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马鞍山战斗80周年丨你不知道的马鞍山战斗

字数统计:4391

马鞍山现位于淄博市淄川区淄河镇,因为山峰奇险形若马鞍而得名,因为地理位置的独特,自古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青山仍在,英雄万古。明天时值马鞍山战斗80周年,我们现在能享受和平幸福的生活,不能忘记那些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先烈们。日前,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来到淄川区马鞍山,重走险峻万重的革命之路,感受那场艰苦卓绝的战斗。

 

(小标1) 30余人困守马鞍山巅

 

“在日寇飞机大炮轰炸下,山上已弹尽粮绝,他们就用石块、桌子顽强杀敌,誓与阵地共存亡。”11月3日,在淄博市淄川区74岁退休教师翟丕安的家中,记者看到了他所作的《马鞍山抗日保卫战》组画。这12幅画,是翟丕安为马鞍山抗日战斗80周年所作。

“我从今年8月开始作画,前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走访调研积累素材,历经了一个多月完成。”能够用画笔重现这场战斗,翟丕安甚是激动。

而记者也几经辗转,联系到了当时战役的幸存百姓张永照。这位耄耋老人的回忆,加之这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艺术画,将记者一下带到了当年那个炮火轰鸣的马鞍山。

1933年出生于现淄川区小口头村的张永照,1942年11月9日,因躲避战乱而跟着叔叔张子桐上了马鞍山,也成为了那场战斗为数不多的见证人之一。“当时我只有十岁,作为一个八路军的家属,亲临了那个地狱般的战斗现场。”张永照回忆说。

马鞍山现处于淄川界内,处于周边群山之巅,四面都是悬崖峭壁,如同刀削一般。上山之路南天门只有一条极其狭窄的台阶山道,蜿蜒至东峰脚下,地势十分险峻。马鞍山作为八路军敌后武工队的大后方和地下交通的联络站,宛如一把插在日伪军大口头和源泉据点之间的利剑,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站在山上,敌人据点内的活动情况一目了然,在抗日战争中,曾在敌我双方之间多次易手。

1942年11月,扫荡八路军沂蒙山区的一路2000余名日伪军途经马鞍山时,得知山上有八路军的领导干部和兵工厂,储备着很多贵重的军事物资,于是决定攻取这一军事要地。这时,八路军住在山上的伤病员和家属有30余人。这其中,就有有山东纵队一旅二团副团长王凤麟,鲁中区民政处副处长谭克平等。

根据张永照的回忆,当时山上有八路军战士,还有一些老百姓。1942年11月9日上午10点左右,日军飞机在源迁方向的孟良台山顶盘旋转几圈后,飞到马鞍山顶开始狂轰滥炸。由于山顶地势狭窄,很多炸弹没能到山顶上,大部分都落到了山脚下。敌机一次次轮番轰炸后,炸弹开始在山顶多处炸响,轰炸整整持续了一天时间。

“敌机的轰炸十分猛烈,当天下午就有一颗炸弹落在我们小石屋的附近,只听‘轰’的一声,炸弹的气浪就把门炸开了一条缝,一块炸弹皮从门缝迸了进来,在地上直打转,好在我们都没受伤。”回忆起当年日军轰炸的场景,张永照依旧胆战心惊。

随着傍晚战斗的愈加激烈,有一个小战士挤到石屋中,他的一只胳膊受了伤,他叫小王,是王凤麟的通讯员。他焦急地对石屋里喊道:“敌人正在沿着山崖往上爬,有的阵地石墙已经被敌人炸开了,急需人员守卫!”此时王凤麟二话没说就领着小王和张子桐离开了小石屋,而张永照自此再也没有见他回来……

 

(小标2)27英烈魂洒天险绝境

 

不亲自登一回马鞍山,不知其险峻几何,更难以感受当年战斗的惊天动地。马鞍山战斗核心地带共分为三个台地,依次分布着烈士纪念碑、米臼岩、天梯、古兵营、齐长城、钟鼓楼、抗战指挥所等人文历史遗迹。

