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雍正为何要采用密折奏事制度?

自始皇帝统一六国以来,皇权就高度集中于一人手中,作为封建社会的权力最高者,皇帝也一直在中央集权制度上不遗余力的把控着。因为一旦出现权力不集中的情况,面临着的可是王朝覆灭的结局。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各个朝代的皇帝“大显神通”,有的在中央上推行“三公九卿”,有的创造性开展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为皇帝缩影,有的确定儒学为主流思想,借此加强对人民观念的控制,还有的在赋税上实行“摊丁入亩”。

总之为了把控住皇权高度集中,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皆有措施,但是能够像雍正皇帝那般将措施细化到奏折上面的,还是在少数,而雍正为何要采用密折奏事制度呢?

一般的奏折制度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在诸多反应古代的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事实上在清代以前,大臣们向皇帝进言几乎都是直接秉奏的,很少运用文字。

到了清代才逐渐形成一种制度,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奏折制度。作为清朝高级官员对皇帝进言的制度,奏折是非常重要的媒介。

一般来说有实物记载,显示奏折第一次出现在清朝康熙年间,制度成型于雍正,兴盛于乾隆时期,到清代末年也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当时奏折的用处就是皇权的上达视听,王公大臣可以利用奏折向皇帝传递当时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新闻大事。

雍正正是看中了奏折这个特点,特地为它开发出了新用处,那就是启用“密折”,来加强自己对官员们的控制。

雍正的密折

与普通奏折传递的国家大事不一样的是,密折上面的内容大多数是与官员作奸犯科,犯案这类相关。也就是官员向皇帝“打小报告”,因这些内容只有官员与皇帝知道,所以大臣之间就会形成一种互相监督,制衡的状态。

如此情况下的朝堂,自然也就是维皇帝命令是从,可见雍正皇帝时期中央集权一度达到了顶峰。前文我们已经提到过,密折在康熙年间就已经出现,不过这种情况是极少数,一般只有皇帝极为亲信的大臣才有资格上密折。

到了雍正皇帝这里,直接就把密折改成了一个固有制度,不仅是“京官”每天要上密折,就连外省的官员也要实行密折制度。即便是“无事启奏”,也需要在密折里写明为何没有,属实把密折制度弄明白了。

而且当时密折的送达也是特别有讲究,首先是装奏折的箱锁是特殊定制,每个有资格上递密折的大臣都有一把专用的锁。当箱子运送到雍正手边时,只有雍正能够有资格打开箱子,批阅密折。

其次是密折上递过程中,经手人的数量减少。

当时密折是可以不需要经过通政司就可以直接到内廷的,显然普通奏折无法达到这一点。

如果是封疆大吏的密折,更是直接通过奏事处直接到了雍正手中,如此一来也保证了密折的“秘密性”。

等雍正对这些密折一一批阅之后,又会折返于大臣手中,随行的还有雍正对所奏之事意见,如果雍正一时半会儿没能想到解决办法,那么密折就暂时不会返回大臣手中。

如此一来雍正的工作量显然增加了,但确实提高了效率,重要的是加强了皇权。这也是为何雍正要把密折这种制度实行开来的最主要原因。

为了体现出密折意义,雍正会对每道密折进行“朱批”,关于雍正很多轶事也都是从密折中反映出来的。

比如虽说封疆大吏都有资格上密折,但由于古代交通不便有些太过偏远的地区,是无法做到犹如“京官”那么频繁上密折的。

当时就有一个云南总督还特地写密折,询问雍正皇帝多久商一次密折合适。雍正对此回复:“没有硬性规定多久一次奏折,你这边只要做到有事启奏就可以了,切忌不要凑字数。”可见虽然是被封为“劳模”,对于凑字数的密折劳模也是拒绝的。

根据清朝遗留下来的密折,还能从中看出皇帝的真实性格,因为在密折中的批复皇帝大多数都是“放飞自我”的。

当年雍正在密折中给田文镜回复过:“朕就是这样的汉子!”;在年羹尧的战场密折回复过:“真是辛苦你,不仅是我就连怡亲王也担心你落泪,你能够经过这次险情,真是阿弥陀佛!”。

会在高兴的时候批复:“这份密折非常好,我就不做过多批复了。”。

也会在不高兴时回复热河总管:“一直拿这种无聊的事情上奏,丝毫不顾我每日日理万机,养你们还不如养一群畜牲!”因此研究密折也能感受到不一样的雍正。

其他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雍正为了加强皇权,密折制度只是其中之一,在其他政策实施上仍旧是颇有成效。

首先是他本人在人才选举上非常不拘一格,不会拘泥于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在他眼中能力和忠诚才是人才首选。对此在平定西北叛乱时,雍正反其道行之选择了年羹尧作为主将,放弃了原本习惯性选择的清朝贵族。

另外我们也能看到雍正年间,较为出名的大臣还是比较特殊的,尤其是那个字也不识几个的李卫更是特殊。但雍正却慧眼识珠发掘出了李卫别人没有的优点,让李卫也成了一代封疆大吏。

正是雍正这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态度,让其朝堂大臣呈现多元化形象出现。

再加上雍正又把密折制度运用到极致,让这些大臣们在为其效忠的同时,也互相制衡,这种玩弄人心弄权的思想,也可侧面看出雍正本人能力突出。毕竟能够控制住如此多的人才,雍正本人能力肯定也是不俗的。

除了在人才使用上雍正开创新河,在写政策颁布施行中,他也是推陈出新。首先他将康熙末年造成的国库空虚,一一催缴填补了国家财力不足的缺陷。其次在税赋上他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实行摊丁入亩政策,极大地维护了老百姓的利益。

在清朝的火耗银上,雍正也明确做出了老百姓应承担的数量,极大程度上遏制了朝臣的腐败行为。

最后便是军机处的设立,独立于朝堂之上,这才是雍正加强中央集权最终集大成者的措施,如此看来密折制度仅仅是其中最为细小的一部分了。

虽然他因此得罪了皇族权贵,但不可否认清朝在雍正一系列的措施下,政权逐渐走向稳定,皇帝的权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据说雍正皇帝在位13年,累计批阅奏折4万件,换算成文字最少也有1000多万字,可见“劳模”称号不是随便乱叫的。

正是他这种对政务严谨到极致的工作态度,才让他在短短的13年间,不仅解决了当时康熙帝遗留下来的政治问题,还给乾隆皇帝留下了一个政治经济制度都健全的皇权高度集中的政权。

要知道从后期乾隆年间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他可是几乎照搬父亲雍正在位时期的政策法令。

而雍正帝对皇权的高度掌握,从密折这件事中也可窥见一二,一件原本应该非常普通的事情,被雍正都搞出了如此“花样”,可见身处于雍正年间的官员,生活的有多少小心翼翼了,也许这便是封建社会必将走向灭亡的原因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雍正   雍正皇帝   制度   奏折   皇权   大臣   清代   清朝   官员   皇帝   人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