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此生最恨是离别 丈夫离别妻子作诗说“且莫折花送窈窕”

燕伋三别妻子


燕伋像(位于千阳县)

燕伋一生,三次赴鲁求学,与妻壤驷(rǎng sì)氏三次长别,真是催人泪下。

燕伋第一次赴鲁求学的时候,年仅22周岁,风华正茂,正是两情依依之时。那时,他的父母已经去世了,惟一的儿子燕笏(hù)也只有两三岁,妻子也是如花似玉。

燕伋要离开,壤驷氏先是阻拦,但燕伋主意已定,她只好同意了。燕伋把自家的土地租给别人,写了地契,又与家里雇的仆人到山上割蒿子,砍硬柴,摞了几个大垛,把硬柴劈成小一点的片片,码得整整齐齐的,放在家里的柴房。他又把家里的水缸担得满满的,就是木桶里也放满了水。他还不放心,又到两位叔父家里去了一趟,让他们在他走后,帮助解决家里出现的困难。

壤驷氏把家里一头牛卖了,又烙了一些干粮,准备了一些换洗的衣服,放进褡裢。她抱着燕笏,三人的头挨在一起,泪水从他们的脸上流下来。

壤驷氏说:夫君,你也是读书人,临别,我送你一首诗,留作纪念。

屋后燕山虽不高,迢迢直视曲阜庙。

盼君熟读圣贤书,且莫折花送窈窕。

燕伋眼泪奔流,听此一时语塞。思虑半响后,燕伋答道:

寒梅乃我心中花,苦心着意浇灌它。

待我来年学成后,与汝携手共发达。

燕伋与壤驷氏再絮语了一会,燕伋便上路了。

燕伋到曲阜后,跟随孔子认真学习,挑书周游列国,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壤驷氏十分想念燕伋,一次次给燕伋写信。

一次,孔子把燕伋叫到身边,对燕伋语重心长地说,“燕伋,你到鲁国也久了,学问大有长进,你回家去看看吧。也许你家的田地荒了,你去除除草吧!”燕伋给爱妻壤驷氏写了一封回信,便急急走上了回家之路。

走了二个多月,燕伋终于回家了。燕伋没有见到儿子燕笏,妻子倒是憔悴了许多。原来,燕伋走后,燕笏因病夭折。两人抱头痛哭。壤驷氏一味责怪自己辜负了燕伋的嘱托。燕伋也很伤心,决心留下来,就近做官,与壤驷氏一块生活。

不久,燕伋在秦国的都城谋到了一个小官的差事,两人一起来到凤翔(当时秦国的首都)。正直的燕伋在这里工作了8年之久,家庭生活美满,但燕伋看不贯朝廷中的相互倾压,愤而辞职。他第二次要去鲁国求学。壤驷氏坚决不同意,劝他在本地教书,燕伋认为自己的学问不够深,要再次去鲁国深造。

壤驷氏抱着后来生的大儿子燕策,燕伋抱着小儿子燕笃,相向而对,真是难舍难分。燕伋告诉两个儿子,“听妈妈的话,别惹妈妈生气,等爸爸回家”,燕伋告诉壤驷氏,“照顾好两个孩子,也照顾好你自己,我们需要一个幸福的家”。

壤驷氏泪眼婆娑,她似乎觉得,这是夫君对自己的严重警告和期盼。她则轻轻地对燕伋说,“我一定管好孩子和自己,等着你早日回家。你一路保重,注意身体,完成学业,即刻回家”。燕伋临别,为妻作诗一首:

秦鲁漫漫万里遥,思妻念子泪水飘。

学不成功誓不还,粉身碎骨作灯膏。

壤驷氏也作诗一首:

夫君心坚似石头,翻山越岭追孔丘。

妻儿当强燕家山,排除万难解你忧。

燕伋走了,壤驷氏似乎有一种石沉大海的感觉。燕伋这次去鲁国五年时间,学到了丰富的儒家思想和知识,他告诉孔子,他要向老师一样,到家乡办学,传播儒家文化。孔子十分高兴,大力支持,并告诉他办学需要注意的几个事项。

回到家乡后,燕伋和妻子壤驷氏反复选择办学的地址,最终确定在渔阳(今千阳县城关镇西关村裴家台组)开办学校,广招学生,传播孔子的学问。他购买窑洞三孔,两孔作教室,一孔为宿舍。这里的人们普遍没有文化,对学习知识不够重视。

经过他的广泛发动,一些家长终于将孩子送到了学校。燕伋的私塾终于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这是非常重大的事件,标志着孔子的学说首次进入了秦国和关中。

离开鲁国的时间一长,燕伋开始思念老师孔子,这种心情一天比一天迫切。有一天,他走出校门,上了一个坡,来到学校窑洞的上头,那里地势高,向东望去,他似乎看到了鲁国,看到了孔子模糊的身影。那天晚上,他梦见了孔子,老师慈祥地问他,关中的人赞成他的思想吗?并告诫他,教书育人,不要盲目冒进,要加强复习。

后来,他坚持用衣襟撩土,每天撩一些,拿到学校窑洞上边的高处,日积月累,便形成了高约十米,底径三十余米的土台——燕伋望鲁台,有人也叫望鲁台。他天天在此瞭望鲁国,形成了固定的习惯。

后来,在一对鸽子的启示下,燕伋竟然发明了鸽子传信的办法,让鸽子给老师孔子把信传到了。孔子也让鸽子给燕伋带回了一封信,说是自己的儿子孔鲤病重了,让燕伋快速到鲁国来。这时燕伋58岁,壤驷氏也50多岁了,两人已经有了缕缕白发。

燕伋又要出发到鲁国去了,他望着日渐苍老的壤驷氏,说,“你把自己和孙子们照顾好,不要干重活,晚上早点休息,早上别起得太早。”又对燕策、燕笃两兄弟说,“你们的妈妈一辈子吃了很多苦,不要惹她生气,我去个一年半载就回来,有啥事,你就写信吧。”

壤驷氏对燕策说,“你把咱家的那匹马好好喂喂,让你爸骑上去。他老了,现在走不了那么远的路。”壤驷氏又为燕伋准备了好多吃的东西,装进一个褡裢,又让燕笃准备了一些喂马的干草。

这天早晨,燕伋要走了。燕伋对着壤驷氏说,“我今天再赠你一首诗,咱们就分别吧。”燕伋望着她说:

一生常常多别离,最难忘怀是我妻。

今日又要骑马去,只盼相见在除夕。

壤驷氏对燕伋说,我今生最后一次给你写赠别诗:

月圆月缺有定期,相别相离难记忆。

追师度日共幸福,早日回家是吾吉。

说完,燕伋直夸妻子诗歌作得比自己好,不愧是孔子弟子的妻子,两人相拥而别。

燕伋这次到鲁国去,燕策、燕笃接受母亲壤驷氏的嘱咐,给父亲拉着马,一直送到秦国的潼关,才恋恋不舍地告别了父亲,回到了家乡——燕家山。


讲述人:满银周,72岁,水沟镇裕华村二组人

采录人:王艾迎,53岁,千阳县委政法委干部

采录时间:2013年5月

来源:”千阳文化“,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个人补充:

褡裢:dā lian,一种中间开口而两端装东西的步口袋。在上世纪使用者众多。同时也叫“
捎马子”,按字面意思看和马有关,在骑马的时候搭在马上,在抗战时期使用广泛。

褡裢/捎马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秦国   关中   曲阜   褡裢   孔子   妻子   窑洞   夫君   窈窕   鸽子   丈夫   家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