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贤的古县城

聊及奉贤的古县城,顺便先说一说古代这一地区的行政区划。元明时期,奉贤一直隶属于松江府管辖。元代时的松江府下辖华亭县,管辖的境域大致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整个上海市(除嘉定、崇明以外),是一块很大的地方。正因为地方太大了,所以在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析出华亭县东北部地区置上海县,这就是上海这座城市的由来。到明嘉靖年间,又将华亭、上海县的部分区域置青浦县。清顺治十三年,又从华亭西南分出一部分置娄县(大致现在的金山区)。

再说奉贤,由于华亭县管辖范围依旧很大,随着人口的增长地区繁荣,事务繁多管理起来愈加不便,于是在清雍正二年(1724年),两江总督查弼纳奏请朝廷分县。所以在雍正四年,正式析出华亭县的云间、白沙两乡之半设立奉贤县。云间、白沙是我们奉贤的古地名,还是蛮有诗意的,至今齐贤有个村的村名还是叫白沙村,大概就得名于此吧。

本县名称的由来,相传是孔子的弟子言偃曾来此讲学,后人为了表达敬奉贤人的意思,故名奉贤;还有一种说法是奉贤的东部有条河叫奉贤泾。

起初,县治设于南桥。扯开话题再多说一句,南桥古名南梁,因与北桥相对,所以后来才被称为南桥。今天想要讲的,是奉贤的另外一座县城---青村所城。

青村所城,明眼人一看名字,不就是现在的青村镇嘛。然而非也,今日的青村,古代唤作青溪,一看名字也是非常有诗意。而至于我提到的青村所城,即是今日的奉城。古代的时候,这里原本叫“青墩”,墩是什么意思呢,要说烽火台,大家都知道了,这是古代的一种军事设施。到了宋代,这里人口聚居,有了不少村落,才改名叫青村。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为了防御倭寇,筑青村城堡,置守御千户所,所以后来就叫青村所城。到了清雍正九年,县治由南桥迁往青村所城,此后才改名奉贤县城,从此奉城一直作为奉贤县城长达一百多年,直到民国元年县治复迁南桥。

奉贤古县城

奉贤县城是一座方方正正非常典型的南方砖砌城池,据明正德《松江府志》记载,城周围六里,高二丈五尺。

城的四周由护城河环绕,然而并无水门。护城河的水由城西外的河引入,再由城北外的河流出。城内河水一从城东南角的护城河中引入、二从东门外护城河中引入,河道均做环状设计,水流弯弯曲曲,并在城内汇成三个水池,一曰“仓河”、二曰“津池”、三曰“仙月潭”。

全城东南西北共置四座城门,南曰“镇海”、北曰“拱辰”、东曰“朝阳”、西曰“阜城”。每座城门外围,都有一座梯形瓮城(又名月城)。

整个县城内呈十字大街布局,又做环城式道路,东西大道直通而南北大道不直通。县署起建于清雍正十年,与南北城门中轴线并列,于东西大道偏北,县署正前方跨东西大道建有雁翅形影壁。县署由前厅、正厅、后厅组成,再由高墙环绕,蔚为壮观。前厅左右各有一座厢房,呈八字形,左曰“内贤”,右曰“仓社”。县署东北角有真武庙,往东靠近东门的地方有接婴堂。

城西北并列建有四座大祠庙,一曰“言子祠”、二曰“节孝祠”、三曰“同善堂”、四曰“城隍庙”,两座祠前均建有大牌坊。祠堂之南,则有城守署、都司署、演武场、典史署等建筑。城西南建有一座武庙。

城东南建筑较多,一曰“文庙”,建于清朝乾隆二十五年,有大成殿、棂星门、泮池、学署等;二曰“社仓”、三曰“三官庙”、四曰“元通庵”、五曰“文昌阁”、六曰“肇文书院”,最东南角又有魁星阁。

城外东北角设有“先农坛”,门前立大牌坊。北门瓮城内有明代建立的万佛阁屹立至今。不难看出,整个县城的建筑规划中,以祠庙居多,这也是我国古代城池建设的一个基本特征。

只可惜,到了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日本侵略军的军舰从奉城外的杭州湾海域对这座古城进行了毁灭性的炮轰,城内所有珍贵古建筑及部分城垣毁于一旦。解放以后因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剩余的城墙也陆续被拆除,仅仅保留万佛阁部分,令人扼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奉贤   华亭   县城   牌坊   东门   松江   华亭县   护城河   城门   城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