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都的祠堂街,见证过城西的繁华,将要成天府文化公园的一部分

不知道现在的成都人对祠堂街有什么样的印象,但对笔者来说,或者对于老成都人来说,祠堂街的份量却是不轻的。以前的成都,主要是指八十年代以前的成都,公认的商业中心是春熙路、盐市口一带,但它完全处于东半城,西半城为什么没有一个同样等级的商业中心来平衡一下呢?相信很多老成都人都曾在心里掂量过,城西有与城东同样繁华的地方吗?笔者再三思考,答案还是这个,城西最繁华的地方非祠堂街莫属。

祠堂街即将改造之前的街景


清末时的祠堂街地图

早期的祠堂街是从城市中心去往城西正西方向的必经之路上的一段,可以这样理解它,它是截弯取直之前的“蜀都大道”的上的一段,可以想见其有很大的汇聚交通人流的能力,七八十年代以前的祠堂街,总是熙熙攘攘、人流如织的状态,若不是还有一直不断缓缓往复的车流,这里其实就像一个步行街一样,很有逛街的氛围,就是一个足近足两的大城中的大街应有的模样。

七十年代的祠堂街

那个时候最能给祠堂街带来流量的是人民公园,当时成都的公园只有五六个,除了人民公园位于城市中心地带以外,别的公园都在城郊的一环路边上,人民公园在城区中心独具位置上的优势,对在成都各个方向上居住的人来说都不算太远,易达性最好,多少抵消了一点它的某些不足。

估计是五十年代的人民公园

追溯起来人民公园在清朝时就有了,那时叫少城公园,但公园里似乎没有遗留下什么清朝时的有意义的建筑或遗迹,唯有一个纪念清朝末年间著名的保路事件的纪念碑倒是巴了一点谱,但记念碑所纪念的事件却是反清朝的啊!算是民国的还差不多。相比成都其它几个公园,人民公园少了些古韵,风光也不亮眼,笔者的感觉它就是一个功能性的,适于休憩的户外休闲场所,或可当作一个大的街头绿地也未置可否。或许就是因为少有特色,公园方就一心想培育一个特色项目,于是每年秋季的菊展逐渐成为人民公园的IP,但菊展在市民心中的存在感却一直不见提高,很多市民都忘了有这么一出,看看你周围,主流市民中有几个会喜欢菊花或菊展?有几个当年会看好它?

人民公园鹤鸣茶馆

本以为就这样平平下去的人民公园却因为里面湖边的老茶馆而快速蹿红,鹤鸣茶馆,尽管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开在这里了,但它长时间以来与别的公园里的茶馆并无二致,但近些年来在挖掘和找寻成都休闲文化的各方人士的塑造和力捧下,茶馆不知不觉中成了成都茶馆的典型代表,成为了外地游客体验成都茶馆文化的不二选择,茶馆江湖中的九五之尊。目前祠堂街近一半的人流量都是去喝茶的。菊展和茶馆,真的是有心裁培的没有成功,趟平式对待的反倒是成了大器,说什么好呢?这就是运气!

公园对面的祠堂街8号是四川电影院,它是祠堂街另一个最聚人气的场所,就是不看电影的人路过这条街也必会把目光往这里扫几下,电影院门前的街边总是会起人堆,等同伴的、卖小吃的,步行路过这里的人走到此处总会有些受阻,往往会慢下来避让,经常是头一场看完电影的人刚散完,下一场的人就开始入场了,遇到好看的电影还会有人在路边钓票,很多人都有经验,当电影开场几分钟之后才再出手,能钓到折扣最大的票。看电影对于那时的大多数人来说真的有很大的乐趣。

四川电影院 七十年代后期

别看四川电影院外观显旧,但它却是当时成都八大电影院之一,笔者也曾在这里看过电影,是当时学校组织来看的,这里面的设施与其它电影院也大同小异,但这个影院有个观众休息室,有报章杂志、电影宣传册等供大家自行取阅,而且里面还有乒乓球台,来得早的人还可趁机挥几拍,口渴了,保温桶里有开水管够。

