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敢把剑顶在秦王的胸口?历史奇人第一期

其一 不辱使命

战国时期,中国处于封邦建国的总体格局,除了战国七雄外,还有一些只有几十里土地的小国依靠左右逢源,生存在大国的夹缝之间。

而安陵君就是小国安陵的君主,因为是魏国的附庸国,而魏国又被秦国所灭,所以需要常常派使者前去拜访秦王,向其示好,同时探听消息,以防国难。

唐雎就是这样一位使者,在宴会上,一片其乐融融,把酒言欢之间,秦王突然向他搭话:“我要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君的五十里国土,你看怎样。”

有蹊跷,秦王不会做这种亏本买卖,如果答应了,秦王可以赖账不给土地,而我们却不能反悔,因为秦国有几十万的军队,可以轻松踏平我们国家。

他委婉地拒绝了秦王,哪知道秦王脸色一变,厉声呵斥道:我连韩、魏这种大国都能消灭,我要是真想要你们国土,那不是轻而易举吗?我是觉得安陵君是忠厚的人,这才想要帮他扩大国土,你却把我想得那么坏,难道你是在小看我吗?

秦昭襄王

唐雎心里一惊,这秦王分明是在威胁他,如果不交出土地,就会像韩国和魏国那样被军队攻破。

“你知不知道如果君王生气了,死掉的人会有几百万,血会流到几千里以外的地方”秦王开始赤裸裸地威胁他,眼神里充满了不屑。

“那您知道如果平民生气了会怎样吗?”唐雎冷静地回答:“只会死两个人,血也只能流到五步远的地方。”说着,他拔出来自己的佩剑,把剑顶在了秦王的胸口上,吓得他跪地求饶。

唐雎与秦王

虽然战国策上记载了这段故事,但事实上,因为唐雎是在摔和田玉的蔺相如,和刺杀秦王的荆轲来到秦国之后才出使的,所以秦王宫廷的安保措施肯定已经加强,不太可能放他带着几尺长的佩剑进入,所以后半段应该只是虚构。但我们仍然可以相信,唐雎曾经凭借一己之力,从庞大的秦国手下,保住了安陵君的五十里土地,此时的他已经九十岁高龄,回望他的一生,经历了不少危急时刻,也难怪能在晚年做出如此壮举。

(这段为战国策中的原文,和上文内容大体相似,可略过)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怅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战国策》

其二 说信陵君

当年安陵还是魏国的附属国时,魏国的公子魏无忌广招门客,人称信陵君。唐雎就是他的门客之一。当时魏国的友邦赵国正在被秦王入侵,秦军势如破竹,赵国危在旦夕。

赵王向魏国的一位亲王安釐(xi一声)王,和刚刚提到的信陵君求助。安釐王派将军晋鄙带着军队前往支援。就在这时候,秦王的使者来到魏国,威胁说如果你救了赵国,你就是下一个灭亡的国家。

当时的魏王被吓坏了,在他看来赵国的灭亡已成定局,如果被秦国盯上,魏国一定也是一样的结局,他赶忙派人前去拦住晋鄙,决定放任赵国被攻破。

魏王

这时候信陵君出手了,他听从谋士侯嬴的建议,联系曾经收到过他恩惠的妃子如姬,偷走了魏王卧室里的半块虎符。

他来到晋鄙面前,声称自己来传达安釐王的命令,但晋鄙敏锐地察觉出,如果真是来传令,不可能只来这么几个人,于是要和魏王书信确认。还好信陵君早有准备,身后跟来的屠户朱亥一刀斩杀了晋鄙,夺走了虎符。

凭借着两片虎符,信陵君带着军队成功救下了赵国。故事到这里看起来已经结束了,但是最凶险的地方在这之后。

信陵君

赵王在城门口热情地迎接信陵君,提出要奖赏他五座城池。信陵君嘴角忍不住地上扬,他以为这是天道酬勤,是他应得的,直到唐雎把他从宴会中叫了出来。

别人憎恨我,我不能不知道;我憎恶别人,是不可以让别人知道的;别人对我有恩,我是不可以忘记的;我对别人有恩,是可以忘记的。

唐雎一上来就说了一句绕口令,信陵君想了半天也没想明白。

“你赶走了秦王,救了赵国,这是对他有恩,赵王没有忘记,设宴想要款待你;那你有没有考虑过谁在憎恨你呢?”他的意思是,魏无忌杀了有勇有谋的老将军;偷走了魏王的虎符;救了赵国之后,秦国也会立刻出兵攻打魏国,现在的魏王说是对他恨之入骨也不为过。

赵王

“所以我看啊,你还是把你对赵国有恩这件事忘掉吧。”毕竟信陵君是魏国的公子,不接受封地的话,他是义字当头,救济友邦的英雄。如果接受了赵国的封地,那么他就是为了封地出卖了自己的祖国的叛徒,魏国还哪里有他的容身之所。

信陵君反应了一会儿,总算是明白了,赶忙向唐雎道谢:“您的建议,我这辈子都不会忘!”

