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陇上高僧 常静老和尚(潘神仙)趣闻轶事

上常下静法师,字广济,号达阳,别称雪庵,教内敬称慕老、慕公;俗家姓潘名国瑞,普通民众则送他外号为“潘神仙”。法师生于1884年五月十五日,舍报于1958年腊月初八。甘肃省武山县洛门镇金川村潘家庄人。

传说慕老法师自幼聪慧颖悟,好学强记,少时家寒未能入学,常向塾中学童问教识字,一学即会。且禀赋超人灵异素著,能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曾在耕作中间休息时仰面朝天躺在地里,看见虚空过往的神仙鬼怪,说出来后被家人喝斥其胡言乱语,此后不再言及。

法师无心世俗事务,十五岁时诵偈一首:“有家苦中愁,不如弃舍游,常看渭水流,真是了自由”后,离家东行,遂于陕西武功清凉寺依真祥上人剃度出家,十八岁(1902年)受三坛大戒于四川成都文殊院,后于峨眉山深参多年,作穿石偈曰:“禅不胜禅,下山行禅,等无分别,云水流通。”于三十岁时(1913年)游历南海普陀、安衡九华、山西五台及西藏等佛教圣地诸多名山大寺,广参诸山长老,开悟证道后,“明向上事,光光相映,得印心焉”,接得曹洞正宗二十八世雪庭门下法脉。慕老行履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渡南海碧波,蹚塞北沙尘,咨正教于法地,观奇景于异方。知情者说他有神通、知宿命,声名渐扬。

民国十年(1921年)慕老欲回归陇上大弘佛法,途经宝鸡某寺请求挂单时,知客云,已住满,于是慕老于天王殿檐下打坐,院中蒙蒙细雨斜飘而来,慕老毫不在乎,安于禅定。深夜,该寺住持正在熟睡中梦见观世音菩萨催他:“我的得道弟子雨中打坐,你们却安然大睡,还不起来去请?”住持惊觉,到外面一看,果然有位年轻僧人闭目打坐,当即礼请至自己的方丈室过夜。

法师回到武山后,由于佛教在明清之后的武山逐渐衰微,据《武山县文史资料汇编》载:1934年人口普查时武山县境内仅有佛教僧侶20人。仅存的少量寺院很少有僧人住持,就连大名鼎鼎的北魏时期高僧鸠摩罗世创建的千佛洞及拉梢寺也早已由道士接管,木梯寺、东华寺等也是道士所住。法师只好到龙台乡境内,西秦岭南麓太皇山余脉佛掌峰的“掌心”(山腰)住锡。相传这里早有寺院,始建于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由于林深人疏,信众稀少,寺院年久失修,且经历多次兵荒马乱之后,早期的殿宇在历史的销蚀中已无踪影,留下的只有残砖破瓦谨作印证。法师初到后,一边于原寺址上搭建庵蓬弘法度众,一边于寺对面山上的石洞中禅修栖居。慈云庵远离尘嚣,山林幽雅,石洞静寂,洞中石壁上至今还留有法师禅修时留下的一首五言诗墨迹:“顽石当家用,松柏做佑邻,清风来扫地,明月是常灯”。慕老在此期间备历艰辛且多次遇险,一次黄昏时正在打坐,感觉洞外有异样声音及气味,睁目一看,一只金钱豹在洞口外正朝里驻足凝视,两眼炯炯发光,慕老深信因果,心想,生与死皆是缘份,于是闭目继续打坐,豹子凝视片刻后即离去。

慕老住锡之地叫唐家林上河浴,九沟十八岔,纵深四十余里,面积三百余亩。本为当地一唐姓大户之私有林场,因民国十二年(1923年)有一帮土匪在当地一地痞流氓的唆引下,窜往慕老住地抢掠行凶,当时慕老正与四众弟子举行法会,当土匪临近庵蓬时一朵白云突现空中,呈线状垂直下降至佛掌峰顶,并向四周漫延且越来越大,茫茫云雾罩住了整过山峰,眼前看不见一切,土匪们在崎岖危险的山径中难以举步,对眼前的景象非常惊讶,当知道是佛教信众在茅蓬陋室举办法会,顿感上当,跑了几十里路什么也没得到的土匪们一怒之下,将带路的地痞尸解于山间,五脏乱挂于树林里惨不忍。此事山场主人唐秀才因闻讯担心慕老及信众安危,在远处一直尾随土匪之后亲眼所见,方知慕老非常人,于是效仿闵公舍九华山之举,将唐家林佈施为佛家道场,为感念佛恩慈云加佑,并征得慕老同意,亲自定名为慈云庵。经慕老及信众数年努力,(民国时武山县志载)民国十八年(1929年)三圣殿,禅堂落成,寺院初具规模。

