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梅森:作家要有勇气面对生活

近日,著名作家、编剧周梅森新作《大博弈》出版。与此同时,电视剧《大博弈》也在11月5日正式开播。这是继《人民的名义》《突围》后,周梅森的又一部现实主义题材力作。

周梅森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提出,当代作家写现实题材作品,一定要有勇气面对生活。深耕现实题材创作多年,无论作品影响力大小、何种创作形式,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创作原则——讲真话:“如果不能真诚地面对生活,就很难写出好作品。”他说。

周梅森近照。

周梅森给南方日报读者的手写问候。

谈《人民的名义》的影响

“现实题材创作是我不变的文学信仰”

《人民的名义》是周梅森创作生涯的一大转折,这一点毋庸置疑。2017年,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在湖南卫视播出期间收视率突破8%,刷新了近10年省级卫视收视的最高纪录,为国产现实题材剧创作带来了新方向。但谈及《人民的名义》引发的热议和观剧热潮时,周梅森表现得云淡风轻。

南方日报:近年来很多小说改编的现实题材电视剧深受观众欢迎,开启这股风潮的就是《人民的名义》。您认为怎样才能写出受观众喜爱、认可的好故事?

周梅森:《人民的名义》这部作品并没有走到时代的前面,我所做的仅仅是追上了这个时代。但它也恰恰证明了文学必须要在场,应该对现实生活有认识、有思索、有反映。就我个人而言,这么多年来,我只有真正被震撼了、有触动了,才真正愿意写。因此,无论被贴上什么标签,我都在坚持自己的创作原则,讲真话,起码不讲假话。我认为当代作家写现实题材作品,一定要有勇气面对生活。作家必须要有勇气对老百姓讲真话。如果不能真诚面对生活,就很难写出好作品。

南方日报:您一直深耕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的创作,原因是什么?

周梅森:因为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期,面对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以我觉得,必须有一部分作家关注现实生活,关注老百姓关注的那些问题,不能装作看不见。20年来,我一直坚定地走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从14岁认识了巴尔扎克开始,我的信念始终未变。可以说,坚持聚焦现实题材创作,是我追求一生的艺术创作原则,也是我不变的文学信仰。

谈新作《大博弈》

以创新形式展现中国制造崛起之路

周梅森的新作《大博弈》,书写时代浪潮下的中国工业制造,围绕拥有百年历史的北方机械厂展开,讲述了孙和平等一批敢想敢干的企业家勇于拼搏亮剑的故事。周梅森在《大博弈》后记中写道:“这是一个关于企业家和制造业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人的故事。一个人的心有多大,就决定了他能做多大的事业。”在与记者的对话中,周梅森也分享了《大博弈》的创作故事。

南方日报:为什么会想到要从制造业的角度来进行《大博弈》的创作?

周梅森:《大博弈》有别于《人民的名义》和《人民的财产》,它直面中国制造这二十多年来走过的艰巨、复杂又悲壮的道路。整个故事波澜壮阔,荡气回肠,我想这个作品可能会创造一种新的表现工业和改革的艺术形式。中国制造几十年来的崛起震惊了世界,改变了中华民族的面貌,这个不能不正视。我觉得我们这个国家还是以农民、工人为主,文艺工作者有必要、有义务为他们做些事情,这些年这类题材的作品太少了,我就是要做这样的尝试。

南方日报:每部长篇小说的写作对作者的知识储备是新的考验,您是如何消化、掌握这次的制造业题材的?

周梅森:在创作《大博弈》之前,我与一家知名重装动力集团公司的老总进行了交谈,在交流中我强烈感受到一位企业家身上所具备的坚强毅力和商业嗅觉。之后我“跟踪”了他许多年,几次到他旗下的企业采访,体验生活,受益匪浅。除他以外,我在相当一段时间里研究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们,很多在中国制造的变革历史中出现的典型人物和故事,在《大博弈》中都能找到影子。比如说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州重工等,我都研究过。

最终《大博弈》这部作品,应该算是重卡装备行业精英们的一幅历史画卷。而孙和平他们最让人喜欢的就是他们的英雄主义、奋斗精神——逆风翻盘,不甘于失败,最大可能地发挥了自己作为人的潜力,他们的人生非常精彩。

谈影视改编

希望通过故事为历史留下记忆

对周梅森而言,亲自操刀将小说改编成电视剧,是对作品的二次创作。《人民的名义》《突围》《大博弈》三部剧集播出后,“周梅森”这个名字已成为编剧界的金字招牌。如今,他对影视文本创作也有了新的思考。

南方日报:从《人民的名义》开始,您的三部作品和改编的电视剧几乎都是同时面世,这一点是有什么特别的考虑吗?

周梅森:没错,这恰恰是我在《人民的名义》以后的一种销售策略,也是我和电视剧出品方达成的默契。因为出品方对我的剧有要求,我的剧往往影响比较大,受众比较广,他们希望能保持剧情的神秘性。其实很多小说三四年前就写好了,两年前就印出来了,但是由于电视剧没播出,书就一直没出版。

南方日报:作为编剧,在进行《大博弈》等作品的改编时,您考虑得最多的是什么?

周梅森:我希望市场能够接受我一次又一次的变化,希望通过这个故事给历史留下一块记忆。因为40年改革开放,现在的观众从老的到年轻的,都是改革开放的目睹者、参与者。大家对我们这40年的经历都有刻骨铭心的记忆。

南方日报:在您看来,文学文本创作和影视文本创作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周梅森:在我看来,作家、编剧都是很有意思的身份,而我只编自己的作品,不放心给别人编剧。我把小说作为提纲,有人物、有故事,这就是提纲,剧本做起来就很顺。在不断的创作中我已经养成了一种独特的写作习惯,有些地方在写小说的时候,我会尽可能减弱它的戏剧性,但在改编剧本时,我又知道在哪里该推动剧情矛盾。

【记者】张思毅

【作者】 张思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这一点   南方日报   现实主义   真话   编剧   新作   题材   企业家   名义   制造业   勇气   作家   现实   电视剧   故事   作品   历史   周梅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