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类遇到卡瓦格博,攀登还是匍匐?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选择

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猛烈碰撞,在中国的青藏高原东南部形成了接踵摩肩的巨大山脉。

这些山脉包括波拉叔领-高领贡山,他念他翁山-怒山、宁静山-云岭、沙鲁里山脉,大雪山脉,邛崃山脉,岷山山脉。

人们将其统称为横断七脉。

这里寒烟遥暮霭,连岭重嶂!从大名鼎鼎的玉龙雪山,到秀甲天下的峨眉山。从蜀山之王嘎贡山,再到绝世独立的四姑娘山。

一众群山,异彩纷呈,引人入胜。

在群星闪耀之下,层层包围之中,仍有一座雪山,因为20多年前的一场灾难,至今仍是众人瞩目的焦点。

它便是梅里雪山。

梅里雪山壮阔神秘,其主峰为云南第一高峰,当地人称卡瓦格博。在高手云集的登山攀岩界

,卡尔格博的名气甚至比珠穆朗玛峰还要响亮。但时至今日,仍无人能成功登顶。

1991年中日联合登山队离登顶只差一步之遥,但最后却付出了惨重代价。17名登山队员,全军覆没,无一人生还。卡瓦格博的凶险与桀骜,由此开始在世间广为流传。

然而与藏地外的人们认知不同的是,卡瓦格博绝非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狂傲不羁。相反,它在藏区人民心中有着无比崇高的地位。当地人甚至尊称其为“阿尼卡瓦格博”意为卡瓦格博爷爷。

从遥远的象雄文明开始,卡瓦格博就成了藏区人民心中的圣地。在高高的神坛上矗立了几千年,当时光轮转,岁月更迭之时,它依然睥睨沉寂,俯瞰着芸芸众生。

3800年前,古象雄国的王子在冈底斯山和玛旁雍措湖一带,创立了雍容苯教。崇尚万物有灵的苯教信仰,就像是为卡瓦格博量身打造的准则。

卡瓦格博海拔6740米。据说登上布达拉宫远眺,便可在东南方的五色云层之中,看到卡瓦格博的身影。可见其巅之高,其辉之远。

然而,象雄王子并没有给出卡瓦格博显露真身的具体时间。只留给后人满心的敬畏与忐忑。

聚散来去的云海,给卡瓦格博披上了神秘的面纱。时隐时现的日照金山,更是让众多慕名而来的旅人感叹。人生的机缘。只在刹那。

公元七世纪,从印度来到藏地的佛教徒,发现了卡瓦格博。这座巍峨雄壮的神秘雪山,也迅速引起了他们的强烈兴趣。他们追溯起卡瓦格博的前世,但无意改变它的今生。他们把卡瓦格博奉为藏传佛教八座圣山的宗主。

由此,卡瓦格博的地位,更添神圣。

明清乃至民国时期。兴起于唐宋的茶马古道,达到鼎盛。各种各样的人开始大量涌入这片神秘的土地。在卡瓦格博脚下并行奔流的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带着他们的目光呼啸而来,汹涌而去。凭借并流而不交汇的独特地理景观,也在此时被探险家记录并向外传播。

而一直默默俯瞰着江水奔流的卡瓦格博,凭借其神秘宏阔的风景,自然受到了最多的关注。

当时有美国的学者就曾称赞,卡瓦格博为世界上最美丽的雪山。一时间,卡瓦格博的名头传遍了全世界。

20世纪50年代,人民解放军进入藏区。连接翻越包括梅里雪山在内的诸多雪山,打响了解放西藏的昌都战役。这些有着解放军足迹的滇西山脉,都在来之不易的和平记忆里变得家喻户晓。

而正处在解放军前进的交通要道之上的卡瓦格博,注定与那段热情燃烧的岁月息息相关。

既是藏区传统神山,又是近代西方探险家的焦点,更与革命历史有缘。那么芸芸众生将会用何种眼光审视卡瓦格博?慕名而来的人们对它又究竟怀有怎样的复杂情绪,这需要我们从围绕卡瓦格博的两大现象说起。如果将这两种现象独立出来,就会显得那么违和,

但是当它们彼此碰撞、互生共存时,真正的答案便会出现。

现象之一:转山

几千年以来,每年的秋末冬初,“康、多、岭”的藏民便会牵羊扶杖,远道前来绕匝朝拜。

这种习俗在这片土地上延续至今,形成了独特的“转山”风景。12世纪以后,圣山卡瓦格博名震整个藏地。当时的噶玛噶举第三世活佛,就曾亲自来到卡瓦格博山脚下,为雪山加持开光,并写下了一份圣地转山指南。信徒们相信,按照这份指南围绕卡瓦格博徒步一圈

