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如果考中状元,能当多大的官?或许超出你的想象

在我国古代,一个人一生中的四大喜事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它乡遇故知、久旱逢甘霖”。其中,“金榜题名”指的是读书人在科举考试中考取了进士第一名,就是“中状元”,又称“大魁天下”,这是我国古代读书人一生中梦寐以求的事,是一个读书人的最高荣誉。

“中状元”是古代读书人的人生目标,因为一旦金榜题名,就可以做高官,光宗耀祖。那么,中了状元以后到底能做多大的官呢?

科举制度的历史沿革

“状元”这个词是唐代才有的,唐朝武则天时期,参加殿试考试的贡士举人们站在宫殿前,第一名排在最前面,被称为状头,因为“元”字有“头、首、第一”的意思,所以状头也叫“状元”。状元与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有关。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经过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发展和完善,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止,共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公元587年,隋文帝设立了“秀才科”,每年命各地州府选送三名考生,从中选拔出优秀人才,被选中的人称为“秀才”,所以,科举制度在隋朝最初被称为“取秀才”。隋炀帝时又创立了“进士科”,这是科举制度的雏形。到了唐代,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增加了很多考试科目,如“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其中“明经”和“进士”两个科目最为重要,后来其他科目名存实亡,“进士科”成为科举考试的唯一科目。宋代科举制度更加规范化,实行弥封卷;到了明清时代,考试题目均取自“五经”“四书”的内容,考生答卷有了非常严格的规范,这就是所谓“八股文”。

从宋代开始,科举考试三年举办一次,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生在乡试前还要参加“童试”,但童试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童试分为三个阶段:由知县主持的“县试”和由知府主持的“府试”以及院试。院试合格后就获得了科举考试的资格,可以参加乡试了。

考中乡试的人叫“举人”,中了举人就可以做官了,但中举是很不容易的。乡试第一名叫“解元”。接着各省的举人要参加会试,考中会试的人叫“贡士”,会试第一名叫“会元”。贡士就可以参加殿试了。殿试(也叫“廷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只考一场。殿试不淘汰考生,只按成绩排名,分为三甲:一甲取三人,第一名叫“状元”(也叫“殿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合称“三鼎甲”。殿试结果张榜公布三天,宣布排名结果后,殿试一甲三人披红戴花,在鼓乐声中由仪仗队簇拥着,骑马游街。然后第二天,参加由皇帝赏赐的宴席,俗称“琼林宴”。

状元能当多大官?

殿试后一甲三名会被立即授予官职,授予状元为翰林院修撰,授予榜眼、探花为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是个什么单位呢?唐代初设翰林院这个机构,在翰林院中任职的人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只有学问最高的人才能担任翰林一职。

最初翰林只是皇帝的参谋,后来因为翰林经常待在皇帝身边,权力变得越来越大。唐宋时期,宰相一般都会从翰林院中选拔。明代翰林院虽然级别只有五品,但它却是朝廷权力中心,权力之大令其他部门只能望其项背。清代翰林院同样是人们趋之若鹜的机构,翰林院的学士升迁快、人脉广、影响力大。因此,翰林院是历代朝廷中权力最大的机构,能入翰林院的人也是社会中等级最高的权贵人士,中了状元后可直接进入翰林院,他可以快速升迁,最终官至宰相,前途不可限量。

史上级别最高的状元

在中国实行科举考试的一千三百多年中,有名有姓的状元有839名。我们熟知的有唐代的贺知章、王维,宋代的文天祥,明代的杨慎,清代的翁同、张謇等。那么,我国历史上哪个状元当的官最大呢?

李遵顼(1162~1225年),是西夏宗室齐王彦的儿子。他从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他中了状元,世袭齐王爵位以后,仕途一路开挂。西夏皇建二年(1211年),李遵顼发动了宫廷政变,登基帝位改国号为光定,他在位十五年,64岁病逝,谥号英文皇帝,庙号神宗。夏神宗李遵顼是历史上唯一通过科举考试考取功名的状元皇帝。历史告诉我们,无论任何时候,读书都是可以改变命运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翰林院   状元   殿试   乡试   会试   科举   翰林   进士   古代   制度   考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