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的王栋臣一一在我们的钻石婚之年说给孩子们听

有关你们的父亲王栋臣,他的过去很少跟你们说起。说实话,我过去也不太了解,现在岁数逐渐大了,聊的时间多了,我才知道二三。今年是我们钻石婚之年,又赶上疫情不出门,闲着没事儿,仅将我知道的说给你们听听。

你们的父亲是一个极普通的人,但是他的成长经历和所从事的工作是不平凡的。


他1934年12月31日出生在河北省成安县漳河店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其父以打零工为生,母亲从事家务。

在老王的记忆中,他很小就住姥姥家,得到姥姥家生活上的尽力帮助。后来有了妹妹以后,他们家不得不找房租住,生活十分困难。他从小就很勤快,拾柴、砍草、抱孩子,帮母亲烧火做饭,一天到晚不得闲。

在极度贫寒的家境中,他养成了勤奋好学、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良好品质,为此,他深受亲友喜爱。他的家乡是1946年解放的,他12岁就参加了儿童团,站岗、放哨、查路条、斗争地主老财他都参与其中。因为家庭困难,孩子多,家务活儿繁重,他的父母一直不让他上学,最后在他舅舅的多次劝说下,才被同意上学。他十分珍惜学生生活,学习刻苦认真,成绩优秀,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但因家中实在缺人手,他中间不得不辍学回家。老师为此多次上门找家长劝说,老师们甚至说:“他是上学的材料,不上学太可惜了,你供不起我们供”。舅舅也出面说:“大生子(乳名儿)有出息,宁可不让我的孩子上学,我也得供他念书”。在大家劝说下,他才最终重返课堂。

对这来之不易的学习生活他倍加珍惜,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此外他爱好广泛,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当时学校宣传活动多,敲鼓、吹号、唱歌、打篮球都是他的强项,年年被学校评为特等模范学生。他组织能力强,一直担任班长,后来被选为学生会主任,老师把他的表现编成小调儿供全校传唱。

我校的主任王栋臣,每天到校很殷勤,爱学习,好劳动,全校卫生数第一,与别人讲话礼当先,

哎哟咳……

说起这一段儿,他不由得还唱了起来。就这样,他白天上学,放学后赶紧回家做家务。他说:“我的几个妹妹都是我抱大的”。在大家的帮助下,他勉强读完了高小。

1952年,国家大力普及教育,县教育局选派他去当老师,他独自一人去离家十几里外的一个村庄教初小,当时他还不满18岁。全校只有他一个工作人员,四个年级,一间教室,大班式教学,每天他除了上课,还要自己做饭吃。

一年后,县里培养师资队伍,保送他上了师范学校,他如鱼得水,十分珍惜三年的学生生活。他是第一届师范生,共三个班,他一直在二班任班长,他喜好文体活动,任校篮球队长、校军乐队吹号手,每次校运动会跑步都获优异成绩。


1956年临毕业时,他光荣入伍,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部队在河北邢台市,番号是北京军区63军187师坦克自行火炮第392团。因为表现突出,又写一手好字,他被安排为团里打字员。原来的打字员因提干,他就成了团里唯一的打字员。他还是第一次见到打字机,几千字的铅字盘,而且都是繁体,只有通过自己摸索、实践,才能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他要求自己尽快把铅字盘背下来,于是昼夜苦练,很短时间就胜任了工作。他严格要求自己,经常因任务急、工作量大通宵工作。他爱整洁,工作追求完美,力求精益求精,在全军打字业务比赛中名列前茅。他在全师运动会上参赛的 1500 米和 100 米项目都取得了优异成绩,达到了国家三级运动员标准。他说:“1958年我双喜临门,一是荣立三等功,而且是全团三年中唯一的一个,二是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1960年1月,他离开了深爱的部队,被安排到北京市公安局办公室打字室工作,成为一名光荣的公安战士。1961年3月,又被中央组织部调到中央办公厅秘书室,在中南海上班,主要任务还是打字。在至关重要的工作岗位上,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


