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15年后,戈尔巴乔夫告诫中国一句话,到底有何用意?

2006年,莫斯科的国际音乐大厦举办了一场生日宴会。

寿宴开始后,一位老人在众人的瞩目之下缓缓地走到了人群中央,他便是今天的主角:苏联时代最后的总统——戈尔巴乔夫。

七十五岁高龄的他,举手投足之间仍带有几分前苏联时代留下的余威,他迈着稳健的步伐,从容不迫的在各个大人物之间周旋。

在宴会即将散场之时,会场外等候多时的记者一窝蜂地涌了上来。

这其中,有一位记者抛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请问,您对如今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有什么样的看法吗?

听到记者的这个问题,戈尔巴乔夫沉吟了片刻,随后回答道:“中国如今发展的十分好,对此我也许没有什么资格提出建设性的提议,但是,我必须要给他们提出一个忠告。”

戈尔巴乔夫提出的这个忠告是什么呢?

戈尔巴乔夫

理想与现实

时至今日,戈尔巴乔夫仍未能完全从当年那场灾难留下的阴影之中走出来。

在记者的话筒对准他的那一刻,戈尔巴乔夫的思绪不可避免地飘回到了二十一年之前那个遥远的上午,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站在台前,对着赤红的旗帜宣誓就任总统,台下到处都是鲜花和掌声,那都是为他准备的。

那是他一生中最辉煌,最难以忘却的时刻,同时,那也是他无尽噩梦的开端。

在上台之初,戈尔巴乔夫自信满满地颁布了在他看来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源:禁酒令。

戈尔巴乔夫对这条法令十分的自信,因为,在他看来,要想解决国家内部的问题,首先要解决民生问题。这个出发点是正确的,但是戈尔巴乔夫将民生问题理解的太过片面,只是为它寻找了一个物质载体:酒精。

禁酒海报

戈尔巴乔夫认为,是酒精刺激了人们的神经,进而催生了各种乱象的发生,因此,他严厉禁止各种酗酒行为。

但是,对于苏联这样一个重度依赖酒精的极寒之地而言,戈尔巴乔夫颁布的这项禁酒令无疑是脱离现实的。在酒精问题上施加的重重限制只会适得其反。

最终,苏联的社会问题并没有因此减少,反而因为人民对酒精的需求,各种铤而走险的走私和违法生产现象越来越多,进而对苏联的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

但是,禁酒令的失败并没有让戈尔巴乔夫停下改革的脚步,反而令他愈加激进。

紧接着,戈尔巴乔夫做出了一个近乎丧失理智的决定:推行完全的民主化。

如果这项政策放在其他国家,这或许是一件十分正面的决策,但是,戈尔巴乔夫忽视了它的时代性。在民主化扩大的同时,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出现了偏移。

高度民主化带来的自由思想,让本就陷入混乱的苏联社会进一步失去了秩序,内部的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其思想也随之泛滥。西方的各路势力乘虚而入,民主党应运而生。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戈尔巴乔夫所推行的高度民主,不仅没能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反而导致了苏联政界和社会层面的进一步混乱。

原本浑然一体的苏联政府,在多种思想的冲击之下,从内部开始出现了裂痕。

但是,到了这个时候,戈尔巴乔夫仍旧没能认识到自己犯下的致命错误。他还沉醉在自己的梦中,不愿意醒来。

他努力的转动着手中的方向盘,但是却没有注意到,在他掌控下的苏联,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驶到了另一条轨道。

逐渐偏移的轨道

1990年,此时距离戈尔巴乔夫上台已经过去了五年的时间,但是,当初为他献上鲜花与掌声的苏联人民,如今却有大部分都选择站在了他的对立面。

在戈尔巴乔夫大刀阔斧的改革下,苏联的经济社会不仅没有好转,反而进一步地陷入混乱。全国上下到处都被恐慌的氛围所笼罩,人民的生活水平仍旧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没有任何进步。

为了表示抗议,苏联多地都发生了大规模的罢工。

整个苏联,在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的五年内,几乎陷入了完全的停滞,任戈尔巴乔夫怎样推动,都没有任何前进的迹象。

与此同时,逐渐发展壮大的民主党开始公然叫板苏联共产党,对这个国家根本的党派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批判。

苏联工人罢工

这种现象的出现也使得苏联政府内部对戈尔巴乔夫不满的声音逐渐增多。1990年年末,重压之下,戈尔巴乔夫做出了最后的努力:他否定了苏联的公有化经济,开始推行私有制经济。

在戈尔巴乔夫的计划中,他要完成苏联内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完全过度,建设一个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与完备的民主制度。

这个政策对于以公有制为根本的苏联经济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苏联政府内部许多人意识到,戈尔巴乔夫的这个应对,对于存在多年的苏维埃社会主义是一种彻头彻尾的颠覆。因此,在苏共中央举行的会议上,有许多人对戈尔巴乔夫地这项政策投出了反对案。