1931年,法师为了弘法方便,迁移到交通较为便利的四门镇潘家湾,创建华严庵(后改为华严寺),闭关六年遍阅大藏经,出关后溶华严、禅宗、净土精义,教尊华严,脉承曹洞,行归净土,汇三归一,创三具念佛法门,倡六度万行一切功德导归极乐,广弘法化,僧俗弟子从者如流,华严庵寺名即由此得。法师有关的神奇轶闻,武山甘谷,陇西天水一带有口皆碑,一说到“潘神仙”几乎无人不晓。

慕老平时惜福节俭,粗茶淡饭,僧衣补丁加补丁,勤苦修行,长年夜不倒单。一次突然口吐鲜血,四众劝请放弃苦行:“您老的功行大家都知道”,他发愿说:“世间的万病我承当,佛事未成功就没功,”慕老还发愿说:“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世间的万病给我,千万不要给别人和畜牲害病。”他常告诫四众弟子赶快修行,并说“时光日日催人忙,刻刻人随时光过,时光刻刻赶不上,等到何时有时光?”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一天,在甘谷境内的马坞村(一说是武山某地),因天降暴雨,罕见的山洪从两面夹山倾泻入村旁的渭河支流马坞河,由于多年来积沙不断沉淀,使河床高出该村丈余,一场灾难眼看难以避免,适逢法师经此,安慰村人说:“不要怕,没事的”。只见法师沿河堤默默念佛,往返经行,人们明明看见洪峰高出河堤盈尺,却始终未越过堤面。事过之后,当地百姓几十年来传为佳话。

1937年春,连续几个月天不下雨,当地农民颇受灾荒之苦,法师大发慈悲心,于四月十八日作求雨法会,果然天降甘霖,万众欣悦,法师当时作偈曰:“达阳(法师法号)诚阅无为经,慈悲佛天降甘霖,三日前后将雨应,万国九州乐太平”。此年当地农民粮食喜获丰收,感念法师。

有关法师的神奇传说很多,有一次,一位女居士来寺院进香,提着一笼子花卷准备供养三宝,半路上忽然心想,我这花卷是不是有点多?干脆留几个藏在这儿,等我返回时再带回去家人吃,于是她拿出手绢包了几个架到了路边不远处的一棵树杈上,到了华严庵烧香拜佛后去参见法师,法师微笑着说:“老菩萨,你佛拜过了也供过了,赶紧往回赶路,你放在树杈上的花卷被鸟啄了,去的迟了手绢就被鸟啄坏了”。女居士一听面红耳赤,非常尴尬,忙道:“师父,都是弟子私心太重,”法师说,“没事的,快去吧。”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165师的一个营奉命驻守当地,营长来到华严庵,他自恃有战功很骄横,走进大殿既讽僧又谤佛,正在礼佛的老和尚不紧不慢地说:“你在中条山与日本人打仗时,被人家追到悬崖峭壁后,你咋那时会想起佛菩萨?”意思是危急关头你抱佛脚,今日却出言无状,岂不是忘恩负义?营长当时既惊诧又感动,倒头下拜,从此皈依三宝,并且非常虔诚。


1940年十一月初四日清晨,法师与一出家弟子和一居士正走在甘谷县城的大街上,忽然长叹一声道:“印光上人往生也,”弟子与居士问是啥时候,法师说:“就是刚才,”半个月后消息从南方传来,印老圆寂时间与慕老法师所说一点不差。慕老早年在南方行脚参访时,曾于普陀山法雨寺拜会印光法师,与印光法师探讨法义,受嘉许。1939年上海《觉讯月刊》曾登载一居士与印老的谈话:“印老您是当代大德!”印光法师曰:“我不是,”居士问:“那谁是?”印光法师答:“慕公是。”