川影的票

电影院外的小贩有卖黑白明星照的,这些玩意儿一般是女生在买,在学校教室内见她们玩过,要叽叽喳喳讨论这些明星的情况,笔者通过女同桌也大概了解到几个明星,现在唯一记得起的一个名星叫刘佳,女生们有说有多漂亮多漂亮,一看,也确实是这样,但她演的什么电影电视笔者一点也不知道,这算哪门子的明星?当时是七十年代后期,直到2000年后,笔者才隅尔在电视上看到过刘佳,是戈壁母亲》什么的,当时还在想,这是当年女生卡片上的那个刘佳吗?这么久了她居然还在影视圈?直到现在,笔还时有看到她参与的影视节目,居然在圈内活跃度还变高了,笔者也感叹过,刘佳作为卡片明星也算是明星吧,比刘晓庆出名还早,到现在还从事影视业,不靠整容,比刘晓庆经熬,实属难得!

有点跑题了,还是扯回到电影院吧,这个四川电影院后来活跃度变低了,在八十年代改成为一个综合性娱乐厅了,红火过一段时间后,目前成为了一家酒店,现在的招牌是“魔住·智慧酒店”。

即将要改造的祠堂街

 说到祠堂街,有个餐馆不得不提,那就是努力餐。七十年代笔者跟着家人去人民公园玩的时候就看到过这家餐馆,看起来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也与那时成都大街上的在老房子里开的中小餐馆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努力餐是个二层楼,降红色的木质瓦房,岁月给它留下的痕迹很深,招牌上积着一些灰尘,要是当时就知道其中有故事,笔者或许会要求把午饭选择在这里来解决,不至于最后差不多都是去的少城餐厅。

解放前的努力餐

后来在读中学时不知从哪里了解到努力餐在成都的中国革命历史上有过重要一笔。努力餐的创始人是革命烈士车耀先,他是1929年入的党,担任过川康特委军委委员,他在成都以经营努力餐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引导了许多有志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在1940年3月国民党制造的“抢米事件”中车耀先被捕,先后被关押在贵州息烽和重庆渣滓洞,最后壮烈牺牲。

努力餐如今的样子

解放后,努力餐经公私合营改造后成为国企,属于成都市饮食公司旗下,1984年人民公园扩建改造,祠堂街上的老努力餐被拆除,另址安置在金河路口上,面积也大大增加了,庄重大气的苏式建筑,有年代感,颇引人注目。现在,它是既革命文物,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祠堂街另外一个值得一书的独特点是这里有很厚重的开设书店的传统,文化气息不可谓不浓,是一条翰墨飘香文化街,而且形成得还很早,兴盛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祠堂街上各类书店曾多达数十余家,几乎荟萃了全国各地出版的所有书刊。当年有名的开明书店、大东书局、正中书局、青莪书店、普益书社都在祠堂街开有店铺。那时,像《西行漫记》《论持久战》《彷徨》《呐喊》《闻一多全集》一类的书在这里也买得到。

解放前的开明书店

到解放时,祠堂街上仅剩下了正中书局、开明书店、自力书店以及大东书局等几家书店了。公私合营后这几家书店又被整合为新华书店和新华书店儿童读物门市部了。新华书店迁到人民南路,就是现在的城市之心的那个位置,儿童读物门市部位于祠堂街12号。到了80年代中期,门市部经整修扩大,改为了“川版图书特约经销部”。同期,人民公园大门对面又开了家“特价书店”,折扣多,书的门类也多,颇受读者欢迎。

修葺祠堂街老建筑

川版图书特约经销部相对于市里的几大新华书店小得太多了,所售图书的的品种自然没法跟大书店比,于是改售教辅、自考一类的图书,在冷门图书中谋得一线生机。当然,它这里也有一些社科及科技类的图书,有几次,为查找某个关键的资料,笔者走遍成都几家大书店都没有找到,最后也来这里碰碰运气。

修葺祠堂街老建筑

这个经销部只有一间100多平方米营业面积,长方形的,纵深大于横向,门字形的购书动线,也就是左边进去找书,在里面转两次右拐就可以直接走出书架阵列,有没有你要找的书,走一圈就明了了。给顾客留出的空间很窄,书架又高,显得非常局促,这种仓储式的书店也只有它这一家是这样做的。

