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唯一可娶5个老婆的地方,女子13岁当妈,死后面部朝下入葬

靠近中缅边境的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县,有座占地一千多公里平方公里的高山,名叫布朗山,以盛产普洱茶闻名,是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的世代栖息地。

这里有大大小小几十个村寨,每个寨子可能民族不同,但有着相似的习俗和文化。

可其中唯独一个名叫“曼邦三队”(少数民族语言音译不同,又叫“曼班三队”)的寨子十分特殊:在这个寨子里,男子可娶五个老婆,女子十二三岁就当妈了。而且寨子还有一个奇怪的习俗:人们死后面部必须朝下安葬。

处处透露着古怪的寨子

2012年,西双版纳公安边防支队的17名战士,每人身负30来斤重的物资,来到布朗山乡曼囡村委会。

边防队长陈俊走表示:这批物资是送给曼邦三队的,希望有人能带领他们找到曼邦三联这个村寨,由战士们亲手将物资送到村民手中。

于是,在曼囡村的支部书记岩香儿的带领下,边防战士们走了三个多小时的山路,终于到了拉祜族曼邦三队族的村寨。

但让边防战士没想到,曼邦三队的拉祜族人,却处处透露着“古怪”。

来这里之前,曼囡村的支部书记岩香儿便告诉官兵们,今天是拉祜族一年一度的新年节,每逢这个时候,曼邦三联寨子里的人都会相聚在山顶,用抽打陀螺的方式,庆祝节日。

当边防战士登上山顶后,果然发现了一群穿着少数民族特色服装的女人正围坐在一起,聚精会神地望着中间正抽打陀螺的几个男人。

可当寨子里的人看到来了外人后,却都立刻警惕地停了下来,女人们跑到男人的身后,男人们则紧紧靠在一起。

他们眼含敌意地在人群中打量着,当看到岩香儿的身影,才算松了一口气。但依然与这些陌生人保持着安全距离。

岩香儿怕误会,连忙给官兵们解释:今天你们过来,我其实特地提前打好了招呼,否则按照以往惯例,寨子里的人早就已经远远躲起来了。

官兵们自然也能理解,当即将背上的背篓放到地上,从中拿出饼干、衣服等各种生活用品,分发给寨子里的人。

此时,曼邦三队成员的戒心才算消弭,他们热情地将人邀请到自己家。

曼邦三队寨子的居民都是拉祜族人,他们居住的地方说是寨子,却半点没有寨子的样子。杂七杂八的稻草铺设在屋顶上,搭建了一个简易的茅草棚,便是几口之家的栖身之所了。

进去之后,战士们才发现,原来这里的人睡觉的时候,竟然连被子都没有。

然而,即便是这样寒碜的茅草屋,在曼邦三队也不过只有17顶,加起来也才67人。

寨子里没有通水、通电,居民们过着原始的耕种养殖生活。他们与外界的唯一联系,就是在发现家里缺盐时,跑到十几里外的曼囡村村委会领取。

而更让官兵们想象不到的是,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曼邦三队竟然还出现一名男子同娶五个妻子的情况!

寨中长老的五房妻子,和13岁就嫁人的女儿

曼邦三队由一位最年长的长者统一领导,而这位长老则可以拥有五个妻子。除此之外,寨子中的女子在十三岁时必须要结婚。

曼邦三队虽然人口少,但是长期以来,他们却一直坚持不与外界通婚。身体发育地差不多时,男孩女孩就会在父母的撮合下住到一起。

并且寨子里没有一个人拥有身份证,而住在一起的小夫妻,当然也不会有结婚证。

只有当十几里外曼囡村村干部偶尔过来看一次,听到有小孩的哭声时,才知道寨子里又新添了人口。

但孩子生下来了,并不意味着就能养大。

曼邦三队寨子太小,而且基本上都是近亲结婚,新生儿会伴随着很多的疾病。

而这里的医疗条件又非常有限,村民们唯一能用得起的药,就是当地祖传下来的所谓的偏方,使得孩子的夭折率居高不下。

并且,曼邦三队的人因为觉得大地向下是阴,为了让死去之人的魂灵顺利转生,这里的人在自然死亡后,会简单挖个坑,埋点草,将去世之人面部朝下安葬。

这次边防战士的到来,让作为村支书的岩香儿看到了希望,然而不成想,曼邦三队的选择却让所有人再次大跌眼镜。

你们给的东西都很好,可我就不喜欢

早在1996年,勐海县政府开始落实扶贫工作。其中最落后的曼邦三队成了扶贫的重中之重。

当时县政府的人是来了一趟又一趟,就是希望曼邦三队能够听从他们的建议,搬到山下交通方便的地方居住。

为此,政府承诺免费提供住宅。但无奈,寨子里所有成员全都不同意。

2002年,勐海县政府拨下财政款,专门为曼邦三队修建了16栋契合他们居住生活习惯的木板楼,并捐赠了衣服被褥。除此之外,政府还特地给每一户家庭都配备了一头耕牛。

然而,最终结果却是,没过几个月,16头牛竟然被寨民卖的只剩下两头。

而且他们把牛卖了似乎还觉得不够,寨民们又将县政府专门给他们修建的木板楼拆除,将里头能卖的东西都变卖了,换来钱财后,陆陆续续又回到了他们的山沟沟,继续过苦日子。

而在2012年之前,其实早就有解放军官兵来过这里。但据岩香儿的描述,那次战士们带着生活物品兴高采烈地来,还打算帮寨子里的人解决低保问题,但最终却扫兴而归。

因为寨子里的人害怕见生人。那次边防官兵前脚还没踏进寨子呢,他们后脚就四处奔逃了。

可没有身份证和户口本,村里就不能给他们申请低保。后来没办法,岩香儿让镇上派出所把相机搬到村委会,又去骗寨子里的人说自己儿子结婚,都来喝喜酒,这才给每个人都拍了张照,算是把这事解决了。

他们的低保问题虽然得以解决了,政府也给曼邦三队盖了新房子,但他们仍然不愿意下山居住。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每家每户在深山老林里都有一块地,他们舍不得丢下。如果下山了,寨民每天往返耕地实在太累,相比较而言,还是住在老地方更方便。

拥有“五房”太太的长老,会怎么想?

村民不愿下山,勐海县政府就决定修路,将一条虽然不平坦,但还算规整的山路修到曼邦三队寨子前,又斥资给寨民通了水电。后来,政府给每户在山下拨了50亩地,足够他们耕种了。

几年之内,曼邦三队寨民的生活,和过去相比,也有了巨大的变化。孩子们也能够上学了,长到十二三岁时也不需要接受结婚生子的命运了。

2019年,曼邦三队由原本小偷见了都忍不住落泪的超级贫困户,一跃成为产粮大户,实现亩产水稻733公斤,成功摘去了头顶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贫困程度最深地区”的帽子。

当那位拥有“五房”太太的长老,看到如今的生活,再回想当时就是不愿“走出来”的那份倔强,又会作何感想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拉祜族   勐海   布朗   西双版纳   寨子   村寨   边防   县政府   长老   面部   战士   女子   老婆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