记者从纪念碑攀登马鞍山,通往山顶的只有一条高度200余米的“天梯”——皆是人工于悬崖上凿制而成的132级台阶,最窄处只容一人半个脚掌,陡峭得像梯子,据说最陡处有70度,在山顶掩体中一人一枪便可阻击来犯敌人,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天梯”北面是就悬崖峭壁,尽头最狭窄地段是始建于清朝末年的南天门,正好位于马鞍山的鞍部。“天梯”和南天门连为一体,气势壮观恢弘,是登马鞍山主峰必经之处。

马鞍山主峰上共有掩体五处,掩体内可容2-3人作战,留有枪口,人在里面非常安全。东峰上的两个掩体,下面对着陡峭的台阶。

当张永照在石屋中胆战心惊地度过了一个漫长的不眠之夜后,真正惨烈的战斗从10日才真正开始。

伴随着又一整天日军的不断轰炸与进攻,夜幕降临后,张永照已听不到八路军轻机枪阻击敌人的哒哒声。

敌人也发现山上的八路军已经弹尽粮绝,就不断地向南天门发起进攻。但一次次都被占据有利地形的八路军战士用石头砸退了。眼看石头快要砸光了,敌人的进攻却丝毫没有停息。紧急情况下,有的战士想用白布和衣服结成绳,将伤员和家属送到山下,由于绳子承拉力低,战士和家属全都掉下了悬崖,生死未卜。

“敌人还在疯狂地攻击南天门,战士们不得不寻找任何可用的器物与敌人作最后的决战。最后时刻,战士们把仅有的一张桌子抬出来,在牺牲的一名排长身边找到一颗手榴弹。战士们用这颗手榴弹和桌子,最后一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说到此处,张永照几度哽咽。

南天门最终还是被敌人冲开了,敌人沿着通往山顶的台阶向东峰猛冲过来。生死关头,张永照听到王凤麟命令:“将枪栓卸掉,丢到山下!”多么决绝的命令,战士们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紧接着便是一阵卸枪栓和刺刀的拼刺声,张永照知道,肉搏战开始了。

伴随着石块和枪械的碰击声,战士们用刺刀和身驱与敌人展开了最后的拼搏。随着搏击声渐渐稀疏,王凤麟也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

“当敌人冲上来,我和三奶奶、叔叔和一名战士都跳下了悬崖,但不知被什么东西架在了半空……”张永照描述,那晚的夜是那么的黑,什么也看不见。但张永照最终还是幸免于难,并于1943年初参加了革命。后来,张永照在后方医院得知,那是爆破手刘厥兰把最后一颗手榴弹投向敌人后纵身跳下悬崖,被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这次战斗中,八路军伤病员、家属等27人牺牲。其中,原益临淄博四县联合办事处主任冯毅之的父亲冯绪臣、妻子孙玉兰、女儿冯新年、冯芦桥、冯平洋及妹妹冯文秀一家六口人在战斗中壮烈牺牲,被原鲁中行署誉为“一门忠烈”。日军在这次战斗中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却只占领了一座空山,前来督战的日军32师团参谋长山田大佐更被王凤麟击毙。气壮山河、威震敌胆的马鞍山战斗打出了中华民族的威风。

在如今的马鞍山烈士纪念堂,一个个镌刻的名字都是为抗战而牺牲的鲜活战士,在这其中,有两个名字格外引人注目——“小薛”“老张”,没人记着他们的名字,没有照片,没有籍贯,但他们却将热血撒在了这悬崖峭壁,将身躯永远地留在了这片热土。

“面对强敌他们视死如归,为民族的解放、新中国的建立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这些英雄的形象与日月同辉,与山川共存。” 山东涌泉红色抗战展览馆馆长、淄川政协文史研究院副院长于祖荣表示。

初冬时节,记者站在这高山之巅,凛冽寒风让人瑟瑟发抖,远远的辛泰铁路线上有如巨龙的火车呼啸而过,笛音越过峰峦叠嶂充斥轰鸣在耳畔,似为这场壮烈的战斗而悲嚎,而远处雾霭中坐落的小村庄,灯火依旧。

 

(小标3)百万军民锻铸沂蒙精神

 

“……沂蒙山高路远,在那里有我故乡的亲人,我心中的常想念……”从1985年,张永照定居北京再没机会回到山东,而他此后填词创作了《沂蒙故乡的亲人们》歌曲,以此来继承和发扬马鞍山战斗所表现出来的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以及抒发几十年来对家乡、故土的眷恋。

