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孩子内在优势,帮助孩子获得幸福的人生?|孩子的品格

本文字数7323,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孩子的品格》


彭凯平,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兼心理学系主任,清华大学幸福科技实验室(H Lab)联合主席。国际积极心理学协会(IPPA)以及国际积极教育联盟(IPEN)中国理事,连续多年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曾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及东亚研究终身教职,曾任加州大学社会及人格心理学专业主任和美国心理学会科学领导委员会成员等职。其科普著作《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等深受心理学从业者和大众读者的喜爱。


闫伟,斯坦福大学博士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加州伯克利分校联合培养心理学博士。任清华大学幸福科技实验室学习中心副主任至今。研究方向有积极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怎样帮孩子发挥内在优势?怎样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怎样让孩子从容应对未来的机遇与挑战?关键在于培养孩子的品格优势!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总结了近30年的研究成果,助你点亮孩子的情绪力、抗逆力、自我效能感等7大品格优势,帮助孩子获得幸福的人生。

01、积极教育观




作者在书中的开篇就提到,作者在一个深夜,接到了一所大学的心理中心老师的电话,说有一个学生企图自杀,这个班主任老师在学生的笔记本上发现了作者的名字和电话号码,所以决定联系作者,看作者能不能为这个学生提供一些帮助。


作者挂掉电话以后,马上去见了这位学生。作者“问他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要走到自杀这一步。这个孩子说,他一直想做一个好孩子,听妈妈的话,努力学习,现在终于考上了重点大学。可是,他并不喜欢妈妈让他学的专业。他一直想学习哲学或者心理学,但周围的人都觉得读文科以后不好找工作,妈妈希望他可以学理科,他就乖乖听话,选择了一个自己根本不喜欢,但大家都觉得很“高大上”的专业。然而在学习过程中,他越学越苦闷,越来越失望。最后,他实在是熬不下去了,再也不想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了。他要永远摆脱外力强加给自己的所谓“理想”。”


你看,很多时候我们教育方式其实是有问题的。彭凯平老师说,心理学其实有一个作用,就是给人一种希望、一个光明、一个援助,让那些在黑暗中徘徊、挣扎的人知道有人可以去帮助他们。


我们与他们谈心、交流时候其实是可以给他们一种内在的积极力量,去挖掘孩子身上的积极力量,并且帮助孩子设计出一些行为的规范的。这样就可以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乐观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因此,作者就说,爱孩子其实是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我们应该换一种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就是作者在书中提到的积极教育。


1、积极教育


什么是积极教育呢?作者的原话是:“积极教育是通过关注人心中的善良天性、人类社会的正能量,以及我们共同具备的灵性、悟性、善意和德行等,对孩子进行积极、正向的教育。”


积极教育与积极心理学又有什么关系呢?“积极心理学家相信,每个人身上都有美好、善良的种子,而积极心理学家所研究和探索的,就是怎样发现并培育这些美好的特质,最终让每个人都能过上幸福而有意义的人生。”


“简而言之,幸福、有意义的人生是积极教育的结果,而积极心理学家的工作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寻找获得这个结果的原因是什么,以及怎样用科学的方法“培育”这些“原因”,使之真正开花结果。”


因此,作者在书中提到了要培养孩子的7种优秀品格优势,包括:“情绪力、抗逆力、自我效能感、自控力、天赋优势、专注力、善良。后面我们再来讨论这7种品格,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2、积极心理学


作者说,“要了解什么是积极教育,首先就要了解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

“有两个人,分别走在沙漠里,并且都迷路了,随身带的水也喝完了。两人随时可能会因为干渴而失去生命。这时,第一个人在一个沙坑里发现了一个瓶子,里面还有半瓶水。他很兴奋,就把这半瓶水小心翼翼地揣到怀里,实在口渴时才拿出来舔舔瓶口。靠着这半瓶水,他走出了沙漠。

第二个人也在沙漠的一处废墟中发现了半瓶水。他却非常失望和沮丧:“这么点儿水怎么能让我走出沙漠呢?”他气得诅咒那个喝了另外半瓶水的人,为什么不能少喝几口,多留下一些水给自己。怨恨和绝望使他几乎丧失了走出沙漠的力气,结局可想而知。”


同样是半瓶水,不同的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导致的结果也会不同,这充分体现了个体差异性。一个人看待问题是积极的,另一个人看问题却是消极的,那么他们最后的结果可能有很大的差别。


