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小时候凿壁偷光,长大后做了什么?许多老师都不愿意告诉学生

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汉书.匡衡传》

俗话说:“少时偷针,成年偷金”,每位父母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时,对于孩子有意无意的偷窃行为都会进行严肃地处理。



因为一个孩子在第一次偷取他们物品时,或许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如果养成不劳而获的习惯则后患无穷。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孩子“偷”了东西,却被老师和家长树立成了学习的典范,偷盗的事件甚至还收录到了语文课本当中,这位因“偷”出名的孩子便是凿壁偷光的匡衡。

家长和老师通常借助匡衡的事迹鼓励孩子要刻苦学习,然而匡衡的故事也仅此而已,许多人不知道匡衡后来究竟如何。其实,若是你知道他长大后做了哪些事情,就不会再以他为榜样了。

名扬天下的“小偷”

匡衡出生在西汉时期的一个农民家庭当中,当时由于社会阶级固化,士族公卿可以享受良好的教育,而普通百姓则只能子承父业,从事与父亲相同的工作。



因此匡衡从出生那一刻起,他的人生似乎便已经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了。不出意外的话,匡衡会在童年时会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到年纪稍长时则会与父亲一起学习务农。

长大后他就会成为一位农民,之后便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又一年辛苦地从土地里获取粮食。到了适婚的年龄,父母会为他娶一位妻子并生下孩子,而他也会与妻子共同含辛茹苦地将其养大成人。

之后两人再将这个孩子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等到孩子长大成人,夫妻俩再为他娶一个媳妇,生命的轮回大抵就是如此。

当然,这是封建社会为匡衡书写的一个人生剧本,但对于这样的剧本匡衡十分不满意。虽然年纪尚小,但他经常会思考一个问题:凭什么那些士族子弟能够读书识字,而自己却只能屈从于命运的安排?



或许匡衡也曾询问过父母,但身为农民的他们根本无法给出答案,只能告诉儿子这就是命运的安排。作为他们的孩子,他只能接受这样的安排,本本分分地过完自己的一生。

父母给出的这个答案,匡衡显然无法接受,在他看来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跻身到士族行列并非绝无可能,王侯将行宁有种乎,为了扭转自己的命运他下定决心努力读书。

书籍在现代随处可见,但在古代印刷、造纸技术十分落后的情况下,书可是货真价实的稀缺物品。除此之外,统治阶级为了便于统治,对于知识的传承有着极为严格的控制。

总的来说,普通人想要得到书籍十分困难,更别说想要通过读书进入仕途。当时为了读书,匡衡不惜为别人劳动,只要能借书给他他就不要工钱。



就这样匡衡获得了一个读书的机会,但是他白天要干活,只有到了晚上才有时间。一开始匡衡会在院落中借助月光读书,但微弱的月光很难看清书中的文字,而且月亮被云彩遮住时连这一点光亮也会没有。

一次偶然的机会,匡衡发现自家屋子中的墙壁上破了一个洞,隔壁家的灯光从洞中透了过来。这个发现让匡衡喜出望外,于是他将墙洞进一步扩大,借助这一点灯光每天晚上刻苦到深夜(对方家熄灯)。

正所谓“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日复一日地刻苦攻读让匡衡收获了许多的知识,在所读的书籍当中他最喜欢读的是《诗经》,对于《诗经》的理解可谓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根据西汉时期的选拔制度,一个人只要掌握“六经”中的任意一经,便可以通过考试入朝为官。于是,靠着对《诗经》的心得体会,匡衡踏上了考取功名的征途。



匡衡的春天

匡衡的这条路走得并不顺利,前前后后考了九次才勉强通过测试,但也只能担任太原郡的文史卒史。尽管如此,匡衡也算完成了人生中的一次逆袭,从农民子弟变成了一名官员走上了仕途。

匡衡的官职不大,但他对于《诗经》的深刻理解却比很多高官还要深刻,这让他名声响彻在外,而且还得到了当时太子的刘奭的赏识与提拔。

多年后刘奭继承了皇位,成为了汉元帝,对匡衡器重的他将其选入朝堂,还时常与匡衡谈论《诗经》。匡衡的讲解经常让汉元帝有新的感悟,而他的官职也因此被一升再升,一直做到了给事中。

真正令匡衡崛起的是一次地震事件,封建社会中“天人合一”是当时的主流思想,类似地震这样的天灾通常都会被解读为上天对世人的警示,以此来提醒人们要有所反思。




匡衡在这次地震过后,引用《诗经》中大量的词句写出了一篇文采斐然的奏折,劝谏汉元帝要施行仁政、节省不必要的开销,同时也要注意任用贤良,远离奸佞的小人。

这篇奏折辞藻华美、寓意深刻,被汉元帝视为金玉良言,再加上汉帝对儒家思想原本就十分推崇,自此之后匡衡被汉元帝视为能臣干吏,进一步被迁升为御史大夫。

此事过后不久,丞相韦玄成病逝,匡衡便成为了丞相的继任者并加封安乐侯。从一个农家子弟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匡衡的人生不可谓不励志。

