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秀才”真的穷吗?这才是“穷秀才”的真面目

在公众的印象中,布衣褴褛,举止清高是对古代秀才最好的写照。听到过的最多描写秀才的语句就是“瞧你这副穷酸样”。更多的人在通过鲁迅先生对孔乙己“偷书不可谓偷”的精辟描述后,对秀才的穷酸迂腐有了更深的了解。可秀才真的很穷吗?他们当时的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众所周知,科举制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种相对比较公平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倘若有一个人金榜题名,不仅光宗耀祖还能福荫后人,薪资,待遇,地位,官职,可谓是样样俱来。考中了秀才就相当于踏入了国家储备干部的圈子,只要稍加努力就能进入加官进爵的快车道,足以见得秀才在当时的社会地位何等之高。

他们生活在特权之中。

在那个识字不易的年代,读书人是一种十分稀缺的资源,秀才相当于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在社会流通极为不便的古代,秀才在当地的小圈子里绝对算是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封建王朝对于读书人的渴求甚至超过了对部队的重视。时文断字的读书人,往往被视作国家未来的希望。基于此,整个社会对于秀才这种“大人物”的特权十分的丰厚。

特权之一:免税。依靠田地税赋豢养整个国家的封建王朝,税赋基本上是维持王朝正常秩序的唯一经济来源。可为了鼓励世人读书。对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实行免税,可谓久来有之。秀才每人免十二丁,免粮二石,不光种田免粮,立志考取功名的书生还不用服徭役,如此看来,只要考取共鸣,受惠的不仅是个人,还可以扩展到家族。

这也难怪为什么都是书香门第和诗书传家,正是由于官府为之扫除了一切杂事阻碍,使之专心攻读。秀才考取功名后,依旧不用服徭役。这么好的待遇让人看了不禁垂涎欲滴。

特权其二:廪粮。洪武初年,朝廷官府为了保障师生的生米、肉玉等物资供应充足都是有专门的制度的,他们会成立集体食堂。之后政府又考虑到光是有集体食堂,只能照顾到秀才本人,无法涉及到师生们的一家老小。于是他们从集体食堂还变成了发放物资,以用来给秀才家庭补贴。比如苏州,每人一月可以获取一石米,官府还会发放现银。其中最突出的地方还是南直隶上海县,古代的上海就展现出了对读书人的无限渴求。对于有功名在身的人的待遇,高得令人眼红,如果折合成人民币,所有秀才可都是年薪数十万的金领。可千万别忘了,领取这些待遇只需考取秀才即可,并不需要参与日常工作!在贫富差距大,生产力落后的古代社会,年年按时发薪是多少人可遇而不可求的事儿?这可比单纯的给予金齑玉鲙实用多了

特权其三:有学田。学田就是古代社会专门征集的田地资源,为了给予穷困的人补助。在当时社会,学田往往当作助贫或宾兴诸礼而给予穷困者。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许多古代读书人,不事劳作,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除了八股作对张口即来,万事万物皆如过眼云烟,即便有前两种特权,不懂经营财富的读书人还是时常会陷入窘境。
所以为了保存读书人的体面,传承文明血脉,各地便纷纷征集“学田”来补助秀才。在以农业作为主要社会生产资料来源的封建社会,田地可谓是最重要的财产之一,大多数农民一大半生命都与田地做“斗争”,可见当时对秀才的重视。总而言之,只要是秀才在遇到考试相关的费用问题都不用担心,因为当地政府一定会全力应付为之解决,确保不影响考生的前途。

特权其四,日常生活补贴。除了以上的大收入之外,秀才还可以获取一些日常补贴。在缺少夜间照明的古代,熬夜读书所消耗的灯油是读书人的一大支出。地方政府为了更大地表示出自己的仁爱之心,到崇祯中期,各地陆陆续续补贴“油钱”,以此来保障考生们有足够的灯油使用。像广西,它会按照赶考生地区远近的不同而分发不同的油钱,而南直隶清江县则展现出更加“硬核”的仁爱,直接大手笔一挥,每人每年就有10斤免费的灯油使用。

除此之外。港口所发放的路费折银补贴,日常给予的相应银两支持,只要你能想到的一切补助,古代的秀才们都可以享用。甚至现袋学校的奖学金制度也来自古代官服对学优的秀才发放奖励的传承。如果有秀才考中举人,那个才是真的不得了,像盘缠、酒席、花红、匾额银、不计数的银两都是信手拈来

看到这里可能会颠覆我们的想象,原来秀才这么的有钱!那穷秀才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

第一,历史上的相对性。

秀才在历史上确实穷,但这个穷也不是绝对的。仔细一想,对于一个单纯、还未涉入世事的秀才,也仅仅是个官僚集团的预备人员。与真正在职的官僚对比确实是熬姜呷醋,官府对于秀才的待遇在官僚职员看来根本不值一提。

第二,封建社会官僚主义的腐败

无论当时的官府对秀才的待遇有多好,但绝对无法超脱出封建社会的局限性。秀才享有的这种特权并不是终身的。这意味着秀才也是需要定期考核,以达到相应的水准才能继续享有特权,这样一来秀才也是会受制于人。尤其是生员。在学官眼里生员比一根头发丝儿还轻,必定不会有好脸色看。

第三,福利政策无法持续延续。

每一个上台人都会有不同的政治思想,从而形成不同的政治风气,必然会滋生一些腐败贪污之人,权贵与奸诈小人便会从中作梗,这样,流到秀才手中的收入便少之又少。如此好的待遇必定导致考取功名的人数暴涨,但资源是有限的,资源分配的不平衡让许多没有门路的读书人成为被挤落桥下的殉葬品。

秀才的生活开销大。

古代秀才的学习其实也和现在差不多,他需要借用一些媒介来维持自己的学习社交关系。三三两两读书之人吟诗作对,举杯畅饮被视作雅事,这读书之人除却官府的补贴,却并没有什么生活来源,久而久之也就加大了秀才的生活负担。

所以说,秀才并不是真正的穷,这个概念是会受到许多因素干扰从而呈现出不同状态。它需要考虑参照物、时代,以及各种的环境因素。是一个具有限制性、时代性的“穷”。但综上所述,秀才与“穷”还是不匹配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秀才   灯油   官府   封建社会   读书人   功名   真面目   田地   特权   待遇   古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