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食匠(1):/ 蒋瑞筠-报恩寺蒋家肉烧饼的传承人

一方水土,一方人。


若想了解一个地方的美食,就去品尝这个地方在市井人间遍布的各色小吃,这应该是了解一域美食,最恰当的素材。


尤其是早点,更是当地特色美食和地域文化一副最有风情的容颜 。


1


56岁的蒋瑞筠,已是两个孙子的奶奶。但她每天,都雷打不动地在凌晨2点起床,去她的烧饼铺开门做早餐前的准备。


在博山李家窑,一所中学附近,蒋瑞筠经营着一家“报恩寺蒋家肉烧饼”的店铺。


报恩寺蒋家烧饼铺的招牌


去采访她,她忙得无暇顾忌和我说话。瘦小的身型,在不大的店内,频繁穿梭。蒋瑞筠的烧饼铺,连她在内,要有四五个人忙活。蒋瑞筠则是在炉边,掌握烤制出炉的人。


热气腾腾的肉烧饼,出炉后火色均匀。烧饼正面圆润地鼓起,表面光洁精神,看不到一处破绽。烧饼的反面略泛焦黄,也无一点黑迹。黄油油的肉烧饼,让人看了就会食欲倍增。


刚出炉的烧饼


店内有两个大塑料桶,腌满了博山酸咸菜。


顾客来了,自不多言,随便拿起小篮子,和蒋瑞筠说吃几个,她就麻利地给顾客装上。有讲究的,会立于炉旁稍息片刻,专等刚出炉的热烧饼。


你若在一边静观,定会分辨出谁是老主顾。因为他们对店内的情况十分熟悉,不用询问,就会自己去找出蓝边碗,到角落里的一个保温桶内,装上油粉。再拿个小醋碟,去咸菜桶里,捞上点酸咸菜。


两个肉烧饼,一碗油粉,一小碟酸咸菜,是大多顾客的标配。


这是博山早餐中,极有韵味的一个场景。没有阳春白雪,少了高谈阔论,主客间在无声的交流中,传递美味。


等着也是等着,我干脆也学着他人的样子,去要上两个肉烧饼,装上一碗油粉,找个地方吃起来。


烧饼热得烫手,我却急不可耐地去咬上一口。蒋瑞筠将面皮兑付地恰到好处,酥脆却不垫牙,在口中溢满面香。热气伴着肉香、葱香瞬刻间喷薄而出,心中不免泛起喜悦,心想这是一种怎样的征服。


这咬下去的第一口,分明就是在和肉烧饼,一种心理上的较量。


肉烧饼在以它的混合香气,压制我的味蕾。我却想用“一口吃下去”的野心,满足期待。在较量中,我还是败下阵来。一边吹着热气,一边慢慢地一口一口沉住气咀嚼着。


“咋样?慢点吃!咱博山肉烧饼,得吹着热气吃才香连”。蒋瑞筠显然已看破我的心思,在匆忙中朝我递上一句戏言。


报恩寺蒋家烧饼传承人蒋瑞筠


是的,博山肉烧饼要吹着热气吃才香。这是博山肉烧饼一种不成文的品味标准。


因为烧饼在炉火炙烤下,瞬间加温。将烧饼馅料的水分,积蓄成气体,从而让表面在火力的指引下涨鼓。所以热烧饼,要一边吹着热气,一边慢慢咬。


2


“报恩寺蒋家肉烧饼”制作历史,从最初的家传食谱,到从清朝末年蒋连基老先生创建“蒋家烧饼铺”,再到今天蒋瑞筠的肉烧饼小店,前后已有300余年历史。是博山报恩寺蒋氏一门的特色美食,也是老博山城内,享誉四邻的传统特色小吃。


报恩寺蒋氏,是明末清初时期,博山大商蒋可瞻的后人。


蒋可瞻谙熟博山陶瓷制作技艺,是当时博山烧制经营陶瓷的大户。为供儿子在国子监读书,蒋可瞻将买卖做到了京城。


蒋可瞻在北京安定门外大街上,购置了一处临街宅院。一边做生意,一边照顾在国子监就读的儿子。


那年,李自成率部进京,崇祯皇帝在景山上吊,明朝灭亡。


后来,部下吴三桂不满闯王纵容部队在京城烧杀抢掠,愤然投靠清军。李自成知道后,即发兵讨伐吴三桂。清军哪能让吴三桂吃亏,于是很快将李自成战败。李自成战败后,仓皇逃出京师,临走前命令部队将故宫焚火涂炭。


再后来,福临进京做了皇帝,开始修缮故宫。


蒋可瞻看到从故宫运出的垃圾,竟是做青花瓷的颜料“石青”。于是就与工头商量:“我家宅院有一大坑,你们与其远途出京倒垃圾,不如就近将这些垃圾运到我家,也顺便帮我填了这个坑”。


工头自然愿意,当即应允。于是蒋可瞻就在宅院后墙,打开一个缺口,以方便倾倒“垃圾”。工头让人们将“垃圾”就近送到“蒋家宅豁口”处,于是蒋可瞻便在悄无声息中,发了一笔大财。


