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国外封锁,到全世界电网系统都在讲中国话……电网人:基操勿6

一个个电网工程

为我们的生活

提供充足可靠的电能

千家万户的光明

背后有一代代电网人的奋斗

他是捍卫万家灯火的“高空舞者”

身边是百万伏的高压电

脚下是70层楼高的线路杆塔

7000多根食指粗的脚钉

是通往作业地点唯一通道

踩着手腕粗细的电线

贴身而过的是

比家用电高4500多倍的高压电

在被称为生命禁区的狭小空间内

跟足以支撑起整个城市用电量的

超特高压带电线路“打交道”

王进开展世界上首次±66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带电检修工作 国网山东电力 徐可摄

这在常人眼里

看起来惊心动魄

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却是王进作为一名

一线带电检修工的工作日常

±660千伏带电作业“世界第一人”

2011年10月17日

±660千伏银东直流输电线路

出现导线破损

这条线路承载着当时山东电网负荷的

近十分之一

被成为“不能停电的线路”

只能带电实施“手术”

王进就是这场手术的“主刀医生”

这是世界上首次

±66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

国内外都没有标准可依

没有经验可循

面对±660千伏的高压

56米的高空

仅用时55分钟

王进和团队就成功完成了检修任务!

“带电作业凭的不仅是胆量

更是靠技术过硬

团队配合默契

有了这些

我心里就有了底气”

经过王进和团队的不懈努力

他们编制完成

首个《±66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

带电作业技术导则》

提出了适用于海拔2000米及以下地区

±66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的

带电检修技术标准

研制了±660千伏带电作业工器具

不仅填补了世界范围内的技术空白

也让王进登上了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奖台

“也许,你感觉不到我的存在

那是因为我一直都在”

酷暑和寒冬是电网负荷最高的季节

夏天,王进穿着密不透风的屏蔽服

背着20多公斤重的工具

在4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

一干就是两个多小时

整个人都像是从水里捞出来一样

冬天,由于屏蔽服外

不能再套其他衣服

凛冽的寒风一吹过来

经常会冻得上牙不住打下牙

王进在攀爬电力杆塔开展检修工作

王进说:

“说不累是假的

说不害怕也是假的

但想到千家万户的光明

背后有我们的奋斗

这些就值了!”

扎根特超高压带电作业一线20余年

从±660千伏到百万伏

他爬过2000多个高塔

完成带电作业400余次

累计减少停电时间超过700小时

在他的带领下

青年们接过了科技创新的接力棒

聚焦特超高压输电运维检修技术最前沿

完成了山东省

首次1000kV特高压带电作业

王进在指导徒弟李敏进行线路检修工作

出入特超高压电场

只为守护万家灯火

捍卫万家光明的“高空舞者”

再危险的工作

总得有人去干

在看到灯光亮起时

自己的工作就是值得的

他是守护电网安全的“神探”

在变电站内

风声、电晕声

还有机器运转的噪声

各种声音夹杂在一起

冯新岩总能从混杂的声音中

辨别出变电设备内部细小的异常放电声

所以冯新岩总被同事们称为

守护电网安全的“神探”

在参加工作22年期间

冯新岩累计发现设备重大缺陷100余次

避免因设备故障造成的经济损失数十亿元

冯新岩在±660千伏胶东换流站检修现场开展设备试验 国网山东电力 隗茂春摄

“电网神探”专治未病

冯新岩的工作是

为电网设备进行“体检”

也就是对特高压、超高压变电设备

进行试验、检测

及时发现设备隐患并精准判别

将其消除在萌芽状态

中专毕业的冯新岩

进入国网山东超高压公司的时候

发现自己是学历最低的一个

但是他有股永不服输的劲头

为了尽快熟悉专业

弥补学历上的短板

冯新岩一门心思扑在了学习上

他从一本本超厚的专业书下手

边读边记

一摞厚厚的学习笔记

成为他技术成长的铺路石

学中干、干中学

冯新岩的专业技术能力不断提升

冯新岩(左)在巡检中纠正不精确记录 大众日报 李勇摄

参加工作后

通过不断地练习、实践

他逐步从一名新手

成长为经验丰富的高手

2015年

GIS(气体绝缘全封闭组合电器)

