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明初洪洞、枣强大移民疑云探秘(四)

滨州市明初洪洞、枣强大移民疑云探秘(四)

邢恩和

大凡政府移民无非出于政治、经济和军事考量。永乐迁都北平,把地方豪强大族移民京畿一带,主要为了政治稳定;洪武把狭乡移民宽乡,主要为了发展生产;卫所军户屯田,主要是出于军事目的,以军养军。

单就老百姓的自由移民而言,生存是第一目的,凡是能让离土重迁的老百姓移民的原因主要是战乱和天灾,当然具体原因还有很多,比如异地为官、寻亲靠友、避仇躲债等等。前面结合民间传说和正史方志讲过,滨州市在明初洪武、永乐年间根本没有大规模政府移民的原因,但并不否定民间自发的个体或小规模结伙自由移民,这是毫无疑问的。为什么滨州移民不见于正史记载,只见于谱谍?原因就在这里。

但是你若顺着家谱、《地名志》去找移民原因,为什么也不对呢?因为这个前提并不可靠,你的统计数字是看了大量的家谱统计出来的吗?谁有这么大能耐和精力?

你若顺着正史这条线去寻找滨州市移民原因,好像滨州在明初并没有移民。两相结合得出来的结论就是——滨州市在明初有移民,而且是以自由移民为主体,但不是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的那样大。

为什么这样说呢?一来因为滨州在明初没有大量的人口流失;二来滨州移民是一个叠加累积的结果,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动态的过程,是长期移民的结果。这个时断时续的移民流抛开天灾原因,从战乱的角度去找,应该从明初往前推到元,推到金,甚至推到宋辽。

我们先从作为迁入地的滨州来谈。要容纳大量的外来移民,滨州市本身得有一定的持续人口减少的数量,或者因战乱死亡,或者外迁,以腾出一定的移民空间。那么,滨州在宋金元明清时代是否造成了持续的人口减少呢?答案是肯定的。

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朝代更换中,滨州根本无法,也不可能成为一块净土。滨州地处山东中北部,毗邻河北,来自北方的辽、金、元越过长城,若走东路南下(或者北上,如毛贵、徐达等北伐),滨州是必经之路。惠民古城即是北宋工部尚书牛保修建的抗金桥头堡。建炎元年十二月,金军分兵三路,第三次大举南侵,企图再次占领北宋故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完颜宗辅(讹里朵)率领东路金军,从沧州渡河,进攻棣州(今山东惠民)不克,就转攻青州和潍州。元末,在徐达北伐前,毛贵北伐,义兵千户余宝杀其知枢密院事宝图以叛,降于毛贵,据有棣州。占据山东的花马王田丰被杀后,红巾军群龙无首,相互攻伐,民间称之“花马王之乱”。

关于明朝的战乱,前面已经讲了不少,这里再补充一点。对于人口的减少,康熙版《阳信县志》做如此解释:“洪武十三年,红军为祟,十村九墟,迁隶、东三府民以实阳信。”作为孤证,很多人怀疑其真实性,但从这个侧面可以看出,编者在努力试图从红巾军身上寻找移民原因。(但若顺着这条线索往下捋,与目前所说的阳信移民以枣强、武邑为主大有出入,似乎应该以青州、登州、莱州三府民居多,而且于理来讲,东三府与阳信临近,大可不必舍近求远,除非脑子进了水。此话题以后再论)具体的事例这里不多列举,主要还是为了表明自己的观点,不知道各位看官是否同意笔者这种说法。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这仅是针对枣强移民而言的,洪洞移民另当别论,后面还有细说。手机打字,不便列举引文例证,后期有空,在电脑上撰文,自会列出史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洪洞   枣强   滨州市   阳信   惠民   滨州   移民   正史   疑云   战乱   原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