这个曾经家中没钱点灯,需要借助别人家的灯火才能读书的孩子,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刻苦的精神终于完成了完美的逆袭,也成为了后世许多老师、家长教育孩子刻苦学习的例子。

可惜的是也就是在人生达到巅峰之后,匡衡的所作所为开始变得荒诞,他在一系列事件当中迷失了自我,使得后半生成为了人生的污点,老师、家长都不愿意提及。

聪明人却做出了糊涂事

话说,被封为安乐侯的时候,匡衡得到了31万亩的封地,这在当时称得上是一笔不小的财产,他再也不用像小时候那样为衣食而担忧了。

然而在绘制规划图的时候,因为一些不知名的原因,他实际上得到了35万亩的封地。对于这4万亩土地的意外之财,熟读经史的匡衡并没有遵照圣人的教导退还这些土地,而是默不作声地收下了它。

可以说,这4万亩土地为他的人生转折埋下了伏笔,毕竟人的贪欲是无限的,有了第一次便会有无数次。当时朝中除了身为宰相的匡衡,还有一个人深受汉元帝信任,此人便是汉元帝身边的太监石显。



靠着皇帝的宠幸,石显结党营私贪污受贿,而且还把持着朝政铲除异己,把宦官能够做到的坏事全都做尽了。

这种对王朝产生严重危害的宦官,作为丞相的匡衡本应直言进谏,将石显的罪行在汉元帝的面前予以揭发。

但是匡衡却并没有这样做,相反看到石显的所作所为之后,他反而还心生羡慕。似乎在匡衡看来,石显不费吹灰之力便赚得盆满钵满,与之相比自己所得的封地根本不值一提。

就这样在一番思索之后,匡衡决定加入到石显的队伍当中,从此以后他和石显便狼狈为奸,成了西汉王朝的历史上有名的贪官“二人组”。



据《汉书·王尊传》中记载:“中书谒者令石显贵幸,专权为奸邪。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皆阿附畏石显......”由此可见,此时的匡衡已经与石显同流合污了。

对于加入自己的盟友石显也十分照顾,他经常为匡衡在汉元帝的面前邀功请赏,而匡衡则负责在朝中打压异己,二人里应外合配合得相当默契。

与此同时,匡衡还不断地接受其他官员的贿赂,作为回报他会对这些官员予以提拔。朝廷当中也有不少官员不肯屈从于这样的“潜规则”之下,对于这样的官员匡衡一律予以打压。

陈汤是西汉时期的名臣,他曾说出“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名言,可却因为没有贿赂匡衡在被汉元帝封赏时,受到了他的百般阻挠。



匡衡疯狂敛财的那段时间里,汉元帝刘奭却驾崩,他的儿子刘骜继承了刘奭的皇位,是为汉成帝。作为前朝的老臣,匡衡深受汉成帝的信任,靠着这样一份信任他开启了“无差别”的攻击模式。

首先为了报复陈汤,他在汉成帝的面前弹劾陈汤,以至于汉成帝将陈汤罢免。随后,匡衡将石显锁定为攻击目标,在皇帝的面前将他的罪行一一揭发。

最终汉成帝把石显罢免,这使得后者十分郁闷,在回乡的路上便去世了。除掉了仇人与同伙的匡衡,原本以为这样一来便可以一家独大,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他的一举一动都在汉成帝的计划之中。

汉成帝虽然算不上明君,但帝王之术也不简单,他想要完全掌控朝局必须要除掉一些权臣,匡衡无疑是最好的工具,他借助此人的手完美地除掉了功高盖主的能臣和把持朝政的奸党。



狡兔死走狗烹,匡衡没有了用武之地,注定他最后的结局不会好。就在匡衡对自己取得的战绩十分满意时,他曾经侵占了四万亩土地的事情被再一次提及,汉成帝下令将此事彻查到底。

这一次无论匡衡如何为自己辩驳,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他的辩解都显得苍白无力。一片弹劾声中,匡衡被汉成帝没收财产贬为庶人,曾经不可一世的丞相,如今只能灰溜溜地回到故乡的老屋当中。

回到故乡之后,匡衡的心中五味杂陈,当年他凿开的墙洞依旧在墙上,但坐在墙洞跟前刻苦读书的少年却已经两鬓斑白,而且已经名声不在。

他从这里开始了自己的求学之路,如今再次回到这里,内心却没有了当年的意气风发,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悲凉与悔恨,悔恨自己忘记了初心与文人的铮铮傲骨。



总的来说,作为一个家境贫寒的农民子弟,匡衡的初心是好的。奈何在后来他对金钱与权力的渴望充满了执念,以至于在功成名就之后疯狂敛财。

曾经偷到隔壁一丝光亮便满心欢喜的少年,最终变成了贪得无厌的敛财狂魔,几年之后匡衡在故乡病逝。或许在临死之前,他也会想起自己少年之时刻苦求学的样子,只是此时的他再也无法找回曾经的自己了。

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凿壁偷光   士族   封地   丞相   西汉   诗经   子弟   刻苦   官员   小时候   老师   孩子   人生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