带电检测技能竞赛中

冯新岩勇夺个人第一

并和队友获得了团体第一

为了攻克特高压变压器局部

放电带电检测难题

2016年,冯新岩用7个月时间

走遍了山东、江苏、安徽

甘肃、河南五省数十座特高压变电站

对上万条原始数据进行分析

成功总结出一整套

特高压变压器局部

放电带电检测的定位技术

自创了

一套独特的设备缺陷查找处理方法

将带电检测准确率

从原来的不足50%

提高到接近100%

冯新岩和同事在1000千伏泉城变电站开展GIS设备超声波局部放电检测?

冯新岩在专业上勤学苦练

沉迷于对技术和理论的研究实践

渐渐地

很多别人看不懂、解不了的难题

他可以轻松解答

当变电站技术人员给冯新岩打来电话

说巡检中发现变压器运行声音有异常

对方描述设备情形的话音刚落

冯新岩立即复述出了

该设备什么型号、异常原因

并把解决方案一一给出

精准、详细的解答让对方十分惊讶

冯新岩在变电站开展检修工作 大众日报 李勇摄

其实扎根一线20余年的冯新岩

脑子里早已建立起

一个变电设备的“活数据库”

哪个变电站有多少台变压器

哪个厂家生产的

结构如何,特点如何

冯新岩都了然于胸

很多人好奇冯新岩是如何做到的

冯新岩给出的回答朴实又接地气:

“热爱这份工作

把功夫放在平时

把时间花在一线”

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

冯新岩不仅勤于学习、善于创造

他还善于总结经验、分享经验

他参与编写的

《高压组合电器》和

《电网设备带电检测技术》等

8部专著、教材

已经公开出版发行

成为电气试验专业的重要参考书

此外

他还编写了

变压器局部放电带电检测作业规范等

10多项带电检测作业规范

将专业理论、现场案例

新型检测技术融为一体

2007年夏天

冯新岩和同事

在对断路器均压电容进行介损试验时

发现多只电容器试验结果不合格

但是拆下后到试验大厅

再次试验却并无异常

为了搞清楚原因

冯新岩废寝忘食,请教师傅、查阅资料

终于搞明白了缘由

也由此产生了搞技术创新的想法

冯新岩在实验室进行绝缘油中水分检测实验 大众日报 李勇摄

经过努力

一套“正反接多通道

高压介损测试装置”方案“出炉”

有效解决了信号误判

避免了设备的拆装、更换

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

这是冯新岩的第一次创新

自此

根据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搞创新

以创新推动技术进步

成为冯新岩工作的一个常态

至今他已开发创新创效项目26项

取得7项国家发明专利

2022年1月13日

冯新岩被评选为国网首席专家

我们24小时待命

请随时联系我们

在台风“梅花”来袭之际

杭城风雨交加

马不停蹄走访重点用户

保障着电网设备稳定运行

这是徐川子的工作日常

一顶安全帽

一个工具箱

一身汗渍斑斑的工作服

走街串巷十余年

“最高兴的是来自

社会、企业和用户

对我们电力工作的认可”

2020年

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

为了减轻采集用电数据的压力

连续奋战五天五夜

徐川子和团队迅速完成了

近16万名业主1200余万条

日用电量数据的云端采集

通过对用电行为的大数据画像

及时预警人员流动

“电力大数据+社区网格化防疫”应用

在2020年2月6日上线试运行

并迅速在杭州364个社区投入使用

为社区防疫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将社区人员流动情况排摸时间

从3天压缩到15分钟

这一原理也运用到了

独居老人的安全方面

她研发的“独居老人智慧关爱系统”

