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好人有时候更吃亏?

因为人很容易以己度人,把自己行为的准则套在他人头上,认为对方也会像自己这般行事。

就好像有一种冷, 叫“妈妈觉得你冷”。


因此,有底线的人会下意识地认为,别人和自己一样有底线,因而麻痹大意;而那些卑劣的渣滓,则向来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度别人,认为对方也会和自己一样不择手段,出于这种恐惧心理,他们往往会选择先发制人。


毕竟,即使“预防性自卫”做过了头,损失的主要也是别人。要是别人真有恶意,那自己抢个先手,就更没得说了。


于是,高尚成为了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化作了卑鄙者的通行证。


这时候,老实人或者说好人,就可能要吃亏了。


例子很多,《通鉴·魏纪七》里就记载着一个:


嘉平元年(249年),司马懿讨曹爽,桓范往奔之。懿谓蒋济曰:“智囊往矣!”济曰:“范则智矣,驽马恋栈豆,爽必不能用也。” 范说爽使车驾幸许昌,招外兵。爽兄弟犹豫未决……自甲夜至五鼓,爽乃投刀于地曰:“我亦不失作富家翁!”范哭曰:“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㹠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也!”


【译】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桓范赚开城门,投奔了曹爽。司马懿听到消息很震惊,跟蒋济说:“坏了,桓范跑了!”蒋济回答说:“桓范是很聪明,但就像劣马贪恋马房里的草料一样,曹爽顾恋城中的家室,一定不会听桓范的。”…… 果然,曹爽兄弟听了桓范的计划,犹豫不决。从初夜一直坐到五更,曹爽最终还是把刀扔在地上说:“即使投降,我仍然可以做一个富家翁!”桓范悲痛地哭泣道:“曹子丹这样的英雄,怎么就生下了你们这群蠢如猪牛的兄弟!没想到,今天要受你们的连累灭族了。”

司马懿听到桓范出走,第一个念头是,大聪明跑了,可能要出事。因为他下意识的反应是:如果自己处于曹爽的位置,很可能会听桓范的。


不过曹爽到底不是司马懿,他认为,投降还是有一条活路的。说不定过几年,熬死了司马懿,自己还能东山再起。毕竟,自己进行改革时,虽然确实排挤过这帮老同志,但从来也没下过死手,只是给他们些荣誉称号让他们靠边站了。司马懿大概也只是同样要剥夺自己的权力。而且,他一大把年纪的人了,又是赌咒又是发誓的,还有一大波人作保,看上去很可信!再说真打起来,自己也未必就能赢。


几经犹豫,曹爽最终说服了自己,正式弃械投降。再然后,曹爽小集团被举报阴谋造反,主要人等皆夷三族。

曹爽死前,对自己误信司马懿,应该是很后悔吧。只是不知道,他是否曾跳脚大骂老家伙不讲武德,说话如同放屁。就像成济骂司马昭的那般。


当然,伟大的人物才可能制造伟大的错误。我们的以己度人,影响的往往只是我们自己或我们的小圈子。


大概十年前,我爸的一个工友来到我家,跟我爸说着“咱老伙计谁跟谁啊、我你尽管放心好了、取了钱我立刻就过来”之类的话,然后第三天,就把帮我爸代取的工资给花掉了。


许多年之后,我大概还能回想起那个遥远的下午,我慢悠悠地吃着饭,父母热络地跟那个工友聊天,而他倚坐在沙发上,笑得十分灿烂。


总之,是涨姿势的一天。



为什么说这些呢?以己度人好像是一个很普遍的思维方式。


一个人把自己身上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到别人身上,大概总是有限正确的。二个人的差异越大,结果就越有可能不准确。


当我们暂时还不能找到更可靠的途径(得找),只能以自己为参照判断他人时,一定要尽量避免以自我为中心,并时时警惕可能存在的错误,同时也要找到逻辑上的多种可能性,以便根据情况,随时参照调整。


说到底,我们都是自身经验的囚徒,这些经验既有用,又有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开城   驽马恋栈豆   通鉴   以己度人   家翁   工友   卑鄙   下意识   吃亏   底线   好人   兄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