这就是北京闹市“蒋宅口”的来历。如今北京蒋宅口,已是北二环和北三环之间,一处重要交通枢纽,是多路地铁公交的重要站点。

北京蒋宅口街景

蒋可瞻也因此,一度成为博山首富。


蒋可瞻到底有多富?其宅院,在大街报恩寺、姚家胡同、西关街等多处有之。据史料记载,当年蒋家要“聚三族待以举火者数十家近百人”。举火,就是生火做饭的意思。


也就是说,蒋可瞻常年供养着家族百人的吃饭。这是古时大户人家的一种优秀家风,似有“先富帮后富”的作派。在蒋可瞻的“举火”食谱中,就有“炊饼”的记载。


炊饼,是烧饼的古称。


白居易有一首《寄胡饼与杨万州》的诗: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由此而言,早在唐代,华夏先祖已做得出美味的饼状美食了。


3


清光绪十三年,因天灾,蒋可瞻后人,民主革命先驱蒋洗凡的叔父,前清秀才蒋连基先生,由“腰缠万贯”变为“一贫如洗”。


家中做饭的佣人,看到东家这种囧况,决定留下来帮助度过难关。为了生计及家族的延续,蒋连基在佣人的帮助下,设计了一款有一定量产的烧饼炉,在其蒋氏食谱中“麻饼”工艺基础上,进一步改良,创制了形如满月、鼓如寿头,色泽金黄、外酥里嫩的“蒋家肉烧饼”。


1887年初,“蒋家烧饼铺”在博山大街报恩寺村开业。此时正值寒冬,烧饼出炉时香飘整个大街,烤麦香伴着肉香,让吃到的人们赞不绝口,一时间供不应求。


店内报恩寺蒋家烧饼铺介绍


报恩寺蒋家烧饼,从蒋连基算起,传到蒋瑞筠,是第四代。


在我等蒋瑞筠时,与一位邻座的老人攀谈起来。老人姓赵,今年76岁,祖居大街双磨胡同,自小就熟知报恩寺蒋氏家族的风情。


在闲聊中,我问赵大爷:“咱博山传统肉烧饼有什么特点”。


赵大爷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老博山城内的肉烧饼,馅料绝不加酱油”。


他继续说道:“因为要保证烧饼味道,选料都很讲究,一定要用新鲜的猪肉和正宗的章丘大葱,吃得就是那种原始的肉香味。加了酱油就染味了,而且也是本本分分,不加掩盖地向顾客展示肉陷的品质。”


赵大爷说起老博山风情情绪高昂


就这一个特点,足以说明老博山人的正义商道。


过去老博山人在不大的地界内经营美食, 来买的都是回头客。店家看中商誉,是最重要的。不仅要挖空心思地将美食做得好吃,以应对收入颇丰的产业工人挑剔。还要处心积虑地做好食材配伍和质量把关,将美食的品质时刻保持卓越。


不然,来照顾生意的都是四邻亲朋,万一有点闪失,脸面都无处隔放。


我想,这也是博山美食之乡的传续之本。博山人对美食品质的一份敬畏,换来制作工艺的严谨。如此,就不难理解,博山诸多菜肴、美食,制作工艺尤其繁琐复杂,各种预制流程,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原因了。


这犹如北京同仁堂老药铺“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店训一般。


但从蒋瑞筠经营的这个小烧饼铺一天的辛劳,就不难看出,经营这样一家烧饼店,并不轻松。


她每天2点起床,忙完早餐、午餐后,下午四点半还要再到店里,提前和面。每天睡眠也就四个小时。


我听后,不免有些心疼,轻声问蒋瑞筠,这个年龄了,这样干累不累。


谁知她朗声笑道:“说不累是假的,但我不能歇,不然老主顾们,跑顺了退,早上没地方吃个热乎烧饼。有时候也烦气,不想干了。”


“但看到我的肉烧饼,被老主顾们认可,有的还提前定制,带到北京、上海、重庆、云南等国内各地,我也挺知足。让远在外地的家乡人,想家时吃口家乡的烧饼,就不想家连!”


呵!小烧饼店里有大乾坤!我禁不住朝她竖起大拇指。


蒋瑞筠烤制的素火烧品相也不错


我再问她,如何把控住烧饼质量。


她摸了摸头上沁出的汗水,回答地更实在:“啥叫质量好,我不会说,但我们全家人都吃自己打的肉烧饼。我孙子孙女,整天嚷嚷着吃奶奶做的肉烧饼,吃不徐,我觉得这就是质量。”


生命中,有一种感动,是吃到亲人用心烹制的可口饭菜。


蒋瑞筠的这份回答,何尝不是一种崇高。她把顾客当亲人,用心烤制每一个烧饼。让所有吃到她烧饼的人,都有一种感动。


这就是,博山老百姓的美食,市井烟火中的一份清纯味道!

美丽的博山夜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国子监   烧饼   故宫   老主顾   工头   宅院   咸菜   热气   北京   美食   蒋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