可以通过用电变化

及时向社区等预警老人情况

杭州企业陆续复工复产

徐川子把滨江区前一天

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

复工率、复产率数据

分门别类算出来

形成滨江区企业复工生产情况分析报告

此后,这一做法在杭州推广

当地政府就能按图索骥

摸排产业链上下游的堵点、断点

这是全国首套“企业电力复工指数”

徐川子与团队推出的互联网节能产品

第一年就为接入的民宿降低平均能耗近7.5%

减少碳排放近100吨

徐川子参与研究开发的“绿色酒店”算法

将用电数据与酒店经营情况结合

截至目前已完成浙江省1159家酒店能耗评估

助推优化用能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2019年她作为

“联合国全球契约中国网络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先锋人物”

向全世界展示“低碳入住计划”

对于徐川子来说

每一项供电服务的尺寸之功

都回应着人民群众的美好期待

大数据时代赋予年轻人更多创新机会

利用好多元身份

发挥先锋力量

一路追光

这位一线技术工人

靠着勤勉钻研

成为“时代楷模”“改革先锋”

张黎明的经历

诠释了“奋斗改变人生”

张黎明带领国网天津滨海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到滨海新区丹东里小区为百姓查看电表,保障百姓用电安全 李津摄

守护满城灯火

张黎明的父亲是一名管道技术工

从小跟着父亲的张黎明

看着一个个国家重点工程

从老一辈产业工人的手中诞生

父亲告诉他

“把活儿保质保量干好,是本分”

一个夏夜

天津地区遭遇暴雨突袭

那一晚

张黎明带领大伙

在暴风雨中苦干近8小时

抢修任务完成已是次日凌晨1点

张黎明为社区居民开展电力设备隐患排查(李津摄)

在日常巡检中

他潜下心练就了

电力抢修的“火眼金睛”和

事故诊断“一手准”的绝活儿

他把多年来遇到的

上万个故障分析梳理

形成《急修案例库》和

《抢修百宝书》分享给大家

让抢修效率成倍提升

创新永无止境

在张黎明走街串巷抢修奔走这些年

中国在各个领域都迎来了高速发展

在能源革命和数字革命双重驱动下

国家电网向智能化迈进

对一线电力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带电作业机器人项目

就是在日常巡线中诞生的

带电作业的电力工人

必须穿着厚厚的绝缘服

夏天刚穿上就浑身湿透

还要在10千伏高压的

危险环境下长时间作业

张黎明带领创新团队

设计自主带电作业机器人

将电力工人从繁重危险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张黎明回忆说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见证下

我们的样机顺利完成了搭火作业”

时至今日

张黎明回忆起这段经历仍然激动不已

2019年1月17日

习近平总书记到

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视察工作

仔细观看了配电网

带电作业机器人操作演示

鼓励大家心无旁骛投入创新事业中

张黎明在滨海新区丹东里小区向百姓发放便民爱心卡,宣讲安全用电常识 李津摄

机器人迭代升级

目前已实现产业化

在全国20个省份推广应用

产值超过7亿元

累计代替人工作业超过1.7万次

《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导则》成功立项

该领域首个IEEE国际标准

填补了配网带电作业领域国际标准的空白

张黎明还牵头研发了

国内首个乘用车领域

多工位自动充电机器人

在全国首个近零碳充电站

津门湖新能源车综合服务中心

没有路也不会阻挡

为藏区送去光明的脚步

刚刚毕业时的张博

面对的输电工程工作环境

就是高山大岭

上山没有大路

就顺着放羊的小道一步步往上爬

下山没有路

就沿着溜木头的溜槽一点点往下挪

艰苦的工作条件

并没有让张博退缩

而是选择迎难而上

扎根一线

这是一段

平均海拔4617米的旅程

2017年

张博负责的藏中联网工程包5标段

平均海拔4617米

最高海拔5295米

是全线海拔最高的标段

海拔最高的8L196号塔位

更是地处东达山

自然条件恶劣

生态环境脆弱

珍稀的植被下是坚硬的花岗岩

2017年,张博带领队员在世界海拔最高的超高压输变电工程现场驻扎500多个日夜

为了使生态环境免遭破坏

张博和队员们放弃先进的机械设备

采用原始的人工挖掘方式开挖基坑

他们就靠双手轮流作业

这一干就是40多天

硬是靠人力

在海拔5295米的地区

完成4个深为10多米坑基的开挖

有一天

正当大家完成基础浇筑

回到驻地准备休息时

暴雪突降

气温骤降到零下十几度

突如其来的降温对凝土强度产生影响

“走,我们返回去”