1950年秋,慕老法师对身边的宋子才大居士(慕老创建华严庵时的得力护法)说:“明天有一位罗汉来我这里出家,你去迎接一下。”次日宋居士从华严庵步行二十余里到洛门,心想,华严庵到洛门由南向北就这条路,而洛门是贯通陇上的东西大道,慕老也没说清楚往东还是往西,也不知道罗汉是个什么样子,然慕老乃高僧定无虚言,就随便往东走走再看。刚走出里许,看到对面一位相貌魁伟的壮年男子,手提念珠边走边念佛,宋居士一见心想,非他莫属,主动上前搭问,果然是早年从军在外十多年的武山杨河乡西山村人李善忠,战争已去,和平降临,他早有出尘之志,这次决意解甲返回故里欲出家为僧。李善忠到了华严庵见慕老后叩首顶礼,慕老破例也叩首还礼,即披剃出家,受沙弥戒,赐法名妙圆(慕老传承并于武山传承曹洞法脉,自为开山初祖广字辈,二代为从字辈,妙字为第三代)。剃度时慕老口占一偈:“妙圆弟子真正能,双手端着蜜一盆(蜜借指波罗密,意为到彼岸),又甜又香又快乐,临终妙圆生极乐。”后来事实果然应验,妙圆法师于2001年八月十三日偃坐七日七夜水米未进,定中亲觐释迦世尊楞严法会,出定后预知时至,十月廿一日十一时在念佛声中跏趺坐往生。往生十六年后的2017年三月十三日下午信众微启墓砖探视,肉身未腐,依然跌坐,头略微前倾,衣有露状舍利,随即还封。

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慕老名气越传越大,曾受到南京国民政府诸多要员的接见,向慕老探询国运及个人休咎前程,慕老各自给予一首四句偈作复,临别时蒋介石赠慕老银质防毒筷子一双(六十年代某冬,被一个叫卫师的法师捥凝结的蜂蜜时将其撬断);李宗仁赠法国名画家五禽戏油画一幅;宋子文赠唐代瓷碗一个。张大千居士来兰州时邀见慕老,赠自作四吊屏画一套。四十年代末期,蒋介石还与慕老有书信往来,咨问国民政府及个人吉凶。而这些事在1957年之后大跃进破四旧时,受到了当地政府的审查批斗,58年慕老被当做最大的“迷信分子”关押到甘谷城关镇(当时武山甘谷漳县三县合一,县治在武山县城)劳动改造,七十多岁的老人受不了过度的劳累,四月份在大炼钢铁的劳动中昏倒于炼铁炉旁,被送到甘谷城南一家小旅店临时休养,同年腊月初八日晨在甘谷批判大会会场旁的住所面西打坐安祥坐化,世寿七十有五,僧腊六十夏。慕老法体由武山洛门潘氏族人迎葬于潘家庄墓地,八十年代宗教政策恢复后僧众弟子移请到潘家湾华严庵,并于1988年修建9.9米高的灵骨塔入塔供奉。

1947年,慕老牵头筹建甘肃省陇西武山佛教分会并任会长,会址设武山县城大官寺(圣寿寺)。同年筹建甘谷金仙寺(马坞村)并创念佛莲社。1957年筹设新的武山县佛教协会并任会长以及甘肃省佛协理事。慕老以其严谨的道风及超人的智慧享誉陇上,洞察弟子根性因机施教,遇智深障浅者说甚深妙义,见鲁钝愚痴者嘱其老实念佛,应病与药方便教化。其法裔遍及武山甘谷陇西天水兰州,普、宏两代更是人材辈出,北京普陀九华五台天台衡山等名山巨刹的重要职事中也不乏其人,僧光灿烂,硕果累累,吾祖慕老功莫大焉。

本文主要内容系末学的皈依恩师上妙下达(圆明大和尚)于1996年,在洛门东华寺口述,末学笔录,之后四门录根应居士补充叙述。涉及慕老生卒年及重要的一些时间节点,经梁宝盖居士联系兰州的宏严法师,法师又联系洛门潘家庄慕老的族中后人得以核实并电传资料,终于成文以享有缘,谨表感恩致敬!圆老遗愿得偿,末学受托具结。

末学于1993年正月初九日皈依于华严庵圆老座下,以俗家弟子白衣之身忝列门墙,受熏慕老家风,深感荣幸。南无十方三宝!南无慕老祖师菩萨!顶礼圆明大和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武山   陇西   武山县   甘谷   佛教   高僧   轶事   土匪   居士   趣闻   弟子   法师   神仙   华严   常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