从1938年到1949年,在长达12年的革命斗争岁月里,沂蒙革命老区420万人民中,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万多革命先烈牺牲在这片土地上,为革命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而马鞍山上的英雄碾、蓄水池等,也在向世人诉说着此地在那个战火连天的时代所展现出来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根据《鲁中南党史大事记》记载,类似马鞍山战斗的英雄史实,在沂蒙人民的抗战史中层出不穷,每一次这样的战斗都是成建制的、成排成连的战士与敌人战斗到最后一滴血。歪头崮保卫战,110名指战员全部壮烈牺牲;对崮峪战斗,500名将士英勇牺牲;天宝地区苏家崮战役,200名将士英勇牺牲……

“战斗中的谭克平,1906年出生于淄川区太河镇西石门村,是唯一参加南昌起义的淄博人,曾先后出任莱芜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鲁中区民政处副处长等职,在马鞍山战斗中壮烈牺牲。”于祖荣告诉记者

1942年11月7日,时任鲁中区民政处副处长的谭克平到当时马鞍山所在地区的博山县第七区检查工作。此时周边的敌人已经开始向马鞍山聚集,具有多年战斗经验的他深知,这时的马鞍山处于极度危险之中,他对极力劝阻不要上山的亲人们说:“我知道目前形势恶劣,但我是组织的人,现在山上更加危险,更需要人手,我必须赶上山去。”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8日上午谭克平告别亲人和朋友,毅然奔向战云密布的马鞍山。

当天晚上,战斗即将开始的前夕,母亲委托亲戚又专程达到马鞍山再次劝他下山,谭克平含着热泪说:“请告诉妈妈,这次我恐怕回不去了,也不可能回去,我要与同志们乡亲们一起与敌人血战到底。为了抗战,死也光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942年11月9日,惨烈的马鞍山战斗开始了,负责领导守卫南天门的谭克平,身先士卒。在第二天战斗的最后时刻,他将心爱的手枪抛向山下,为革命事业和民族解放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壮烈捐躯,年仅36岁的英雄气概。

11月3日,记者在西石门村见到了谭克平的后人谭秀涛,他带领记者参观了谭克平的故居,建筑虽有现代的修缮,可仍有经受岁月和战火洗礼的痕迹。

“而与马鞍山成三足鼎立之势的鹿角山、莲花山,都是淄河通道上我党和军队通往各根据地的重要枢纽,在漫长的抗战岁月中,它们都在这条红色的抗战通道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于祖荣补充道。

随着马鞍山的失守,日军又调集日伪军千人,向鲁中山区一线抗日根据地莲花山、鹿角山周边进行疯狂扫荡,企图一举摧毁这块抗日前哨阵地,莲花山处在敌人重兵威胁之中。

在对莲花山的进攻中,日军在山峰东北方的本齐村设立炮兵阵地对莲花山进行炮击,日伪混编组成突击队对莲花山轮番攻击,八路军居高临下强有力地进行反击,敌人溃败而去。其后,日军从济南调来两架轰炸机,用炸弹轰炸莲花山峰,之后日伪军重新组织了百余人的突击队向主峰发起冲锋,又被守山部队顽强地打了下去。几次失败后,日军开始调整战略。他们将大部队调往西南攻打鹿角山,守卫鹿角山的八路军将士利用鹿角山天险,英勇战斗,打退了日伪8次进攻,并利用晚间日军撤往博山修整的机会,组成突击队乘夜色从山上冲下突击伪军阵地,打得敌人仓惶逃窜,胜利保卫了鹿角山,有力地支持了莲花山战斗的守卫部队。鹿角山、莲花山保卫战的胜利,也为马鞍山战斗牺牲的革命烈士报了仇、雪了恨。

如今的马鞍山,已经成为了集历史文化、革命传统教育和自然美景光于一体的名胜风景区,一系列历史人文遗迹雄踞在险峻无比的马鞍山上,既让人对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叹为观止,又在时间的长河中用沂蒙精神沐浴着这片土地。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晓明 王兵 孙良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马鞍山   石屋   南天门   伪军   淄博   掩体   鹿角   壮烈   日军   山顶   炸弹   战士   敌人   牺牲   周年   记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