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道,盖棺了也未必能定论


【欢迎来到“读故事,品人生!”】


中华物博,人物风流。


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有这么一个人,


他,而立之年出仕,七十三岁去世,为官四十年,经历了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四朝十位皇帝,都是官居将相,三师之位。


每每改朝换代,统治者都要把他请来辅政,人称“官场不倒翁”,世称“十朝元老”,自称“长乐老人”。


不过,后世骂他的人也很多。


欧阳修骂他“无廉耻”,说他辱没了读书人的气节,有奶便是娘。


司马光说他“失大节而存小善”,把他归为“奸臣”一类。


元代诗人刘回直接以他的名为题目,写《冯道》一诗嘲讽他没有节操,刘回因此为中国文坛创造了“朝梁暮晋”的词语。


我们常说盖棺定论,但冯道的特别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盖棺了也未必能定论。


官场不倒翁


冯道生活的年代是中国政治最混乱的时代。


他出生于耕读之家,平时除了侍奉双亲之外,就是以读书为乐。


幽州节度使刘守光是冯道的第一任老板。正是在这位老板手下的打工经历,教会了他“虎狼丛中也立身”的哲学。


刘守光生性残暴,他准备征讨定州,冯道劝谏,被打入死牢,好在他人缘不错,被人答救,而后投奔了有明君风范的晋王李存勖。


冯道的文章和徳行,得到了总管张承业的欣赏,对他礼遇有加,冯道担任太原掌书记,负责所有的文书工作。


李存勖称帝,冯道升为中书舍人,户部侍郎。


不久,父亲死了,他回家守制。


李存勖称帝后,沉迷酒色,疏忌功臣,宠信伶官,纵容皇后乱政,因此,臣恨民怨,反叛此起彼伏,唐庄宗自己也死于乱军之中。


在家服丧的冯道,完美地躲过了祸乱。


这是天意,而非人谋。


父丧期满。此时,台上的老板已经换了。李嗣源被叛军拥立为帝,拜冯道为宰相。


唐明宗虽没有文化,五代的大老粗皇帝中,他还算是明君。


唐明宗死,三个儿子为夺权又陷入了彼此的混战之中。冯道不选边,不站队站,任由他们打杀。


潞王李从珂打到洛阳,闵帝李从厚出逃。冯道率领百官迎接李从珂,拥立他为帝。


国家仍然一片混乱,李从珂对河东节度使石敬瑭的猜忌和防范,石敬瑭先下手为强,以“燕云十六州”为代价,勾结契丹,灭了后唐,建立后晋。


石敬瑭拜冯道为宰相,晋封为鲁国公。冯道曾经上表,请求隐退,晋高祖不准,“明日不上朝,朕就亲自来请。”冯道只得继续留下。


石敬瑭对他的恩宠礼遇,满朝无人能及。


晋高祖病死,冯道和景延广商议,以“国家多难,宜立长君”为由,弃幼子,而拥立了他的侄子石重贵为帝。


石重贵和他叔叔不同,他主张对抗契丹,苦撑了四年,终究被契丹灭了。


耶律德光北归契丹,命冯道等降臣随行,途中得病,死在了栾城杀胡林。康王耶律阮执掌兵马,他快马加鞭,返回契丹,争夺皇位去了,把冯道等人留在了镇州。


此时,河东节度使刘知远称帝,建立后汉。不久,汉军收复镇州,冯道等人安抚民众,入朝归汉。冯道担任太师。


后汉可谓最短命,只历经三年两帝就一命呜呼了。


随后,郭威登台作了舞台,建立后周。冯道为太师,中书令。


郭威在位三年,病死,养子柴荣继位。北汉刘崇趁机攻打上党,周世宗要御驾亲征,冯道极力劝谏,柴荣不听,命冯道主持先帝丧事,自己亲征北汉。


三月,在高平之战中败北。


四月,周太宗郭威入葬嵩陵,还没来得及祭祀太庙,冯道便病逝,享年七十三岁。


周世宗听闻,废朝三日,赠尚书令,追封灜王,谥号文懿。


冯道就这样走完了他几十年的官宦生涯。


这四十年中,冯道并不孝忠于谁,也从不选边站,不在乎谁赢,能退就退,不能退就继续为下一任皇帝效力。所以,欧阳修骂他有奶便是娘。


这是真实的冯道吗?


虎狼丛中立身


五代差不多五十年(公元907-960年)的时间,就经历了五个朝代,是中国最为混乱的时代,比东周还乱。东周还有块遮羞布,五代完全没有了底线,而且全都是野蛮的外国人(胡人)在践踏中华大地。


在这样大风大浪中屹立不倒。冯道凭什么?四个字一:道德品质。至少体现了三大优点:


其一,冯道清廉、严肃、淳厚。


冯道不贪污,不好色,品德高尚,艰苦朴素,安于清贫。梁晋争霸时,冯道随军出征,住的是茅草屋,一捆喂马用的干草当床睡,还用自己的俸禄备办饮食,与仆役们同锅吃饭。


有些将领掠夺到美女送给他,实在推托不掉,便将美女安排在另外的房间居住,然后寻访她们的家人,并把她们都送回去。


他在景城守孝时,因为灾荒,老百姓没有饭吃,冯道便将自己剩余的俸禄全部拿出来,赈济灾民,自己却居住在茅棚草房,还亲自耕田砍柴。


同乡中,如果有人土地荒芜,或者无力耕种,他便在晚间偷偷地帮他耕种。人家知道了,登门致谢,他认为不值一提,不需要人的感谢。


官吏所赠的财物也分毫不受。


不贪污,不好色,这就使得人没法攻击他。古今中外,财物、女人历来都是被人攻击的有力武器。不知有多少“英雄”死在了这里。前几年的某东老板的案例,就是活教材。


提携贤良。冯道在位时,把有才识的孤寒士子加以推荐任用;对品行浮躁的士人子弟则加以抑制。


爱护百姓。耶律德光攻入晋都汴梁,契丹人一进来就屠城。耶律德光问,天下的百姓怎么救?冯道说,此时的百姓,佛祖再世也救不了,只有皇帝您救得了。


乍听此话,不知原委,无疑是在拍马屁。冯道对耶律德光的一翻奉承,勾起他对佛法信仰的记忆,使他遵守了佛的戒律,因此停止了杀戮。中原的老百姓也就得救了。


此后,中原百姓不受伤害,也都是冯道和赵延寿暗中庇护的结果。


其二,度量宽宏,能包容仇人,能感化仇人


唐末宗年间,冯道出使镇同州,对副使胡饶稍有慢待,胡饶便常趁酒在牙门外辱骂冯道,冯道每次都将其召入府中,备办酒食,毫无温色。


后晋时,有人牵驴入市,驴脸上写“冯道”二字,冯道得报,毫不动怒,“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很多,这可能是有人在为驴找寻失主,有什么奇怪的?”


冯道身边常带有一本儿童读物《兔园册》,是当时的教科书,常被同僚们嘲笑为乡巴佬,后来这其中有人遇到灾祸,冯道并没有落井下石,反而努力搭救他。


其三,有胆识,有智慧。


晋高祖时期,命人出使契丹,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有胆量前往。冯道听说后,自请当使者,也没有回家,只是让人捎了个口信,向妻子告别。


到了契丹,耶律徳光早就听说冯道的为人,本要亲自去迎接,被臣子们劝住,毕竟契丹才是老大。老大要有老大的样子。


尽管如此,耶律德光还是对他礼遇有加,赏赐他牙笏、牛头。这是契丹的最高礼节。


冯道在契丹两年,赏赐都用来买炭薪了,对外称自己一把老骨头,不堪忍受苦寒,要多备些炭薪。好像要在契丹准备着几百年的过活。


获准回国后,三次上表,表示愿意留在契丹,实在推脱不过了,还磨蹭了一个月,才启程南下。每到一个驿站,也都停下来歇息,用了两个月,才走出契丹。


随从不解,别人能活着出契丹,恨不得像长了对翅膀,您为什么反道而行之?冯道说,急急的返回,契丹人如果真的追,是逃不掉的,慢慢走,反而安全。


读懂冯道的人生


南怀瑾先生曾说过,冯道对于后世,最为可贵的,是他在五代几十年的大乱中,保存文化,保留国家元气,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但他为顾全大局,却背负了千秋不忠的罪名。


五代时期,统治中原的都是胡人,一会儿这个上台,一会儿那个又下台了,而且都是没有文化,只知道用武的大老粗。冯道对他们也都是因人而待。


后唐明宗年间,连年丰收,朝中无事,冯道便和皇帝说故事:我以前在太原时,曾奉命前往中山,路过地势险要的井陉关,担心马匹失足,谨慎地抓住缰绳,等到了平坦的大道,不再小心了,却被颠倒在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小故事,大道理。冯道就以这种方式,告诉皇帝,不要因为清闲丰收,便放纵享乐,而应该兢兢业业,更加谨慎才是。


唐明宗深以为然,并把冯道给他讲的《伤田家诗》,命人刻好,常常读诵。


对于暴君,冯道则不劝谏。刘守光的残暴,给初出茅庐,尚在血气方刚的冯道上了一堂深刻的课,使他悟出一个道理:弯不过来的木头不要再去弯;刀子不要到石头上去钻;硬要去教那些不可教的人,带不来什么好处。


冯道还主持编撰刻印儒家《九经》,历时二十二年。


冯道的一生,倍受争议。从他自己留下来的诗作来分析,他是被后人严重误解的人。


骂他的人无非就是说他没有民族的气节,对外国人(胡人)屈膝投降,张三来了,投张三;李四上台,降李四。冯道这么做的原因,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保全国家的元气,保全民族文化。即使后人不理解,甚至骂他,也无所谓。


孔子说,诗言志。一个人思想、品性藏在他的字里行间。


冯道的文章超群,但留下来的却不多,只有《偶作》《天道》《北使还京作》等少量的几首诗。


比如,《偶作》说:

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其因。须知海岳归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诗很浅显易懂,明确地表明了诗人的心志,只要自己时时心存善念,念念是善,念念是正,即使身在狼虎丛中,也能屹立不倒。


再比如《天道》:

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

这首诗同样表达了善的力量,只要行善,前程无须问卜,持善必有好报,这是自然规律。


从以上的诗作分析,诗人认为,做人最主要的是心好,站得正,光明磊落。


冯道的《长乐自序》里也写道:在这乱世,自己还能有这么多的福气;曾经深陷外国(契丹)而能平安回归中华,这一切并非人力谋略,而是上天的保佑啊!


《易经》有言,“上天佑之,吉无不利。”


冯道的一生都在实践这句话,而且他的人品修养,达到了炉火纯青。


对于这样一位道德高尚的老人,我们后人不应该再误会他,而须给他正身,并对他这种牺牲精神保持最高的敬意!


结束

#头条创作挑战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胡人   东周   契丹   后晋   劝谏   后汉   节度使   中原   礼遇   定论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