张博冲在最前面

和队员们艰难攀爬上了

海拔5295米的东达山顶施工点

守着塔基

一直到天亮

手上的老茧磨出来了

专业技能练出来了

夏天汗如雨

冬天风如刀

危险系数高

这是高空带电作业的工作特点

黄旭的职业生涯便起步于此

带电作业需要穿戴

将近5公斤的绝缘防护用具

登上十几米的高空

零距离接触上万伏的高压带电线路

从最开始什么都不会

到现在的技能专家

从第一次笨拙的操作

到现在的生产技能专家

手套磨破了上百副

笔记积累了10多本

他双手的老茧一点点磨了出来

专业技能也一点点练了出来

十几年来

黄旭累计开展了4000余次

10千伏高压带电作业

为天津多供电量2000余万度

创新,有了第一次

就会有很多次

2010年4月

黄旭跟随两名师傅

开展间接带电挑火作业时

发现师傅们需要轮流

举着笨重的带电绝缘棘轮剪刀

才能完成工作

等完成工作的时候

大家都累出一身汗

“如何让师傅们干活时省点劲儿呢?”

那段时间

黄旭一有空就拿着棘轮剪刀反复琢磨

经过多次试验

他把原来开口朝上的挂钩改为侧开

并调整了绝缘杆的材质和长度

终于研制出了

一人就能快速完成

间接挑火作业的新型剪刀

并将原来的作业时间缩短近40%

黄旭带领团队研发了50多项创新技术

获得了48项国家专利授权

黄旭还承接了

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应用试点项目

目前已在10千伏配电线路上

成功开展了29次机器人带电搭火作业

为助力“双碳”目标落地

黄旭和他的团队成员

在大张庄智慧能源小镇

完成了国际首台“五交三直”八端口

柔性多状态开关为枢纽的交直流互联系统等

10个创新项目的开发建设

填补多项技术领域的空白

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

在冯子刚办公桌的抽屉里

有20多项国家专利的证书

光看这些证书

大家可能会觉得冯子刚

一定是专业技术人员出身

其实,冯子刚只有中专学历

刚到高密市供电公司工作时

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门外汉”

为了让自己尽快的熟悉专业技术

在工作中遇到技术难题

他就主动向老师傅请教

为了不影响家人休息

他把家里的储藏室布置成工作间

购买了电脑和各种电器元件进行研究

正是这种执著和勤奋

让他不仅很快入了门

还成为了继电保护方面的行家里手

凭着这份钻研精神

冯子刚与团队人员

研发了临时保护装置

仅凭这项创新成果

为公司创收300多万元

紧盯一线搞创新

解决实际难题

新组立电杆时

施工人员需要制作拉线

因制作拉线的材料是镀锌钢绞线

硬度大

施工人员手工制作时

效率低下、工艺较差

影响了工程施工进度和质量

冯子刚带领团队人员

根据拉线制作的过程

创新研发的拉线扼圈夹紧装置

这项装置改变了

传统手工拉线制作方式

减少了拉线制作中

操作人员受伤的几率

提高了安全效益

作业人员利用该装置加工1根拉线

仅需1.5分钟

与以往手工制作相比速度提高了8.5倍

拉线的质量合格率达到99.9%

在冯子刚的带领下

冯子刚创新工作室

先后攻克了多个安全生产的疑点、难题

成功研制了变压器智能控制装置

微型线圈保护器等

科研成果40多项

成果分别在安全、生产、服务、培训等

多个领域推广应用

其中有10项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30多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3项成果通过山东省科技厅鉴定

填补国家空白

2021年

冯子刚创新工作室

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

外国人能做的,我们也一样能做!