能来到中央机关,在中南海毛主席身边工作,是他终生的荣耀与幸福,所以在任何情况下,他都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认真完成组织交给的每一项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他看来,工作无小事,再小的事儿也是大事儿,都要不折不扣地完成。他来到秘书室工作不久,就被大家选为党支部委员。后来,秘书室改名为中央办公厅秘书局信访处,后又改名为中办信访局,成立了党委,他被选为历届党委委员,直至退休。他担任正处长17年,应组织安排先后担任办信处、来访接待处处长等职务,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他都始终服从组织安排,从无怨言。在日常工作中,他处处为处里同志着想,每当有什么好事儿时,他总是躲在后面。在他看来,工作是大家一起干的,荣誉应归大家。每当评先进时,他总是说:“处长不参评”,一句话就把自己划在了外边。他在信访战线几十年的工作历程中,除了完成日常工作外,还承担了不少特殊任务,有的在当时还是绝密的。


1966年到1976年,他一直负责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旧谊信件处理和主席客人来京接待工作。1967 年 10月到 1969 年 1月,正是文化大革命极度混乱时期,全国各地两派斗争十分激烈,很多老干部都被打成走资派,天天被批斗,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为了保护老干部的生命安全,以召开中央紧急会议的名义,让十多名省委书记进京避难,安排在中直招待所,周总理把保护这些老干部的任务交给了中央办公厅负责。

1967年10月的一天,组织上突然把担任办信组组长的他调到联络组任组长,中央办公厅政治部主任王良恩找他直接交代了任务。王良恩主任说:“今天交给你一项政治任务,周总理请来了一些客人,这些客人年龄都比较大,而且都有一定职务,你的任务就是把这些老同志照顾好”。王良恩主任还特别交代说:“此任务要严格保密,连你的领导和家属都不能说,你自己知道就行了”。

说完,随即交给老王一份有十二个省市里主要领导的名单。

王良恩主任还明确传达了周总理为保护这些老干部给予的四点指示:

一、要严格保守秘密,有关老同志的一切情况不许向外泄露;

二、要保护老干部的人身绝对安全,遇到情况和问题要及时报告;

三、要妥善解决好老干部的衣食住行和疾病医治问题;

四、这些老干部有什么意见、建议和要求,要及时报告

老王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必须从严从细要求自己。在当时派性斗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他坚决执行周总理的指示,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严守秘密,决不允许出现丝毫疏忽。他每天除了完成单位的日常工作外,就是往来于中南海和中直招待所,生活在老干部中间,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困难,并及时上报,为老干部们妥善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例如,因当时工作秩序混乱,这些老同志甚至都不能按时领到工资,他们来京后生活变得十分拮据,难以维持,有老同志甚至说:“我连饭费都交不起”。老王了解此情况后及时上报总理,总理当即指示:“关于就餐问题先记帐,请给有关省领导打电话,让他们将有关同志的工资关系转至中直管理局,按月发放工资”,就此很快解决了老同志们的燃眉之急。关于老同志们看病问题,中办也与301医院商定好,由老王陪同,不挂号、不排队,由医院已安排好的医生医治。取药时叫王栋臣的名字,保障老干部的绝对安全。家属给老干部写信都是套封,外面信封上写王栋臣的名字,里面才是给老同志的信,老王收到信后再交给有关同志。

在一年多为老干部服务的日子里,他亲身感受到了周总理对老干部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同时,他也向老同志们学到了很多东西。他尊敬每一位老干部,关心他们的冷暖,相处似亲人,伴随他们安全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老干部和家属对老王的认真、真诚服务非常感激。他们平反走上新的工作岗位以后,有的提出想调老王到他们的单位工作,老王都婉言谢绝了,一直在信访局默默工作,直到退休。


1980年,党中央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成立中央上访办公室,胡耀邦同志亲自主抓此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冤假错案。在此大快人心的时刻,老王又被派到中央上访办工作。在三年的工作中,他处理了大量信访案件,为许多人洗白了冤屈,让他们获得了新生。有的人设法找到老王,为表达感激,送金首饰、送钱给他,他都一概谢绝。有的人感动的失声痛哭,甚至要给他下跪,而他只有一句话:“这是党的政策好,你要好好珍惜,好好生活”。

1989 年春夏之交,发生了严重的政治风波,组织上让老王出任信访局的发言人,他几乎每天都在中办国办信访局接待室门前解答中外记者提出的各种问题,用行动维护了国家的根本利益。

