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孔融的小时了了和三岁知老,怼人一时爽,遇狠人就失效

以让梨的典故而使其在现代几乎无人不知的汉末名士孔融(字文举)幼时出语就敏捷机智,到老写的文章照样嬉笑怒骂,语有锋棱。

先来看《世说新语·言语》中记载的一则孔融小时候发生的故事: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这则故事通过李膺、陈韪、孔融三人的对话,来突出孔融小时候的聪明才智。

故事开篇说“李元礼(膺)有盛名”,还做到“司隶校尉”这样的大官。

因此,普通人别想跟李膺这位有盛名的大官套近乎,跟他有往来的人,只能是有声名的“俊才”,或者是他家中的亲戚,除此之外,你连他家的门也别想进。

世人常说“一入侯门深似海”,李膺家甚至连门都不得其入,孔融这个十岁的小子该如何进李家的门?

他直接走到李膺家门前对看门的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其肯定的语气以及神态,使得善于察言观色的门吏不敢挡驾。

但过了守门吏这一关,前面还有更严峻的挑战。

是不是李家的亲戚可以蒙过看门人,难道还能蒙得过李府君本人?

果不其然,一见到这个毛头小伙子,李膺就断然否定自己与他有任何亲戚关系:“君与仆有何亲?”

孔融是孔子第二十四世孙子,他以此为由回答李膺:“我祖上仲尼曾向您祖上伯阳拜师求教,我们两家是通家之好。”

道家创始人李耳字“伯阳”,相传,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有关“礼”的知识,这样老子与孔子便有师生关系,汉魏时称师友为“通家”

听到孔融的回答,李膺及在场的客人们都很惊讶。

文章最精彩的部分还是孔融与陈韪之间的反唇相讥,听大家都在夸奖孔融聪明,后来的太中大夫陈韪随口就表示:“小时了了,长成后未必佳。”

“了了”形容人的聪明伶俐,孔融也不含糊,立即回怼:“想您小时,必定了了。”

孔融利用陈韪的荒谬逻辑,给了陈韪一个不大不小的难堪。

陈韪根据孔融的现在,胡乱猜测孔融的未来,孔融就以陈韪的现在推测他的过去。

孔融“大未必佳”是想象,而陈“大未必佳”是现在的实情。

文中的“踧踖”是指一种局促不安的样子,听到孔融毫不掩饰地讥讽,陈大夫只能是“大踧踖”了。

与李府看门人以及李膺的对话,让人看到了孔融小时的机智胆量,与陈韪的言语交锋,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唇枪舌剑”

古人说“三岁知老”,孔融的性子一辈子没变,看到不喜欢的事或人就喜欢出言怼之,十岁时爱怼人,到老了还是如此。

他看不惯曹操,就喜欢出言或写书信去讥讽。

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后,将袁绍儿子袁熙的老婆甄氏赐给儿子曹丕,孔融得知此事后,马上写信给曹操,信中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

曹操一时没有悟出孔融的语中带刺,还问他这典故出自哪里?孔融回答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这样调侃、嘲戏的语言和语气,坐拥半壁江山的曹丞相当时肯定也被搞得非常局促不安。

如此不给曹丞相面子的孔融也因此给自己带来了灾祸。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经常怼得曹操下不来台的孔融被曹操杀害,时年56岁。

备注:本文主要内容来自《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一书:

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 ¥34 购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小时了了   孔子   看门人   局促不安   校尉   祖上   大官   丞相   盛名   典故   机智   大夫   亲戚   小时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