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何会遵守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斩了会怎样?汉朝有位将军试了

中国古代史,堪称是一部充满战争的辉煌画卷,无论是原始社会,还是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都有地盘争夺和资源占领,这样的利益之争引发冲突的出现,而唯一的解决方式就是通过战争,并且充满了流血死亡。

最早的战争形式也是非常简单,归根结底就是人数与力量的碰撞。哪一方的人数更多,哪一方的力气够大、武器更先进,哪一方就能获得最终的胜利。后来人们将更多的计策运用于战争,通过多种途径获得胜利,但是一些基础规定依然严格遵守。

比如鸣金收兵,战争不涉及亲人家眷等等,除此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条是“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这种规定从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究竟为什么“不斩来使”呢?若是将其杀了,又会引发怎样的后果呢?

严格遵守的战场协定

所谓来使,就是在双方对垒的时候,去到敌军阵营之中负责谈判或信息传达之人。这类人一般为士兵或能言善辩的文官,前者主要用于传达军事目的,后者主要是用作招降,无论是哪种,都不允许因为敌对的关系而杀死对方。

当然有一种情况除外,那就是派遣到敌方,用于刺探消息的细作。虽然也是去到敌军阵营之中的人,但主观目的不同,事实上已经损害了别国的利益,基本都会被处死,除此之外必须恪守不斩来使的严格规定。

这种情况在三国时期表现得最为明显。例如当年刘备在和刘璋翻脸,进军西川的时候,就曾在巴郡城前犯了难,严颜乃是老谋深算之人,采用坚守不出的战术,和张飞的军队对峙了许久,期间自然是有过使者的交流。

第一次是张飞派遣小兵去严颜军中传话,主要是一些盛气凌人的话语,当时严颜在听说之后火冒三丈,但是生气归生气,即使在无比的暴怒之下也没有杀掉传话的士兵,而是将其割去了耳鼻。

由此可见,战场之上无论多大的仇恨也会恪守“不斩来使”的说法。

再到后来,刘备方面因为关羽被孙权所杀,率兵八十三万东征。当时的孙权见其势大,就有求和的打算,曾派遣使者求和,刘备即使身负啥弟之仇也是强压怒火,虽然谈判破裂了,但使者却是毫发无伤的回到了东吴。

虽然说此人乃是丞相诸葛亮的弟弟,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刘备坚守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这一原则。

原因分析

其实这样做并不是迂腐,而是有重要的原因。第一点,战争之中不斩来使,表现的不仅仅是对对方的尊重,也能说明此次一战的公平性与正义性。

从三国时期的战争来分析,刘备一方所代表的是大汉的皇族,而诸曹操等人都是“篡汉之逆贼”,一般都是对对方进行有理由的战争,也就是从道德上压制对方,让社会舆论站在自己方面,而之所以派遣使者是大都有阐述观点的成分在其中。

如果不问青红皂白就将来使杀死,无疑是表明了自己心虚的立场,这样做将自己的形象放置早不仁不义的反面,很容易失去底层人民的支持。比如当年张松从西川出使曹操的时候,曾在训练场揭露了曹操的短板。

当时曹操大怒,就要下令左右将其斩首,还是杨修站出来阻止,说张松乃是西川使者,若是斩首会失去蜀地民心,曹操听说之后当即放弃了杀人的念头。

从第一点来看,不斩来使主要是为了“绝天下人之后,也就是化解社会舆论带来的压力”。

第二点,有时候不斩来使是为了不错过重要机遇,因为不是所有的战争都是将领自己愿意的,而如果不等其说以利害就将其斩首,很容易对自己造成杀身之祸。

比如当年马超最早的时候属于张鲁账下,带大军被迫和刘备进行战争,张鲁则被小人所蛊惑,以为马超有谋反之心,让马超处于一个进退两难,骑虎难下的地步。此时刘备军中派遣李诙为使,前来马超军中。

当时本就恼火的马超就要将其杀死,还是弟弟马岱及时出面将其拦住,经过李诙的分析之后,马超才明白了自己此时所处的险境,最终权衡利弊之后选择投靠刘备,保住了性命。

总体来看,不斩来使对自己的好处不少,但历代并非所有人都能坚守这一点。

杀死来使的例子

东汉时期,曾就就有一位脾气火爆的将军,当时的朝廷正与匈奴处于对峙的状态,但是这时候的汉朝,已经比不上西汉那般国力强盛,所以这场仗没有打多久,汉朝一方就连人带将一起陷入了重围,此时匈奴派遣使者前来劝降。

谁知这位将军完全不考虑“不斩来使”的问题,直接将使者杀死,还下令弹尽粮绝的军队将其割下头颅,烤了吃肉。这种做法可以说是让双方的关系到了不可缓和的地步,匈奴首领怒不可遏,加派了兵力前去围剿东汉的孤军。

到这里很多人都认为东汉的一方斩杀来使,不仅违背了战场协定,还激怒了匈奴人,定是会全军覆没,没有生还的可能性,事实却并非是如此。

由于这位将军的大义凛然,杀死来劝降的使者,让全军上下的士气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鼓舞,军队战斗力获得了成倍的提升,战士们精神焕发,以一敌百。

最终,在这场孤立无援的战争中杀出了一条血路,索然付出了残酷的代价,但是获得了胜利,真正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大汉军队仅存的十三位战士凯旋而归,这场不遵守战场协定的“斩来使”行为也并未被人们所诟病。

战争是残酷无情的,有时候战争的最终结果要超过所谓的“君子协定”,没有必要刻意遵守“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因为军队背后可能是自己日夜守护的国土,而对规则的盲目遵循可能会导致国家民族的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来使   将军   目的   汉朝   匈奴   东汉   协定   使者   战场   军队   古代   战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