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匹骑着很稳的马,为何预示着清朝的灭亡?

文/王文昌

近日,读到一篇文章,谈及清朝皇帝的御马之变,闻之俯仰叹息,浮想联翩,颇可言说。

当年,努尔哈赤与大明王朝争夺天下的时候,满族的人口不足三十万,能够披挂上阵、驰骋疆场的不过七万。而此时的明朝,人口过亿,军队过百万。就是这样力量悬殊的对比,清兵却一路势如破竹。很快,江山易主,大清王朝应运而生。

清军“马”上得天下,入关之后,更是视骑射尚武为“满洲根本”。为了让后世子孙牢记祖宗打天下的艰辛,清朝统治者特意在紫禁城立了一块石碑,上书四个大字:下马必亡。

大清江山坐稳之后,“下马必亡”碑渐渐成了摆设,“满洲根本”也逐渐抛到了脑后,而最先改变的竟然是皇帝乘坐的御马。

逐鹿中原、征战天下的时候,努尔哈赤、皇太极的御马,都是野性十足的烈马,冲锋陷阵,无所畏惧,一往无前。取得天下之后,皇帝变得金贵,御马的标准也随之改变。不再征战沙场,御马的首选是温顺,是平稳,是保证皇帝的出行安全。为了得到这样的御马,朝廷专门设立上驷苑,养了几百名驯马师。

驯马师们也是脑洞大开,备选的御马首先要跑“圈棚”。他们在马场搭建一个只比马耳朵高出三指的木棚子,宽度只容一匹马进出,各个圈棚首尾相连,形成一个怪诞独特的跑马场。这些待选的御马放进圈棚里,驯马师站在圈外,手持马鞭,狠劲抽打御马。马在棚内无法施展身手,想发脾气、耍威风、尥蹶子,棚顶、左右的横木就会磕碰马头、马腿、马身,无数次的冲撞,让马儿渐渐明白,冲撞无益,只会让自己白白受苦。慢慢地,马儿也学乖了,顺着规定好的路线小心翼翼地行走。半年下来,马的野性消失,任你怎样抽打,它们都低眉顺首,行走起来异常平稳。

驯好的御马跑起来四平八稳,皇帝的安全有了保证,不必再为出行担惊受怕。

上行自然下效。皇帝不再骑烈马,以后就有了连马都不会骑,只会提笼架鸟的八旗子弟。不会骑马是表象,骨子里是居安思危的心境没有了,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没有了。大清王朝从御马之变中埋下了颓废的种子,慢慢地走上了下坡路,温水煮青蛙,直至大清王朝轰然倒塌。

欧阳修在记述五代时期后唐的兴亡之后,说过一段精彩的话:“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御马之变,不过是为欧阳修的结论又增加了一个鲜活的例证。

清朝的御马之变,值得后人记取教训,尤其是在日渐繁华的时刻,因为历史总是一再上演兴衰存亡的轮回大剧,而这些轮回往往又有着惊人的相似。打天下的时候,意气风发,枕戈待旦,蓬勃生长,无坚不摧。到了“坐”天下的时候,警报解除,乐以忘忧,奢靡享乐,上下相安。

春秋时期的鲁哀公“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忧,未尝知惧”,班固在《汉书》中评价说:“宴安为鸩毒,亡德而富贵,谓之不幸。”不论时代如何演进,清朝御马之变的教训永远不会过时,永远有言说的必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跑马场   努尔哈赤   清朝   满洲   烈马   王朝   江山   马儿   皇帝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