便可洗掉今生的罪孽。就连远至印度、尼泊尔的信徒,都会在圣山本命年的时候,不远千里前来转山。

因为卡瓦格博本命属羊,所以在藏历羊年朝圣转山卡瓦格博一周,相当于平时转卡瓦格博12周。而在周而复始60年一回的藏历水羊年转山一周,其功德不言而喻。这种机会,每个人一生只有一次。

现象二:攀登

卡瓦格博位于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与西藏察隅交界处,在它周围分布着12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几乎都是峥嵘奇峻。这些山峰或飘于天际,或浮于云海,人们将其统称为“太子十三峰”。最突出的当属缅茨峰,无论从哪个方向观看,人们都会被它的醒目的山体所吸引。它峰顶俊秀、气态高贵,像一位神女陪伴在卡瓦格博身旁,因此人们又将它称为神女峰。

除了缅茨峰,还有五佛冠、八堆顶、将军峰等山峰,拱卫在卡瓦格博左右。如此众多的山峰聚集在卡瓦格博周围。它们个个峥嵘不逊 个个气象万千。被太子十三峰的美色所征服的人类,近一个世纪以来不断梦想着把它踩在脚下。


早在1902年,英国派出一支登山探险队首次向神女峰发动冲刺,结果以失败告终。后来,美国、日本、中日联合等4支登山队,接连4次大规模向神山攀登,均无一次成功。

1991年12月26月是值得人们缅怀的一天,17名中日联合登山队员,登上卡瓦格博主峰右肩海拔6300米的位置。但就在此时,峰顶突然乌云笼罩,暴风骤起。尽管有5名突击队员已经登上海拔6470米的高度,距离峰顶只有270米的距离,但终因风狂雪猛,全体队员不得不撤回营地待命。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到了1月2日,梅里雪山天降大雪,积雪很快埋没了帐篷的三分之二。到了4日清晨,最让人担忧的事情出现了,大本营与三号营地之间的联络完全中断,三号营地连同着17名队员,彷佛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1月23日,在17名登山队员失踪20天后,卡瓦格博的大雪依然没有停止,中日双方不得不沉痛地停止搜寻救援工作,向外界宣布17名队员因遭遇巨大雪崩不幸遇难的消息。

这就是人类登山史上的第二大山难——梅里山难

直到1998年7月18日,雪山脚下的村民上山采药,在海拔4000米的冰川上发现了一些遗骸

。经过确认,这些遗骸就是1991年17位登山遇难者中的一部分,如今这些遗体、遗物已被认领,17勇士的魂魄却永系雪山深处。

这些登山者和探险者使梅里雪山在世界上闻名遐尔,更增添了几多神秘感。

后来,不断有人分析这次山难的起因,表面上看,是百万年以来,冰期多次降临此地,使得高原群峰上发育了大规模的山岳冰川。冰川在雨季和旱季之大幅度的进退,在山体上切割出了无数悬冰川、暗裂缝、冰崩和雪崩,冰川强有力的侵蚀加上风化,使得雪山外围脆弱的山体被切削殆尽。余下坚硬的山体部分,,平均每百米水平距离上升36米,坡度超过了30%,再加上梅里地区变幻无常的气候,阴晴雨雪全在瞬息之间,这一切都成为了登山者的大敌。

但更深的原因,却是要从人类自身说起。对人类来说,山是未知,探索未知是人类的本能。

1924年,第二次冲顶珠峰失败身亡的英国著名登山家乔治·马洛里生前在回答记者“为何想要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提问时,曾经给过这样一个著名的答案——因为山就在那里。

马洛里这句话彷佛什么也没说,又彷佛说尽了一切。

而中国的林清玄也说过,生与死,疼与痛之间,有一个灰色的地带,那个地带是可以觉醒或者迷茫,可以是精彩或者虚度。而卡瓦格博,或许恰好就是红尘俗世中,可能战胜自然的灰色地带之一。

又或许,转山和攀登的碰撞,不仅只是空间维度上活动轨迹的不同。更是人类在这个生死之间的灰色地带里,对于信仰与勇气之间做出的选择。

梅里雪山的故事讲到这里就要告一段落,人类却还要继续在敬畏与无畏之间,寻找着来自自然的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神女峰   珠穆朗玛峰   冰川   山脉   登山队员   彷佛   山体   山峰   海拔   雪山   人类   答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