其实,祠堂街上,更多的是那些满足普通市民需求的商店,在七八十年代,还记得的开在南侧的店有峨影音像公司、艺峰照相馆、文具店、市图书馆、益民布店、西药房和半边桥街拐角上的香烟铺。

在北侧,有祠堂街粮店、“清华居”糖果糕点铺、成都市工艺美术社、成都乐器厂祠堂街门市部、人民银行祠堂街办事处、38号院子、少城医院、特价书店、少儿书店、东城根街口不知名的糖果铺、水果店和快餐店。

六、七十年代的祠堂街东御街过渡地带


那时祠堂街还通有轨电车,有浓荫蔽日的高大梧桐,有清朝和民国时的老房子,街边还有呵护路人的栏杆,有都市里的慢生活,有那个时候的好。但时代的大潮也会反复冲刷这里,尤其是近些年来,看看这里的街景就很能说明问题。

改造前的祠堂街

笔者也有很长一段时间脱离了与这里的接触,一次偶尔的路过,却发生了一件糗事。那是在90年代中期,笔者刚拿到驾照不久,一次驾车从蜀都大道由西向东行,准备先开到人民南路然后再继续往南走,到了人民公园大门那里按照常理走祠堂街最方便,而且这样也是最近的路线,要是放到现在也是最优选最合理的路线,可刚开进祠堂街,就见路边一穿红背心的大妈在摇旗旗儿,笔者深感诧异,不知遇到了什么问题,急忙靠边停住,大妈说祠堂街已改成了单行道,禁止机动车由西向东行。当时天刚擦黑,笔者作为新手也忘了看标识,因为这里的路太熟了,闭眼都知道该怎么走,正打算给大妈作个解释,说个好话,大妈却示意笔者赶快掉头返回,没有丝毫要为难人的意思,笔者松了口气,同时庆幸遇到的不是警察!

改造前的祠堂街


其实当时这只能由东向西行的单行道的设置笔者就觉得非常不合理,交管部门后来也觉察到禁东行确实不妥,于是,才有了现在实行的这种禁西行。想当初,自已本来最合理的事差点成了晃事。

人民公园大门附近的祠堂街

或许是设置单行道的原因,更或许是公园破墙透绿工程的原因,祠堂街后来的人流量大减,街北侧的建筑也没有像别的街道那样进行过拆除和更新,街容街景越来越旧,在此做营生的店家也像没有长远打算的样子,不舍得多花点钱在装修上,得过且过。不过,街的最东头却有一家餐馆却在这期间做得很红火,在成都的名气十分的响亮,这家店的名字叫“老妈蹄花”,号称是“夜宵圣地”,夜晚找吃的第一个想到这里。

十多年前,笔者所在班级开同学会,一些外地来的同学就被安排在附近一家宾馆落脚,由于交通的原因,把最后几个同学接到后已过了午夜12点了,当晚的接风就安排在“老妈蹄花”吃宵夜,去到那里时,一楼的堂子里没有啥空桌子,我们只得到二楼上找位置。窄窄的木楼梯很陡,上去需要一步步踩稳才不致于失去平衡。

二楼的空间更局促,这种二层楼的老瓦房,楼上的空间往往都是这样,不过,为了美味,曲就一下也是可以接受的,多年未见的老同学挤在这里品尝老成都的味道,真有点回到从前的感觉,有种老地方的感觉。

“老妈蹄花”的味道如何的好笔者在这里就不多说了,却要说说后来发生的一件事。2014年的初春,“老妈蹄花”发生了一场大火,还波及到附近的其它店铺。起火的源头是一楼的厨房,系厨师操作不当引发火灾。因房子老旧,厨房里有很多易燃物品,导致火势迅速蔓延,“老妈蹄花”的门面被烧塌,邻近的二楼烧成了光架架,幸未造成人员伤亡

