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故宫大清扫,出动7万人,历经9个月,清理出25万立方米垃圾

壮丽的紫禁城坐落在首都北京,这座辉煌大气的宫殿已经见证了中国六百年的历史。

从明清两代封建王朝的崛起落幕到近代中国的风雨飘摇,再到今天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那座宫殿里的一砖一瓦仿佛都像人们诉说着一段历史。

它曾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至高无上的王权的象征,也在新时代下成为了代表着中国传统古建筑的珍贵文物。

六百年的风风雨雨,这些金碧辉煌的宫殿经历了封建王朝下的繁华,见证了近代中国国运的衰落,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赋予它的新生。

在每一个时代,它都和一代代人民站在一起,是封建王朝的标签,是新时代的符号。

一.封建王朝的故宫

1402年,明成祖朱棣登基成为了大明朝新一任天子,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也为了国家的安定着想明成祖决定将明朝的政治中心从原来的南京迁都至自己原先的封地北京。

既然要迁都,那在新的政治中心北京城就必须有满足皇权统治的宫城,因此故宫的建设就成为了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第一步。

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召集了当时朝中众多技艺高超的建筑工匠开始进行设计规划,负责完成北京故宫的修建。

就在这一年北京故宫开始破土动工,这座宫殿的修建以南京故宫为蓝本,其规模比南京故宫更大,终于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正式建成。

北京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近十米高的城墙围在故宫的四周,从整体上看,故宫是一座长方形的城池。

城外修有护城河,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将近十五万平方米,大小宫殿多达七十多座,传说房屋共有9999间半,体现着皇权的威严。

直到今天,它依旧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得最为完整的木制结构古建筑之一。

故宫的中轴线贯穿了整个故宫,午门,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以及神武门都在这条中轴线上修建,其余的宫殿在中轴线的两边排列建设,紫禁城里的宫殿根据作用的不同被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

在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三大殿为中心,三大殿是国家举行盛大典礼时会用到的地方,其中太和殿的等级是最高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金銮殿”。

这座宫殿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恢弘壮丽,庄严肃穆,明清两代皇帝的登基,大婚,皇后的册封,以及每年的重大节日的庆典等都会在这里完成。

乾隆皇帝曾为太和殿提笔“建极绥猷”就是说既要顺承天意建立法则制度,也要安抚好人民顺应人道,而最为公正中立,最能治理民生的法则就是皇帝创立的。

中和殿和保和殿相对于太和殿而言建筑面积相对较小,但也是壮丽宏伟,皇帝及太后在参加重要仪式或活动前常在中和殿休息,接受官员的朝贺,这三大殿共同构成了明清时期北京城皇权的中心。

文华殿和武英殿修建在两边,而在内廷,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则作为了中心,两边修建了东西六宫,皇帝日常处理政务以及后妃们的起居生活都在这里,布局严谨,宫殿的安排井然有序。

值得一提的是,直到今天故宫的中轴线同时也是北京城的中心线,这让我们不得不赞叹农业经济时代的劳动人民的智慧。

故宫又被称为紫禁城,作为明清两代皇帝的居所,它的建筑设计从一开始就体现着封建君主专制下皇权的至高无上,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说法,故宫的建设在规划上坚持了这样的理念。

宫殿的建造与天上的星象相呼应,从而体现出君权受命于天,寓意着天子统治的合理性。

明成祖下诏正式迁都,此后明清两代封建王朝,二十四位皇帝在这里开始了长达五百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文化艺术取得了新的进步和成就,大量的长篇章回小说和话本开始问世,这些文学作品囊括了中国古代的历史,神怪,市井生活,体现了当时的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瑰宝。

其中《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等著作就是在这时问世,而商业经济的繁荣也推动了明代戏曲的发展,以《牡丹亭》为代表的戏曲作品在当时盛极一时。

除此之外,明代时中国古代哲学,科学技术,中医,农业等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明成祖时期,就已经开始了文化输出,新航路开辟,西方国家第一次真正来到中国并进行了文化交流,中国传统的丝绸,茶叶,瓷器开始传播到了世界上更多的国家,也加强了当时明朝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上的交流。

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

清朝的农业和商业已经及其发达,人口基数不断增长,道光年间人口突破了四亿,这几乎是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一半。

庞大的人口基数,发达的农业和商业带动了当时清朝手工业的发展,纺织技术和瓷器制造技术得到了精进,大量精美的纺织品和瓷器问世,彰显了清朝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成为了清朝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文学艺术形式的种类更加丰富多彩,出现了散文等新的文学表达形式,戏剧艺术也蓬勃发展。

恢弘壮丽的紫禁城见证了明清两代封建王朝的繁荣兴盛,当然也默默注视着王朝的衰落,伴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宣统帝也被赶出了紫禁城。

曾经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的宫殿在清王朝灭亡后也同当时的中国一样经历了风雨波折,这片尊贵神秘的宫殿的命运第一次被改写。

