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莲花葡萄小镇





莲花葡萄小镇



看到这个题目,朋友们不禁会好奇地问,为什么叫“莲花葡萄小镇”,莲花和葡萄还有什么关系吗?

莲花,又名“荷花、水芙蓉”等,是多年生水生草本。其适应性强,对生长环境要求不高,在我国东西南北,都有栽种。莲花,凭借它艳丽的色彩,优雅的风姿,成为国人心目中崇高、圣洁的象征,被称为“君子之花”。又因其拥有美好的寓意,自古便有“连(莲)生贵子”、“连(莲)年有余(鱼)”等俗成用语,以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


说起莲花,我们最熟悉的便是950多年前北宋著名学者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提到莲花,我们的眼前、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幅“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绝美画面。

莲花的美,曾被无数的文人墨客赞美过。“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唐李白《西施》),“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一篇篇赞美莲花的千古佳句,不胜枚举。

莲花的美,曾被无数的水墨大师描绘过。明代魏学濂的《荷花鹭鸶图》,清代余稺的《花鸟图册》、吴应贞的《荷花图》,近代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的《泼彩红荷图》。一幅幅清新脱俗、活灵活现的画作,将莲花的美,表现的淋漓尽致。

莲花的美,也曾被无数的摄影爱好者拍摄过;被无数的雕刻工匠雕刻过。可以说,莲花,就是艺术家和我们眼里的“明星”和最爱。


宣化,自古以来,就以盛产葡萄,著名于世。相传,2100多年前的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将葡萄引入长安,后经太原,由僧人、将士或大户人家,作为“奇花异果”的“珍品”,引入宣化。据农史专家考证,葡萄在宣化的栽植历史,已有1800多年。

宣化葡萄的种植,是从城里向城外扩展的。栽种的方式,不同于世界上任何地区。世界上其它地区的葡萄,大多是以排架种植,葡萄也大多生长在田野里。而宣化的葡萄,最初是在城里的寺庙,官邸和大户人家院中,当做“奇花异果”的“珍品”栽种的。

宣化的葡萄,开始主要栽种在自家庭院里。是将几十棵葡萄,根部载种在圆形的土坑里,将枝条向外辐射,架形成莲花状(漏斗形)。一说是寺院的僧人,为方便在葡萄架下打坐修禅,追求功德圆满,特意设计的,故僧人们称为“莲花架”;另一说是农民们认为:圆形架,在多风又寒冷的北方,既美观大方,占地空间少,防风效果好;又有水源集中、肥源集中、光源集中、产量高、稳产性好等优点。因为,这种架形似漏斗,农民叫它“漏斗架”。

莲花架(漏斗架)葡萄,是庭院经济的典型代表。还蕴含着“天圆地方”、“勾股定理”等古人的哲学、科学思想。就连葡萄根部堆肥的地方,都有一个好听而吉祥的名字,叫“凤凰台”,表达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祝福。

莲花葡萄小镇之名,来源于葡萄架的形状。俯视葡萄园,架架圆圆的葡萄,如朵朵莲花盛开,故名莲花葡萄小镇。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一千多年来,葡萄和宣化人息息相关,与宣化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伴随着一代代宣化人,从春到秋,从秋到春。葡萄,成为宣化人魂牵梦绕的记忆,是千百年来宣化人的乡愁,也是故乡系在游子心底深深的根。

不论身在何处,每每提到宣化的葡萄,宣化人都会油然而生一种自豪和骄傲感。


葡萄是宣化最著名的土特产,是节假日馈赠亲友的最佳礼品,也是宣化最靓丽的城市名片。

从西汉末年到上世纪70年代初,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约10个平方公里的宣化古城,从城里到城外,差不多有万亩的莲花架(漏斗架)葡萄园。每到秋天,金风送爽,天朗气清。葡萄的香甜,便飘荡在整个古城的上空,真是“半城葡萄满城香”啊!想想看,那该是多么壮观,多么美丽,多么神奇呀!


