设施,提前建设完成5G基站729个,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5G网络全覆盖。激发数字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


数字经济有效提升区域协作能力。2021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印发《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提出在全国布局建设8大算力枢纽,并规划10个数据中心集群,加快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将有力推动区域协同一体化发展。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启动建设,未来将探索构建粤港澳三地数据流动融合长效机制,推动大湾区数字经济协调发展。


3.发展数字经济,助力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发展数字经济有助于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指明了文化数字化的发展方向。2022年6月,中国首个工业遗址数字艺术馆与元宇宙体验空间“大筒仓”在深圳南山区盛大开启。“大筒仓”运用多项前沿技术,营造沉浸式元宇宙体验空间,向公众展示数字艺术作品。未来,国内头部IP《冒险小王子》元宇宙主题公园,也将落地深圳光明小镇,为市民带来更丰富的文化体验。


4.发展数字经济,助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民福祉。数字技术赋能生态文明建设,将对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起到促进作用。2021年3月,深圳发布全国首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制度体系,为深圳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提供重要依据。2021年12月,深圳上线全国首个碳普惠互动平台“低碳星球”,将居民绿色出行等行为核算成相应的二氧化碳减排量,积累碳积分,助力营造全民参与的低碳减碳的社会风尚。自“低碳星球”上线以来,用户超过80万,总访问量已超过150万。数字经济助力深圳传统企业绿色转型,发展低碳产业。2020年,深圳国际低碳城规划范围内地区生产总值达163.0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92.9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万元GDP能耗为0.073吨标准煤/万元。


三、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1.加强数字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实现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加强数字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一方面要深化推进数字技术重大科研项目,不断提升数字技术自主研发能力,牵住数字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不断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构建数字技术创新高地,尽快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另一方面要推动不断加强数字人才培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要加快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为数字经济发展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2.推动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一是要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价值,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要强化高质量数据要素供给,推动数据要素标准体系建设,推进数据资源高效利用。要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构建数据要素市场规则,打造强大的数据要素市场,夯实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二是要进一步健全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形成并强化协同有效的治理和监管机制,提高数字经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三要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守住安全底线。不断完善互联网安全治理机制,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筑牢网络安全防线,共同维护网络空间安全。


3.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成果的普惠共享


“普惠共享”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让数字经济发展的成果普惠共享。第一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水平,夯实数字经济发展的根基。第二要促进社会服务和数字平台深度融合,充分借助数字信息技术,探索多领域跨界合作,优化资源配置,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普惠水平。第三要推动数字城乡融合发展,协同推进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打造城乡居民智慧共享的新型数字生活。(李凡: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李若珊: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民政局   数字   经济   信息技术   深圳市   深圳   助力   实体   要素   经济发展   力量   智慧   我国   产业   数据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