几年后,魏国被秦国入侵,无计可施的安釐王只好求助信陵君,两人携手击退了秦军。信陵君不禁感叹,如果当年他接受了赵国的封地,恐怕安釐王誓死也不会来求助我吧。

(这段为战国策中的原文,和上文内容大体相似,可略过)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战国策》

其三 说秦昭王

当年的安釐王现在已经成了魏王,坐在龙椅上唉声叹气。

他已经数不清这是第几次给秦国割地了,那个张仪又来游说,说什么以地事秦如抱薪救火之类的大道理。我怎么会不知道这样下去会被秦国一点一点的蚕食致死,但作为离他最近的国家,表现出一点反对的意见,立马就会被杀死几万人。如果宣布反秦,立马就会招致灭顶之灾。我们不是抱着柴火在救火的人,而是已经被点燃的柴火啊。

而张仪这次前来,其实也并不是为了说服魏王,他只是想确认一下魏国是不是已经完全臣服于秦国。他一眼看穿了魏国现在其实已经是秦国的附庸,于是他联系了齐国与楚国,决定立马攻打魏国。


张仪

收到齐楚使者送来的战书,魏王长叹一声,如今弱小的魏国已经没有了盟友,朝中也没有什么可用之臣,信陵君也因为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再一次和他和他恩断义绝,也许这个国家的命数已尽,等我死后该如何面对列祖列宗。

就在这时候,已经九十六岁的唐雎站了出来,他曾经是信陵君的门客,在自己和信陵君闹掰的时候,选择留在了自己的祖国。

“现在国家面临危机,我想去说服秦王出兵来救我们。”

虽然魏王千恩万谢地把他送上去往秦国的马车,但向一个隔三差五攻打自己的敌国求救,秦国能出兵就怪了。

魏安釐王

秦国的大殿上,秦王阴阳怪气地看着唐雎:“老先生,您这一把老骨头走这么远过来真是辛苦了。我知道魏国已经危在旦夕了,你是来求救的吧?”

言下之意便是,你魏国现在是生死存亡之际,没有资格跟我谈条件,如果想让我出兵救你,给我的好处可不能少了。

不妙,这样魏国虽然能让秦国出兵,但也会被开出一个巨大的条件,可能同样会因此而灭国。“与其说我是来求救的,不如说我是来提醒您出兵的。”

秦王听完一惊。

“现在魏国对秦国毫无抵抗的意愿,如果你出兵救了我们,我们就更没有理由抵抗了,到那个时候,魏国才名正言顺地成为了秦国的附属国。而如果齐国和楚国攻破了魏国,你秦国别说得到一个附属国,反而会和两个强大的敌人接壤,到时候天下是谁的可就不好说了。”

楚王

秦王思索一番,本来想等魏国被打得无力抵抗的时候,再出兵救他,捞到更多的好处。但毕竟魏国实在是太弱了,如果直接投降齐楚,那就真出大事了。而且他确实对秦国没有敌意,如今被秦国救下,自然更没有立场反对秦国,说不定真的会成为秦国的附庸。

于是秦王决定出兵救下魏国,唐雎在一次救国家与危难之间。

事实上,这段故事只出现在了战国策中,魏国史官编撰的部分中。发动战争,消灭一个国家这种国家要事,楚国、齐国、秦国没有一个国家记载,也许已经说明了他并不真实。

但是也许在唐雎生命终点的走马灯中,也许在所有魏国人的幻梦里,这样的故事将会一遍又一遍地重演,而魏国也会永远地屹立在华夏大地之上。

点击页面上方头像,看更多历史奇人,点赞即可在评论区留下您宝贵的观点~

(这段为战国策中的原文,和上文内容大体相似,可略过)

魏人有唐雎者,年九十馀矣,谓魏王曰:“老臣请西说秦王,令兵先臣出。”魏王再拜,遂约车而遣之。唐雎到,入见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乃远至此,甚苦矣!夫魏之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已。”唐雎对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发者,臣窃以为用策之臣无任矣。夫魏,一万乘之国也,然所以西面而事秦,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者,以秦之强足以为与也。今齐、楚之兵已合于魏郊矣,而秦救不发,亦将赖其未急也。使之大急,彼且割地而约从,王尚何救焉?必待其急而救之,是失一东藩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则王何利焉?”于是秦昭王遽为发兵救魏。魏氏复定。——《战国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3

标签:秦王   魏国   秦国   楚国   虎符   附属国   门客   战国策   封地   寡人   奇人   胸口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