可惜,随着经济飞速的发展,城镇化的进程一日千里,现在宣化的葡萄,仅剩下1500多亩了。为了保护这一独特的“全球农业文化遗产”,留住乡愁,留住老宣化的根,落实党中央提出的 “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7月,宣化区委、区政府决定,把保护、传承“古葡萄园”和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耕农事体验、国际文化交流”结合起来,在同济大学规划设计的基础上,以古城为中心,以历史为脉络,以葡萄为主题,按时空顺序,从汉、唐、辽、金、元、明、清到现在,建设“莲花葡萄小镇”。


莲花葡萄小镇,位于宣化古城里,城北广灵门西侧,明代城墙内的观后村。

小镇不大,区区500亩,和动辄上万亩的其它小镇相比,实在不足挂齿。但它是2013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核心保护区。它以五个“全球唯一”(全球唯一以“莲花架”(漏斗架)为栽培方式的葡萄园;全球上唯一在城市中的葡萄园;全球上唯一的城市文明与农耕文明高度融合的葡萄园;全球上唯一一个距首都最近的农业文化遗产;全球第一个以“城市农业文化遗产”命名的传统农业系统。),傲立于世界,托举出宣化葡萄的与众不同,真可谓,镇小,名气大。

“农业文化遗产,不是关于过去的,而是关于人类未来的遗产。”(联合国粮农组织)


小镇初看,不怎么起眼;但浓缩的,都是“精华”。约500亩的莲花架(漏斗架)葡萄,一架紧挨着一架,接天蔽日,绿意盎然,蔚为壮观。到过小镇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各国的葡萄专家,外国友人,以及天南海北参观旅游的客人,无不对她顶礼膜拜,竖起“大拇指”,纷纷点赞。


小镇的葡萄,也非常有名。不仅有140多个葡萄品种,而且其大面积栽种的牛奶葡萄,是宣化特有的品种。粒大、皮薄、肉厚,可切片,可剥皮,素有“清甜爽口香四海,刀切牛奶不流汁”的美誉。品牌价值,已高达21.30亿元。葡萄的寓意,也非常好。象征着多子多福,圆圆满满,幸福连连。


小镇很古老,却“老”的特有味。小镇里的每一架葡萄藤,随便拿出其中的一棵,都上了百年。更令人惊奇的是,600多岁高龄的“天下第一老藤”,至今仍然硕果累累,葡萄飘香。一串串新鲜葡萄,挂在圆圆的老架上,一新一老,颇有深意。


小镇的生态,丰富又多样。不仅有大片大片的葡萄,还有各种树木。枣树、桃树、杏树、海棠树、苹果树、香椿树等分布在葡萄园四周。葡萄架下,边边角角的地上,不仅种着茄子、西红柿、冬瓜、丝瓜、豆角等各式各样的蔬菜,还盛开着许多五颜六色的花儿,尤以蓝蓝的马莲花为最多。形成了“空中挂着葡萄,中间结着瓜果,地上长满蔬菜花草”的多层次生态系统,…生物的多样性非常丰富。一个葡萄园,既是一个立体农业种植的典范,又是多样化、多层次的立体景观。

小镇不时尚,没有高楼大厦。有的是传承了千年悠久历史的农耕文明;有的是蕴含着丰富的农耕文化和哲学思想的智慧;有的是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生物多样性;有的是生态与文化景观相融合的独特农业生产系统;有的是世界上庭院经济和景观结合的完美典范。

在现代文明、城镇化飞速发展的21世纪,在中国北方的一座古城里,还有传承上千年的农业种植体系,上千年的葡萄文化,还有个如此“独特”的葡萄园,不能不说是个大大的“奇迹”。


小镇东入口,一块长达13米,高3米多,重100多吨的泰山景观石,让人眼前一亮。景观石上,由著名书法家张世忠先生书写的“莲花葡萄小镇”6个大字,气势磅礴,分外醒目。



值得一提的是,在小镇建设之初,还在距今600多年的明代城墙内侧,发现了淹没60多年的“龙口”。“龙口”,实为城北柳川河水,引入城内的水利系统。上为“龙头”,下为“东、南、西”3个闸门。可惜,时光流逝,龙头已不知去向,只剩下往东、往西、往南的三道闸门还在。充分证实了在600多年前,明朝扩建宣化古城墙时,预留了“柳川河水”进城的“龙口”水利系统,不仅证明了宣化古城,在明代是座“水城”,“七十二座桥”名副其实;而且又证实了宣化葡萄品质,之所以好,是由引进城中,含有多种矿物质的柳川河水,浇灌生长的。