“积极或消极的态度会真实地影响我们的生活品质与生命质量,这种影响不仅作用于当下,更会长期地作用于我们的人生。”“心理学上很多的科学实验已经为此提供了大量证据:积极的人身体更健康,寿命更长,学业更出色,收入更高;积极的家庭关系更融洽,孩子成才率更高。相对应的,长期处于消极状态中的人则很有可能诸事不顺。”


而拥有积极的心理,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即便跌倒了很多次,仍然有意愿、有勇气、有能力爬起来,砥砺前行。而这种不断战胜困难和挑战、痛苦和艰辛的能力,是需要我们帮助孩子来培养的。


“积极教育是建立在积极心理学科学理论基础上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所以,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培养积极的品格,以科学的方法来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只有这样孩子在遇到困难时,才不会用消极的方式去解决问题。避免出现像我们一开始提到的那个孩子,想不开自杀。


02、培养孩子优秀的品格优势




我们前面提到了,我们要培养孩子的7大品格优势,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分别来说说。


1、情绪力


首先,我们要培养孩子的情绪力,引导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我们一般认为,情绪是一种自发的、被动的反应,它不受自己控制。但现在我们却发现情绪其实是理智的一种反映,在某种程度上二者是密不可分的。作者认为,情绪其实也是一种智力,这个能力是可以锻炼的。


因为情绪是可以通过自己主动的意识、努力,包括我们的认知来加以改变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情绪呢?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很多建议。


第一,情绪调节法,就是深呼吸。人在焦急、生气的时候有个习惯,就是呼气会特别快、特别重,所以有个词叫“气呼呼”。反过来,如果我们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就要猛吸几口凉气,这其实对自己是有帮助的。


第二,闻香,香气也能很快地安抚我们的情绪,有助于情绪的缓解、调节。当然还可以沟通、交流、谈心、说话、运动、冥想,这些都能对情绪有帮助。


第三,写作。包括写日记、写诗。所以歌德(德国戏剧家、诗人)当年想自杀,他就写了一本《少年维特之烦恼》。写着写着,他自杀的想法就消失了。


心理学家发现,孩子在大约五岁左右就开始有自我控制能力,开始有意识地控制自己行为。所以从孩子五岁开始,父母就应该进行这样的情绪教育、情商教育。美国的中小学大约是从九岁开始进行情商教育,作者觉得从五岁开始就可以进行情绪调节的训练。


很多家长面对孩子的哭闹,很大程度上就是骂孩子或者打孩子。但是作者认为,只靠行为塑造其实还是很难培养孩子正确的习惯的。其实从孩子五岁开始,我们就可以多鼓励他们,让他们自己选择做什么样的行动。


他在撒泼打滚的时候,首先要引导他做的就是缓解情绪,我们可以拥抱他,转移他的注意力,不让他发作。如果你在他发作的时候惩罚他,只会使他的行为变得更加极端,更加以自我为中心,甚至出现逆反心理。


第二步,就是要积极地开导他,让他自己去设想:如果不这么想、不这么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第三步,就是要转移他的注意力,引导他去关注一些积极的方面,去看书、听音乐、跑步,去做他喜欢做的事情。因为当我们关注那些消极的、不愉快的、痛苦的体验的时候,出现一些哭、闹、叫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教不到五岁的孩子去控制自己的情绪是很难的,你只能让他转移、升华自己的情绪。


也就是说,在孩子五岁以前,我们要想办法缓解孩子的情绪,家长要做到冷静,因为孩子还小,你打他,他也做不到改变。但是到了5岁以后,我们就可以刻意地训练他的情绪控制能力了。过早地给孩子讲很多大道理,会让孩子变得更焦虑。他会觉得“妈妈在说我不对,但是到底哪儿不对,我也不知道”。


2、抗逆力


“抗逆力是个体在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和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良好的适应能力。它是一种能从困难中恢复过来的能力。抗逆力强的孩子,通常能够和除父母之外的成人,和关心他们的人产生强烈的社会支持联系和感情联系。”训练一个孩子的抗逆力,需要循序渐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


“心理学认为,抗逆力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免疫力,并且年龄越小,抗逆力越强。”作为父母要允许孩子犯错误,一定要允许孩子去尝试,一定要有一种从易到难的渐进过程。


而且抗逆力的锻炼应该是孩子自己选择的,而不是父母设计的。这一点其实挺重要的,因为如果孩子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力,而是被父母安排抗逆力的锻炼时,他会产生反抗、焦虑、不理解、愤怒等情绪。所以,通过沟通、交流,让孩子自己选择接受什么样的挑战,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的。


