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之父”-内乡“红旗渠”

引言: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1960年2月动工,1969年7月竣工),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当代万里长城”,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在南阳市内乡县也隐藏着一条鲜为人知的“红旗渠”。

195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今冬明春大规模开展兴修农田水利的决定》,号召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当时内乡县委根据这一指示,在大跃进发动前的1957年冬到大跃进初期的1958年底,掀起了农田水利建设的高潮。

为了改变内乡的农业现状,县委(时任县委书记李玉明,1958年调任黑龙江省龙江县委书记)3次组织人员到湖北省光华县参观学习“远处引水、近处建塘、长藤结瓜”经验,经过仔细考察考证,决定在湍河两岸(内乡段)修建两条大渠,一条大渠从赤眉杨店岳营通向内乡城郊(今湍东)的东王营,沿湍河东岸靠坡流经赤眉、余关、赵店至城郊,全长10.16公里,设计灌溉面积4万亩,过水隧道、涵洞10个,渡槽11个,泄洪闸5座,命名为“万福渠”;另一条大渠从赤眉杨店老龙潭通到城郊齐家,流经赤眉杨店、邵家岭、陈湾、马营、赤眉、齐营、黄岗、韩岗、庙沟八个行政村,经过赵店至城郊齐家,全长11.2公里,设计灌溉面积4万亩,涵洞17座,水闸37座,桥涵17座,取水码头7处,渡桥6座,拱涵暗渠19处,命名为“幸福渠”,然后在两渠的上游修建青山水库,使源源不断的湍河水贯穿内乡南北,实现内乡的水利化,为内乡的农业稳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1957年冬,“万福渠”鱼贯口段开工,这里是主战场。寒冷的冬季,全县的青壮年民工云集这里,没有现代化的机械,劳动的工具就是铁锹,大镐、挑子、拉车和手推车,全靠人力施工,工地上红旗猎猎,喇叭声声,䦆头铁锨嚓嚓作响,拉车、手推车来来往往,你追我赶,热火朝天。

万福渠原来设计路线经过夹道眼儿(夹道村北的一个山岈),由于这段工程特别艰巨,加上经费有限,经过一个冬天的施工进展不大,被迫停工。工程设计人员经过实地考察又决定改道鸻鹄崖(鱼贯口村南的一个山崖)。1958年春,工程重新开始。鸻鹄崖是当地有名的悬崖峭壁,施工人员从山顶栓绳挂索吊在100多米的空中,用铁锤、钢钎打炮眼、装填炸药,硬是用“蚂蚁啃磨盘”的精神,在百米悬崖上啃出了一条大渠。工程之大,工程之险,措施之得力,震动全省内外,引起了水利部关注。随后,中央水利部组织全国各省要员乘几十辆大客车到施工现场参观学习。据说,原安阳专区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同志率班子成员来这里参观学习后,大受启发,回去后设计开挖了誉满全国的“红旗渠”(安阳红旗渠1960年2月动工,1969年7月配套工程完成,历时近10年。)。

与此同时,沿渠还修建了一系列中小型水库,作为大渠的“结瓜工程”,作用是蓄水补充大渠的水源。比如东风水库、庙山水库、红雁河水库、张营水库(岱军河水库)、黑龙庙水库、王沟水库、席沟水库等。

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

由于多种原因,大渠修建进展不快。1968年全国开展“农业学大寨”和“兴修水利,改造山河”运动,全县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再次掀起水利建设的高潮。东西大渠工程继续施工,尽管困难重重,但沿途受益乡镇的群众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矢志不移推进着工程的进展。1968年青山水库开建,后因发现坝址建在一个断裂带上,被迫放弃,留下了一个半拉子工程;1976年,东西大渠主干基本完工。11月,从杨店岳营东北横截湍河,建一地下潜水坝,也叫截潜流水坝,开挖100多米的隧洞,把湍河水引进东大渠。由于杨店北老龙潭水位过低,西大渠渠首提水无望,1976年在鱼贯口鸻鹄崖和邵家岭上洼后坡之间的湍河上建一渡槽(幸福渡槽),把东大渠的渠水引过湍河,进入西大渠,这样东西大渠连为一体。1977年东西大渠通水,西大渠水到湍东张寨,东大渠由于沿途配套工程没有完成,渠水只通到赤眉福山、张堂村。

内乡县这项水利工程,声势之浩大前所未有,表现了人民群众战天斗地的豪情。总干渠(杨店岳阳北引水隧洞出口至鸻鹄崖)全长4756米,其中土渠长1358米,石渠长3398米,建筑物30座,总投资89.61万元,投工74.46万个。东灌区有效灌溉面积1400亩,全长11.16公里,共有大小建筑物109座,其中过水隧、涵洞10个,渡槽11个,泄洪闸5座,其它83个,完成土方19.02万立方米,石方1.16万立方米,砌石5200立方米,混凝土8000立方米,投工28.35万个,总投资225.45万元,其中群众自筹31.77万元。西灌区自赤眉杨店至城郊齐家,全长11.2公里,有建筑物103座,其中涵洞17座,水闸37座,桥涵17座,取水码头7处,渡槽6座,拱涵暗渠19处,完成土方21.38万立方米,砌石6600立方米,混凝土4900万立方米,投工95.35万个,投资241.3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20.65万元,群众自筹20.69万元。

60多年过去了,“东西大渠”灌区改为“老龙潭灌区”。改革开放以来,水利部门对灌区重点水利工程进行配套、除险、加固,对半途而废的小型工程投资修复,现如今,渠首和赤眉东风水库(琴溪湖)、庙山水库、王沟水库、席沟水库、红雁沟水库、余关张营水库(岱军河水库)等“结瓜工程”,依然在发挥作用,其他的设施基本荒废。

那个年代,人们缺衣缺食,生活艰难,有的人家吃了上顿无下顿,但修起水利来却不拖腿,争先恐后,干劲十足。没有挖掘机、铲车等现代化的设备,人们自力更生,土法上马,用简易的工具开挖了“内乡的红旗渠”,建成了一批大中型水库和小型水利工程,扩大了农田的灌溉面积,提高了抵抗水、旱灾害的能力。每每听起那些健在的人讲起当年的挖渠故事,无不感慨万千,老一辈人吃苦耐劳、扎实肯干的“愚公精神”给后代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曹万琪)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红旗渠   内乡   万福   渡槽   涵洞   灌区   城郊   全长   水库   工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