为了重现600多年前,柳川河水经城北“龙口”入城,浇灌葡萄的历史,小镇建设过程中,在广场南北两侧,特别建设了“二龙戏水”景观,重现“二龙戏水”的盛况。

由“龙口”流进的潺潺细流,顺着自然的水系,流淌到小镇的每一个角落。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为葡萄生长提供了良好、充足的水源,这既是传统农耕文化耕作的需要,也为小镇凭添了一分江南水乡的柔美与婉约。

小镇广场中央,约12米高的钢制“中国红”漏斗架造型,悬在半空,像盛开着的巨大莲花,清香四溢,护佑着古城;又像一把保护一方平安的巨伞,倒垂而下,承接天地灵气。红红的莲花架(漏斗架),在蓝天白云绿草的映衬下,熠熠生辉。

中国红的漏斗架下,用紫、绿、黄三色的小石子,铺展出了葡萄紫的藤蔓、绿的枝叶和金灿灿的果实。蜿蜒的藤蔓,曲曲折折,百转千回;翠绿的枝叶,错落有致,“莲”成一片;金黄的葡萄挂满枝头,垂涎欲滴。从半空俯视,组成了一幅巨大的莲花架(漏斗架)葡萄,给人以立体的空间美感和无穷的遐想,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设计师的鬼斧神工。


向西走10多米,一座高5米,重达10多吨的一串宣化牛奶葡萄岫玉雕塑,伫立在眼前。青翠的葡萄,嫩香欲滴,惹得游人直流口水,真想伸手摘一颗,放到嘴里,细细品尝它的香甜。


葡萄雕塑四周,环绕着我国目前15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图文介绍,展示着我国农业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轻轻跨过流水潺潺的小桥,步入景区门口,近500亩绿油油的葡萄园,闯入眼眸。一架架莲花架(漏斗架)葡萄,拔地而起,像绿色的海洋,荡漾在在古城里,为古香古色的古城,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魅力。一块3米高葡萄形状的景观石,屹立在葡萄园入口,景观石上,由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澎书写的五个大字“宣化古葡萄园”,为古朴的葡萄园,凭添了一份浓浓的书香气息


沿着葡萄架下鲜红色弯弯曲曲的小径,来到小镇的核心景观之一——张骞文化广场。50多米廊桥,围绕着广场。广场中心,耸立着一尊3米高张骞铜塑像。张骞手持符节,骑在骏马之上,目光坚定,神采奕奕,仿佛正奔驰在出使西域的征程上。


廊桥,既有最具有中国古典建筑美,又有遮阳避雨,供人休憩,交流,聚会,看风景等用途。从古至今,“廊桥”在中外建筑和园林景观设计史上,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我国,它已经有了约2000年的历史,早在汉朝就有关于“廊桥”的记载。

廊桥上,碧瓦朱檐下,微风拂面,一扫烈日当头的酷热,清新而凉爽。凭栏远眺,密密麻麻的葡萄一架挨着一架,如朵朵莲花盛开,分外美丽。向内看,骑在马上的张骞,威武雄壮。

八根错落有致的大理石浮雕石柱,分立在雕像四周,石柱上分别雕刻着与宣化葡萄息息相关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有“西汉张骞出使引葡萄、大唐盛兴栽葡萄、葡萄美酒香辽金、元代丘处机葡园祈福、明代徐渭写意墨葡萄、闯王喜食葡萄宴、清代太后西行赞葡萄、近代曹禺题诗颂葡萄”。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石刻,昭示出宣化葡萄历史的悠久和文脉的绵长。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著名诗人卞之琳的诗中意境,在这里,体现的最为完美。