世界抗逆力研究中心提出了培养孩子抗逆力的三个步骤,第一就是要培养他的“我有”的意识,就是“我有支持”“我有爱护”“我有帮助”“我有信任”。这其实挺重要的,孩子在一个爱的环境里容易产生抗逆力。如果他不信任大人,总在怀疑大人会恶意伤害自己,那他基本上不可能有抗逆力。


第二,培养他的“我是”的积极意识。这个“我是”指的是积极自我意识,就是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一些长处、优势。我们不妨做一个简单的练习,就是讲一讲“我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我有哪些爱好是特别有意义的”。


第三,培养他的“我能”的意识。有一位研究自我效能感的大师,叫班杜拉(美国心理学家)。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做研究,发现不论大人还是小孩,如果相信自己有能力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样的一种自我期许对我们培养孩子的抗逆力也是有很大帮助的。所以“我有”“我是”“我能”,这三个“我”的教育,对培养抗逆力特别有帮助。


而且想要提升孩子的抗逆力,“就要帮孩子远离固定型思维,培养他们的成长型思维。”作者有几点建议:


首先,对孩子多鼓励、少表扬,多描述,少批评。就是表扬孩子“一些后天可以改变的特性,如努力、用心等,以此让孩子明白,有天赋虽然好,但后天的努力不仅可以解决问题,还可以发展自己的技能和天赋。同时,父母也要通过言传身教向孩子传递这种价值观:成功关乎个人成长,我们应该利用自己的才华为社会做贡献,而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比别人更聪明;鼓励孩子变身“努力家”,才更有可能成为人生赢家。”


其次,鼓励孩子乐观地面对失败,“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孩子偶然的失败。”比如,孩子考试没考好,你可以引导孩子思考:“我哪些地方不足,我需要怎么做才能弥补这些不足。”


3、自我效能感


“从心理学意义上,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完成某种任务的预期和判断。”那么怎才能培养孩子“我能行”的意识?很多妈妈会和孩子说“宝贝你真棒”“宝贝你真了不起”,但这在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上,效果并不是很好。作者在书中提到了3个方法。


第一,就是不断地积累自己成功的经验。你做成了很多小事,把这些小事积累起来,你就可以发现成功。这就是为什么父母给孩子记成长日记是挺重要的一件事。


第二,榜样。邻居的孩子考上了清华、北大,这对自己有激励作用;我们交往的大师对我们有激励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为这些能让我们产生自我效能感。


第三,做出积极的行动。人类在几千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产生了一个特别重要的保护机制,就是行动产生积极力量,做得好,就容易产生积极力量,自我效能感也会得到提升。所以你一定要有一件自己做得好而且爱做的事,这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


班杜拉也提出,自我效能感就是要有健康的身心状态。就是身体好、有力气、睡得好、说话流畅,所有这些健康的标志,其实都会对自己产生积极的自我效能感。


4、自控力


有一个叫棉花糖的实验。这个实验是:给32个3-5岁的小孩子面前放一块棉花糖,对他说,我现在要出去一下,如果你能忍住不吃这个棉花糖,等15分钟我回来以后就再给你两个棉花糖。实验结果发现,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孩子能忍得住,大部分孩子都在坚持了5分钟之后,就把棉花糖吃掉了

不光是孩子,成年人也一样。这个实验并没有结束,而是持续了大概有十几、二十年,因为这些人在跟踪这些孩子们的后续表现。后来的结果是,那些能够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小孩,在学习成绩上比别的小孩高出一大截,工作之后他们的能力也高出很多,事业的成就也会高出很多。


我们的意志在面对选择的时候,是相当薄弱的一件事。所以,我们需要用科学的方法来提升自控力。那么如何培养自控力呢?作者在书中提到几个方法。


第一,做一些你不太想做、做得不太顺、做得不太好的事情。比如,用左手练字;用筷子慢慢吃东西。总而言之,就是让孩子慢慢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让他不断地适应。


第二,正念冥想。


第三,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比如让他做开心的事,听音乐、唱歌、跳舞、休息、吃饭,所有这些你想象不到的事,都可能提高他的自控力。


5、天赋优势


发掘孩子的天赋优势,激发孩子内在潜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并不是简单地灌输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要扩大孩子内心的疆界,扩展孩子的综合认知,引发孩子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之心,并从中进行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实现。


其实孩子是有天赋优势的,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大脑的构造、加工方式、运作方式其实是不一样的,所以“天生我材必有用”,关键是你得找到你的天赋优势是什么。


那怎么才能发现孩子的天赋呢?首先,带着爱心探索、观察孩子;其次,要创造观察的机会。多带孩子出去走走,天南海北,见识广,体验不同的生活场景,更容易发现孩子的天赋。


6、专注力


“一个具有较强专注力的孩子,不仅能在各种情况下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把事情做到最好,在面对困难时也更积极、更乐观,相信凭借自己的专心致志和坚持不懈可以战胜困难。”