2012年到2022年十年期间

我国迎来了新能源事业和

电网大发展的十年

截止2021年底

我国风电、光伏发电

累计装机超过6亿千瓦

是2012年的近10倍

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

稳居世界第一

2002年

到中国电科院

攻读博士学位的冯双磊

选择了新能源并网

这一当时在国内刚刚起步的“无人区”

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

谈起从事新能源研究工作的心路历程

冯双磊说:

“当时就想着

随着传统化石燃料的日益枯竭

和全球变暖的加剧

绿色低碳的新能源

必将会成为重要的能源来源

我们国家地大物博

气候资源丰富

将来在新能源领域

一定会大有可为

外国人能做的

我们也一样能做!”

这十年间

在新能源并网领域深耕多年的冯双磊

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风电、光伏等波动性新能源的

大规模并网

对发用电平衡影响巨大

缺乏精准的新能源功率预测模型

是困扰全世界新能源发展的难题

为攻克这一难关

他带领团队克服了

我国地形多样、天气多变

历史数据缺失

国内外没有经验可借鉴等困难

立足自主创新

首创了多种功率预测方法

大幅提高了新能源功率预测精度

彻底解决了

我国新能源功率预测全覆盖的难题

冯双磊在实验室工作中

2021年

我国新能源利用率达到97.4%

冯双磊主持研发的

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系统

应用于26个省级电力调控中心

预测容量居世界首位

预测精度95%以上

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短短十年间

我们国家的新能源并网技术

由原来只能作为“跟随者”向国外学习

发展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能够输出到欧美国家的核心科技

这是业内非常值得骄傲的巨大进步

经测算

在新能源功率预测系统支撑下

近6年累计多接纳新能源电量

500多亿千瓦时

有力保障了我国新能源的快速健康发展

瞄准电网气象灾害痛点

护航电网安全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快

高温热浪、低温寒潮等

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重发

新能源发电占比增高

天气条件成为了影响电网设备安全

和电力可靠供应的关键

冯双磊(中)和同事在电力气象国家电网联合实验室研究探讨电网气象灾害预报结果

针对电网运行长期缺乏

专业气象信息支撑

应对气象影响极为被动的问题

冯双磊瞄准电力气象痛点

研发了世界领先的

电力气象数值模拟及预报预警系统

该系统填补了

我国电网运行长期缺乏专业气象服务的空白

推动电网应对气象影响

由“被动承灾”向“主动防御”转变

“引进来,走出去”

迈向国际舞台

在新能源并网和电力气象的国际大舞台

冯双磊积极推动

国际合作框架下的技术交流

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

不断强化中国

在业内的话语权、提升影响力

冯双磊带领的团队

在中德政府技术合作项目

中丹政府技术合作项目

及中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开发项目等

多个国际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国际电工委员会唯一

可再生能源功率预测标准编制工作组召集人

冯双磊组织

来自12个国家的47位业界精英

开展国际标准编制工作

2020年

该工作组发起的国际标准

《可再生能源发电功率预测》

(IEC TR 63043)

正式发布

这是国际电工委员会

自1906年成立至今

第一份关于可再生能源

发电功率预测的出版物

引领了全球技术发展方向

提升了我国在新能源并网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2018年,冯双磊担任召集人的IEC SC 8A WG2针对在编标准《可再生能源发电功率预测》(IEC TR 63043)的阶段性工作成果进行研讨

正是因为有像他们一样

奋斗在一线的电网人

我们才能见到神州大地上

一项项领先世界的成就

一个个超级工程的建成

来源:共青团中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电网   中国话   作业   新能源   海拔   机器人   功率   气象   全世界   团队   国外   领域   线路   电力   国家   设备   工作   系统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