沿着圆圆古磨盘铺成的小路,移步葡萄园深处,驻足在精致而充满历史沧桑感、厚重感的辽代文化广场。广场上三块弧形的墙壁上,雕刻着文字和两幅精美的辽代壁画,分别是1971年宣化辽墓出土的《温酒图》和《弹唱图》。壁画上,900多年前的辽代大户人家中,阖家欢庆,载歌载舞,酒桌上,摆放着一串串鲜美的葡萄和盛装葡萄酒的鸡脚瓶。辽墓中出土文物和干葡萄枝,充分证实了:900多年前,宣化的葡萄种植,已经非常广泛。民间,酿造葡萄酒的技术,已非常成熟,喝葡萄酒的习俗,已蔚然成风。

景区的路边,五颜六色的花,从春开到秋。每隔200米左右,设置了长椅、石凳和若干各具特色的小亭子,造型各异,精致典雅。既方便游客休憩,又点缀在莲花架(漏斗架)组成的绿色海洋之中,体现出自然和人工的和谐之美。

炎炎夏日里,困了,累了,乏了,坐在葡萄架下的亭子里或长椅上,品茗小憩,读书、看报、唱歌、听曲,或是论酒对弈,好不自在,好不惬意。

若是赶上金秋葡萄成熟的时节,兴致勃勃漫步在在金黄色的葡萄园里,一步一景,一景一画,一画一喜,你会流连忘返。坐下歇歇,再来一串刚刚采摘下来的牛奶葡萄,清凉甘甜,唇齿留香,既解暑又解乏,还延年益寿,真是神仙也向往的好日子啊。

“梦幻长廊”,是由数十个椭圆形金黄色圆环组成,远远望去,极像几颗首尾相连的牛奶葡萄。盛夏时节,葡萄藤和牵牛花、葫芦、丝瓜等顺着圈底盘绕而上,布满整个长廊。缠绕的藤蔓之间,五颜六色的花朵,盛开在长廊内外,煞是好看。在一朵朵花瓣之间,还挂着一串串秀色可餐的各色葡萄;美丽的蝴蝶和蜜蜂,在葡萄和花儿间飞舞追逐,醉了游人。细碎的阳光,透过花瓣与藤蔓的间隙,星星点点的洒在葡萄珠上,给本就晶莹剔透的葡萄,更增添珠光宝气。从长廊下走过,犹如穿梭在挂满美玉宝石的时空隧道,如梦、似幻,仿佛就行走在美丽的人间天堂。


登上13.8米高,上下3层,葡萄叶造型的“观景塔”,小镇的绝美风光尽收眼底,每一层都有不同的景色,让人目不暇接。站在最高层,500亩葡萄小镇一览无遗,蓝天白云下,莲花架(漏斗架)葡萄,一架接着一架,颇为壮观。

枣树、海棠树等各种果树,枝头挂满果实,非常喜人。蓝色的马莲花,盛开在园内路旁、地头,左一簇,右一簇,为葡萄园添了几分脱俗,淡雅。秋天晒干以后的马莲叶,还是绑葡萄藤的最佳材料,既生态又环保,真可谓花开是景,花落是“宝”呀。


阳光照射下,金色的葡萄,一串串挂在架下,如珍珠般美丽动人。漫步在小镇里,驻足在葡萄架下,让人禁不住赞叹:劳动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世界上最独特葡萄种植景观的辉煌灿烂。


小镇是古城的“绿肺”;是展示古城活化石的窗口;是千年宣化古城的文化会客厅;是全球唯一的农业文化遗产公园;是宣化人古老生活记忆的活态传承;是古城2300多年悠久历史和1800多年葡萄栽培历史的见证者。

小镇的美,无以言表;小镇的酷,无以伦比;小镇的老,贼有味道;小镇的人,热情淳朴。



来吧,亲爱的朋友们,带上你的孩子,陪上父母,约上你的闺蜜和哥儿们!请到宣化来,请到“莲花葡萄小镇”来,在古老的葡萄园中,领略莲花架(漏斗架)的绝美神奇;感受“城市里葡萄园”灿烂的农耕文化;品尝金灿灿清甜爽口的牛奶葡萄。一起寻找属于你、我、他的快乐和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宣化   龙口   小镇   葡萄   漏斗   葡萄园   农耕   古城   农业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