他1995年3月退休,鉴于自己的丰富经验和良好的身体状况选择继续发挥余热,为党工作,在延安精神研究会担任办公室主任一干就是20年。虽然是社团组织,但是中央十分重视,老一辈中央领导人及习近平主席都曾题词给予极高评价,很多省部级干部及权威人士都参与其中。他们宣传毛泽东思想,弘扬延安精神,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研究我党的历史,在他们的带动与影响下,全国很多省市都成立了延安精神研究会。老王为自己晚年还能有机会和老革命们一起从事这样有意义的工作感到幸福和自豪,工作中也始终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直到2016年3月他81岁时因患肺癌才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


老王目前虽身患多种疾病,但从不悲观,始终以乐观心态与感恩的心情与病魔抗争。他关心国内外大事,每天读报是他的必修课;多少遍重复收听收看电视新闻报道是他的精神食粮;他喜欢看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喜欢收看体育节目为运动健儿而欢笑。

他83岁生日时作诗一首,完全能表达他的心声,摘抄如下:


我的83岁生日

王栋臣

日月如梭一瞬间,迎来生日八十三。

回顾征程无险阻,耕牛奋蹄勇向前。

谦虚谨慎严要求,生活充实自慰安。

退居二线身体好,八十一岁还上班。

癌症病魔来侵袭,切除病灶得安然。

积极治疗心态好,还能再活二十年。

岁月匆匆,今年老王已经87岁了。回首往事,审视人生足迹,他发自内心的感到幸运。回首往事,审视人生足迹,他发自内心的感到幸运。他说:“是党把我从一个贫苦的农他说:“是党把我从一个贫苦的农村孩子,一步步培养成一名国家干部,在中南海工作多年,有机会亲自负责毛主席旧谊信件处理接待毛主席的来京客人,在国家危难之机,只身一人冲在一线,直接服务在老干部当中,为他们排忧解难。为许多不曾谋面而蒙受冤屈的平民百姓平反昭雪,使他们获得新生”。他为自己没有辜负党的培养而心安,他感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他要对得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人老心年轻,要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开心过好每一天。


杨鸿乔 2022年6月

写在后面:在我嫂子杨鸿乔写这篇“说给孩子们”后,不到6个月时间,我的表哥王栋臣于2022年11月1日走了,享年87岁。

恨这个疫情,表哥逝世前的几个月住在医院里,只有我嫂子一个人陪着,我没有见他最后一面。前些天,我去家里看嫂子,一进楼道,蹬楼梯时,我就哭了,想起了哥哥以前下楼或在门口接我,又联想起在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报道时,哥哥骑自行车到北京站接我,把我送到位于东长安街2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部。

表哥的母亲是我的姑姑我的父亲是他的舅舅,但不是嫂子上文中所说的那位舅舅,她所说的那位舅舅是我的堂伯伯。我的父亲弟兄6个,没有姐姐妹妹,我仅有两个堂姑,一个叫凤子一个叫琴子(都是乳名),她们的父亲死的都早,我的爷爷又没有女儿,所以把她们俩视为己出,我的表哥王栋臣的母亲,就是我的芹姑姑。

我懂事的时候我芹姑姑家是租住在一个集头子上的村庄叫店上村,我爷爷带着我赶集时,总是到我芹姑姑家,进门就大声喊芹子、芹子……

我到北京唯一的亲戚就是我的表哥,在没搞上对象的星期天,节假日里,唯一的去处就是表哥家。我来到北京两年多还没有搞上对象,我的母亲还埋怨过表哥,两口子都在北京那么长时间,就给你的弟弟找不到一个对象。

我的父母只比表哥大四五岁,父亲早逝,近些年母亲在北京给我一起生活,过年哥嫂总来给母亲用老家的方式称呼“妗子”拜年!

现在看来母亲去年春节与表哥视频见面,应该是最后一面了。在嫂子打开视频给母亲寒暄时,没等嫂子说完,母亲就迫不及待的说,你别说了,让我外甥大生的跟我说话。表哥也说过,现在就有妗子叫我乳名了。

哥哥走了没有最终见上一面,是我终身的遗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中央办公厅   延安   老同志   表哥   嫂子   舅舅   老干部   钻石   父亲   母亲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