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净月开发区玉潭镇友好村:乡村旅游如火如荼,村民腰包鼓了起来

胡居和是长春市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玉潭镇友好村的村民,年逾古稀的他以为自己要和庄稼地打一辈子交道。转变发生在他70岁时,友好村成为区城乡融合试点村,近230公顷的土地集中连片流转,形成“村级收储、集中管理、规模开发”,突破了城乡融合发展中的土地供应枷锁;征地拆迁,公路穿村,文旅项目落地,游乐山庄、乡村民宿拔地而起……“村里先后建了党建馆、农耕博物馆、房车营地……”胡居和说,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那些新鲜事儿、新鲜词儿,让大家消化了好一阵。”

波斯菊、百日草、醉蝶花……盛夏时节,20多种花卉次第盛开,胡居和受雇成了花农,他和友好村的故事还被搬上了央视,胡居和笑着说:“咱也成了‘名人’啦。”

乡村振兴的路越走越宽,乡村旅游如火如荼,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金秋的风从友好村的山野一路吹到小广场,吆喝声、欢笑声响起,村民们正在售卖玉米、地瓜……这里是胡居和工作的地方,他的新工作是村保洁员,月工资近两千元,加上土地流转的钱,年收入三万多,这让他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家里安了热水器、室内马桶、烧煤的暖气,他笑容满面:“不比城里差,我特别知足!”

和胡居和一样知足常乐的,还有他的邻居姬淑文。姬淑文的丈夫身体不好,家里的收入就靠她种地所得的一万多元钱。如今每年除了土地流转的一万多元收入,再加上平时卖点山野菜,还能增收五千多元。闲暇时,她会去村里的健身器材那儿锻炼身体,听姑娘们唱歌、扭大秧歌,生活里全是蜜糖。

对未来充满期待的,还有友好村党总支部书记马金荣,“今年村集体收入是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0元,旅游收入占比30%,最高日接待游客近万人次。下一步,友好村将采用‘政府+社会资本+农村集体’多元合作的模式推动乡村建设,重点加强群众的参与度。”

村民们都在思考,还能为乡村振兴、旅游发展做点啥?69岁的姬淑文笑着问马书记:“我家院子又大又宽,做个游客‘小停车场’咋样?”

从“家禽满村跑、垃圾随便倒”,到如今的乡村美、旅游兴、农民富,当幸福来敲门,友好村用实际行动将“绿水青山”变为了“金山银山”。


吉林日报社出品

策划:姜忠孝

编辑:吴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长春市   村民   乡村   友好   年逾古稀   旅游   如火如荼   腰包   村里   城乡   开发区   土地   收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