蹄花店那天不妙

事后通过录像查看到,当时,钟厨师在炒菜,炒好一个菜后没关火,又往里面放了油,喊罗厨师接着炒,随即走出了厨房,而罗厨师却没在厨房里,而是在外面接电话。也就是这一两分钟,炉上的油锅很快就蹿起了明火,厨房是木头结构的老房子,燃起的油如火花一样到处溅,整个厨房很快就燃起来了。因为蔓延太快,其他人都未采取任何扑救措施。事后,钟、罗两位厨师因过失引起火灾,被拘留了10日。

蹄花店现场

火灾之后,被波及到的几家铺子停业了好长一段时间,再后来,一楼的铺子才重新恢复了营业,而二楼却依然保持着被大火烧残后的样子,上下对比十分强烈。又过了若干年,诂计是此处无法拆迁改造,于是,这里进行了一个不同寻常改建,在保留一楼的情况,用钢结构增建了几层,于是,一个快朽坏的残留的老房子又可以在这里屹立几十上百年了。

其实早在1935年这里就失过一次火,把接连三间商铺烧毁不说还殃及了隔壁的西蜀大舞台,后来重修成青砖墙木樑瓦屋的三开间商铺。在这里分别开过邱佛子餐馆、糖果铺和水果店,如此来说,“老妈蹄花”被烧是有前例的。

今日的祠堂街

依规划祠堂街正在进行特色街区的打造,依据“在保护中更新,在传承中创新”的策略,祠堂街在悉数保留历史风貌的基础上,结合成都打造世界文化名城的目标,在城市有机更新过程中,提质增色,力争成为文商艺旅全方位融合的新型综合体

复原民国风貌后的祠堂街

已经修缮复原的几幢民国砖石结构的老房子,临街的一面已完全展示在公众面前了,有网友呼之惊艳,笔者也觉得复原的效果超出原先的想像,不对照就不知道,其中有的建筑的几十年来变化不大,只需稍稍清理修整就会使它再焕容光;有的建筑百年来经过多次改建、加固、用作它途,与当初的样子早已面目全非,现在它恢复成民国时的风貌,效果确实让人眼前一亮,没有很强的能力还很难做现在这么好。

修复后的一段街景

笔者以前有个同学当时就住其中某一栋房子里,不过现在路过那里也不能确定是那一栋房子了,70年代后期到现在变化太多了,当时进去过他家所的天井,记得好像是去人民公园游泳后回走的路上,几个同学一起,快到那里时他说他家就在里面,想顺便去拿个东西,于我们都进到里面在天井里等他,他快速上楼去取,在进家门之前还在栏杆那里给我们打了声招呼。当时还有觉得住在这里挺方便的,毕竟自已没有这种体验。

祠堂街的老房子

这里就是天井小了点,左右窄,进深长,共三层,楼上都有连通的回廊,估计可以住十户人吧,当时。从路边进到天井的那个位置有个门洞,大概在房子的正中位置,不过现在笔者找不到哪一栋房子有这样的和特征了,38号院按理是以住人为主的院子,但里面好像没有天井吧,从外面的结构看起来也不像,总之只在外面远观是没有线索的。

老街与公园的融合

有个现象对笔者来说是挥之不去的,就是每当看到或提到《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电影,笔者的脑海中就会映射出这个院子的形象,和电影里的场景交错浮现,耦合得太紧密了。想一想,可能是因为故事发生的年代与这栋建筑完成的年代都是同一个时代吧。

建成后的效果图

祠堂街这一片太有文化气质和历史沉淀的街区的改造还这进行,原有历史建筑的的复原修复工作已基本大功告成,还有一部分区域是要拆除重要的,这部分工作才刚刚开工,待整个片区完全建成,这里将为成都献上一个包含美术馆、艺术衍生品商店,新生活方式茶社、复合体验书店、沉浸式红色博物馆文化、艺术家空间、艺术孵化创业园、艺术品金融等文旅文创项目的集合地,成为为包含宽窄巷子、人民公园、成都博物馆、摩诃池等在内的天府文化公园的一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祠堂   成都   菊展   茶馆   公园   电影院   笔者   繁华   努力   书店   建筑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