二.王权没落下的紫禁城

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总会有结束的那一天,清政府的闭关锁国只能加剧中国腐朽的政府走向灭亡。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国门被迫打开,当时清政府的统治者和西方列强不断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以求自保。

1912年,清王朝宣告覆灭,1924年,在冯玉祥的兵危下,宣统帝溥仪彻底告别了故宫,同时建立了故宫博物院。

自此,满清皇室在紫禁城居住的历史正式结束,清王朝的灭亡也改写紫禁城的命运。

1917年,因不满徐州军阀张勋拥立溥仪复辟,段祺瑞发动一切力量轰炸紫禁城,这使得紫禁城城中的一些建筑受到了损坏。

但在1949年以前,故宫里的多处建筑因为没有维护修缮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坍塌损坏。

加上列强的侵略,风雨飘摇的中国根本无人在意故宫的遭遇,昔日庄严肃穆的紫禁城里垃圾如山,到处都是野草,曾经在日光下闪烁着光彩的琉璃砖瓦也早就满是尘埃。

但即便如此,这座曾经壮丽的宫殿里依旧留存着许多重要的文献,资料,文物,而故宫本身更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

直到新中国成立,国家提出清理故宫,保存文物,众多的普通民众积极响应号召,主动加入了故宫的清理工作。

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的故宫清理起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多年来堆积如山的垃圾有近二十五万立方米,足足清理了数月才算清理干净,昔日流光溢彩的琉璃砖瓦也在七万多人的打扫下花费了九个月才重新恢复昔日的光彩。

破损建筑的修缮,宫殿的维护,文物的保护也在新中国成立后被一一提上日程,经过政府和劳动人民数年的共同努力下,昔日辉煌尊贵的紫禁城才得以重现当年的风采。

对于紫禁城而言,这场浩大的清理工作仿佛是它的一次新生,它不再是曾经封建王朝统治下至高皇权的象征,不在是满清皇室起居生活的宫殿,在新中国它将以另一种形式存在。

它依旧有存在的意义,同时也受到了政府和人民精心的呵护,以新的面貌立足于新中国,不用再经历乱世被抛弃破坏的悲惨遭遇。

对于每一位参与了故宫清理工作的劳动人民而言,故宫的清理工作不仅仅是为了保护文物,这也是和旧中国的一次告别,曾经压迫中国人民的封建王朝,军阀政府都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就像清理紫禁城里的垃圾和尘埃一样,曾经的专制奴役都不会在这片土地上再次上演,这个国家以及每一位人民都在迎接新的开始,新的生活。

三.新时代的故宫博物院

新中国成立以后,故宫的修缮保护受到了政府的重视,曾经的紫禁城在新中国成为了故宫博物院,故宫的建筑经过数年的修缮维护恢复了昔日庄严华丽的样貌。

直到现在,故宫博物院依旧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建筑群体,它成为了人们心中必去的旅游圣地之一,故宫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古代建筑群体。

它毫不逊色于世界上任何一处建筑物,凭借着自身的美丽和特色,成为了其他国家和人民眼中中国文化的代表,红色的墙壁金色的屋顶在一年四级都拥有独特的意境。

然而如果没有那么多劳动者的付出,没有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我们很难在新时代一睹故宫昔日的风采。

今天的故宫博物院里珍藏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尤其是明清两代无数文化瑰宝都蕴藏在其中。

近些年,随着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文物开始受到了大家的关注。

《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兰亭序》,还有众多金银器,珐琅器,瓷器,碑帖,玉器珠宝等等,这些珍贵的文物现在被我们保护的很好,它们在向今天的人们默默诉说着一段段遥远的历史。

每一件文物就是一段故事,一段光阴,它们象征着千年前那个时代的繁华,体现了古老的中国人民丰富的创造力和无穷的智慧,这些文物的美丽给予了千年后的我们对那段历史的想象。

今天的我们只需要一张门票就可以踏进这座珍贵的博物馆,欣赏它的壮丽,回味那段远去的历史,数百年前的封建王朝怎么也无法想到。

曾经神圣不可侵犯,只能让普通人仰望的紫禁城在一个新的时代会以一个新的姿态继续留在这片土地上,它依旧珍贵,依旧美丽,但不再承载着所谓的专制,不用再象征封建专制的统治,而是代表了文明,代表了文化的多样。

在这个和平年代不会被损坏,在新的时代,曾经的紫禁城,今天的故宫博物院会继续书写它的历史,它的故事,而我们一定会继续保护好这片悠久壮丽的建筑。

一砖一瓦都会被今天的我们所珍惜,在未来会有更多人怀揣着对这片的建筑的好奇,对那些历史的探索踏入故宫博物院来一睹它的风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故宫   太和殿   紫禁城   皇权   封建王朝   壮丽   明清   宫殿   中国   文物   垃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