人的大脑的特点就是喜新厌旧,它很难长期专注于一件事情,一定会转移兴趣。所以要培养孩子的专注力的话,提供过度的选择其实是会降低他的专注力的。只有资源不多、选择少的时候,他的专注力才会提升。


第一,要培养选择力,能够把自己的目标、欲望集中在几件有意义的小事上,这样就能提升自己的专注力。


第二,保证大脑的休息。我们发现人在疲劳的时候,专注力会下降,而在亢奋、健康、积极的时候,人的专注力会上升。所以保证大脑的足够休息其实是挺重要的。


心理学家发现,人类大脑休息的方法不仅是睡眠。我们总以为只有睡觉是休息,其实转移、替代也是一种休息。如果某一部分的神经网络特别活跃,那么其他神经网络就会得到休息。当你激活其他神经网络,就可以让刚才用得过度的神经网络得到休息。所以很多聪明人为了提高自己的注意力,他就要交替地做一些不同的事情。


“所谓交替学习,就是指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在一段时间内轮番学习不同学科,而不是长时间只抱着一门学科“啃”。”“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左右分工不同,左脑侧重于逻辑与抽象思维,右脑侧重于形象思维。比如数学、物理等学科,主要使用的是左脑,语文、英语等学科主要使用的是右脑。”


“孩子长时间学习一门课程,大脑很容易疲劳、困倦,心理上也会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如果这时还强迫孩子学下去,效果一定大打折扣。这时,孩子需要的就是交替学习,换另外一科来学。这样,他们的大脑会再次进入兴奋状态,注意力也不会因为大脑的疲劳而分散。”


7、善良


心理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有一个新发现,我们受到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错误地认为“物竞天择”是对的。但是现在,科学家发现,我们战胜动物所凭借的不是我们的力量。我们跑得不如它们快,力气不如它们大,所有这些有竞争力的本领我们都不如它们。但是为什么人类能够灭掉那些野兽呢?因为人类会合作。


所以科学家发现,合作是人类进化的第三个机制——第一个是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第二个是异性选择,美者生存;第三个是社会合作,人类生存。


在某种意义上,是因为人类互惠互利,才灭掉了老虎、豹子、狮子、豺狼。我们单打独斗是斗不过它们的。我们战胜它们的秘密是什么?就是我们一起合作,而合作的前提就是人的善良。


这个观点是哈佛大学的一个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特沃斯提出来的,他说:不是因为我们人类善良,我们就去帮助别人;而是因为我们帮助别人之后,我们变得越来越善良。换句话说,人类能够走到现在,不是靠敌意、攻击、竞争,而是靠互相帮助。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善良品格呢?


第一,从帮助身边的人做起。比如帮助爸爸妈妈照顾弟弟妹妹,培养乐于助人的品格。“孩子在帮助父母做事时,父母一定要表现出对孩子价值的认可。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学会把爱与感激首先留给自己最亲近的人,而不是把它们都留给陌生人。”


第二,鼓励孩子给予他人情感支持。“比如,看到小伙伴伤心了,可以让孩子去安慰一下;爷爷奶奶过生日时,让孩子画一幅画给爷爷奶奶,祝他们生日快乐。”


第三,父母做好行为示范榜样。“父母首先要成为有爱心、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为孩子做好行为示范的榜样,让孩子模仿。”“比如,当我们希望孩子能助人为乐时,我们就带头积极参加学校、社区里的一些义工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给孩子适当分派一些任务,或是让孩子当小帮手。这就会增加孩子的价值感,让孩子觉得自己是有用的,同时也能得到更多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的机会。”


最后一章,作者还为我们介绍了如何提升孩子的王者之力,作者称之为“ACE+”理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A是指Aesthetic,即审美感,也就是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能够领悟别人领悟不到的东西,能够欣赏自然、社会和人的真、善、美。”


“C是指Creative,即创造力,也就是能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概念、新事物,想象未来、计划未来。”


“而“+”则代表着以“ACE”为基础的人类其他品格优势与美德的补充,例如人道、公正、谦卑、审慎、感恩等,这些都是“花”。”


“积极心理学所提倡的,就是孩子要努力获得“ACE能力”,即“王者之力”,这是人们发展、成熟、成功的种子,更是提高自己在未来竞争优势的终极武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品格   优势   孩子   心理学家   效能   心理学   情绪   父母   自我   幸福   人生   作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