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839年,英国女子与苏轼的“缘分”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伊莎贝拉或许不知道苏轼,但她描述的长江新滩一段的人物景致,竟然与苏轼,有异曲同工之妙。

嘉祐四年(1059)十月,守母孝期满的苏轼兄弟跟父亲一起,再次出川上京,经过三峡一带时,因突遇风雪,不得不在新滩留驻。

在这个因山崩石落而形成的险峻之处,他写了两首诗,一首就以《新滩》为名,另一首为《新滩阻风》:

北风吹江寒,来自两山口。

初闻似摇扇,渐觉平沙走。

飞雪满岩谷,舞雪穿窗牖。

滩下三日留,识尽滩前叟。

孤舟倦鸦轧,短缆困牵揉。

尝闻不终朝,今此独何久。

只应留远人,此意固亦厚。

吾今幸无事,闭户为饮酒。

(新滩 伊莎贝拉摄)

839年后的1898年,67岁的著名女探险家、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的第一批女会员之一的伊莎贝拉·伯德游历长江,拍下很多照片,写尽风景人情,她在新滩的所见所感,竟与苏轼惊人一致。

苏轼被风险困在当地三天,她则是因为冬天水浅,船行需排队,在此滞留了三天。

苏轼没有闲着,到处交朋友,她则是开始对纤夫们的粗鲁比较反感,但很快就被“他们的诚实、勇敢、吃苦耐劳、刚毅、沉着、善良”所打动,甚至有些钦佩。

“鸦轧”有三个义项,一开门的声音,二汲水的声音,三摇撸的声音;他用一个“倦”字将小船比拟成人,在风雪里吹得很累;伊莎贝拉则写道:吱吱哑哑的摇橹声变成了江水在船头下面分开时低沉的音乐。是低沉而非高亢,自然也不欢快。

(伊莎贝拉满服照)

虽然是冬天,但被收束的河流在落差的驱动之下仍然显得十分湍急,她说:

船工站立,面朝前方,豁出性命地尖叫着、呼喊着。水坡陡然降落;船头和前甲板消失于水雾和浪花中,飞掠时浮现,再度消失,仅在一闪之间,随即旋转再旋转,简直是大急流的玩物。

这些话苏轼在《新滩》里的讲法是:

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

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

翻翻从高来,一一投涧坑。

……

区区舟上人,薄技安敢呈?

三苏顺流而下,编有《南行集》,记录“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可惜早有散佚,靠后人在其它典籍里搜集整理,才留下一部分。

伊莎贝拉溯流而上,将途中见闻写入《扬子江游记》出版,与照片同传后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9

标签:伯德   贝拉   扬子江   薄技   刚毅   山口   船头   英国   风雪   低沉   缘分   声音   女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