但是此时的戈尔巴乔夫已经听不进这些反对的声音的,长久以来的挫败已经让他近乎失去了理智。他不顾众人的劝阻,通过了这项法案。

在戈尔巴乔夫看来,这是一场赌注,面对苏联内部的重重矛盾,此刻的他已经没有了就任总统时的天真想法,他很清楚,苏联的生灭,只在一念之间了。

但此刻的戈尔巴乔夫,仍旧保留着最后一丝幻想,苏联诞生于血与火铸就的十月革命,走过了惨绝人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国家曾经无数次徘徊在生死边缘,但是最终都挺了过来。

这次,戈尔巴乔夫仍旧抱着这样的侥幸心理,为拯救这个国家做最后的努力。

可是,他的所有努力,在历史的角度上看,都只是往苏联这个垂死的骆驼背上,放上最后几根稻草。

落幕

1991年,苏联已经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整个社会千疮百孔。西方势力在苏联社会层面的蚕食与渗透和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政策已经使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完成了西化,同时,它到了崩溃的边缘。

苏联内部的各个加盟国之间独立的呼声愈加高涨,以叶利钦为首的独立派停止了对苏联中央政府的财税缴纳,甚至向一些分裂势力头目公然提供支持。

叶利钦

在多方的压力下,苏联的财政已经陷入了半瘫痪的境地。戈尔巴乔夫所推行的“民主化”,已经让这个国家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再不复往日荣光。

1991年8月19日,为了挽救这个半步踏入深渊的国家,副总统亚纳耶夫联合苏共党内的部分理智人士,趁着戈尔巴乔夫外出休假的时候,将戈尔巴乔夫软禁,并且发动了政变。希望借此强行将苏联扭转回社会主义的道路。

但是,历史没有给他们这样做的机会。

亚纳耶夫等人发动的政变,并没有太多的人响应,多年以来国内的意识形态碰撞已经让群众们感到麻木。他们安于现状,选择了袖手旁观。仿佛这个国家的存亡已经与他们无关。

与此同时,早就迫不及待想要独立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发动了反政变活动,在他的号召之下,其他想要独立的政府,以及军队内的部分人员也纷纷追随叶利钦,加入了反政变的阵营。西方的各个国家也开始纷纷为这场反政变活动造势。

亚纳耶夫

在各方势力的联合打击下,这场政变只持续了短短三天便结束了。戈尔巴乔夫解除了软禁,重新拿回了自己原本的政治地位,但是,这一连串的事件已经让他感到心力交瘁。

此时,因为叶利钦在这次政变中出色的表现,他在苏联的声望已经超过了戈尔巴乔夫,成为了苏联实际上的掌控者。

面对叶利钦这个笑面虎,戈尔巴乔夫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无力感。此时的他方才意识到,他的这场改革,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失败。

亚纳耶夫发动的这场政变,虽然最终没能颠覆戈尔巴乔夫的总统之味,但是它却粉碎了戈尔巴乔夫对苏联最后一丝可以维持一体的希望,这也成为了促使苏联迈向解体的催化剂。

面对大权在握的叶利钦,戈尔巴乔夫能做的只有一再的妥协,他希望用这种方式,使得叶利钦放弃让俄罗斯脱离苏联完全独立的想法。

但是,叶利钦并没有和戈尔巴乔夫再继续建立联盟的意愿,他夺去了戈尔巴乔夫的执政地位,同时也让苏联共产党在苏联失去了政治地位。

在这一年的圣诞夜,万家灯火明灭之时,戈尔巴乔夫面色憔悴地孤身一人走上了演讲台,这次,台下迎接他的不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一个又一个冰冷的摄像头。

在苏联的人民沉浸在圣诞节喜气洋洋的氛围中时,戈尔巴乔夫向全世界宣读了自己辞职的决定。

与此同时,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顶端,象征着苏联的那面镰刀和锤子交错而成的国旗开始缓缓下落。

戈尔巴乔夫和这面国旗所代表的国家一同,在历史的舞台上黯然离场。

民主的代价

在这之后的岁月之中,戈尔巴乔夫曾经无数次地检讨自己在执政期间所犯下的错误。但是无论经过多少次反思,戈尔巴乔夫都无法得出一个可以说服自己坦然接受苏联解体的答案。

他无法确认,如果再给他一次重来的机会,苏联还是否会在他的带领之下走入绝境。他曾经无比努力的想要挽救这个国家,可是直到最后他也没能成功。

在这期间,他见证了曾经追随他们的中国一步一步的发展壮大,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对此,戈尔巴乔夫的心中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这样的感觉在许多个午夜的梦境中都曾出现过,他不禁设想:如果苏联可以存续到现在,那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在记者将话筒递到他的嘴边时,戈尔巴乔夫又一次回想起了这个问题。但是,他没办法向记者表达他的想法。

他知道,中国如今走的道路,比苏联曾经所探索的那条更加开阔,也更加光明。

但是,戈尔巴乔夫不想让这个国家重蹈他的覆辙,他能做的只有把自己在这十六年的反思之中得到的最确切的结果告诉他们。

怀揣着这样的想法,戈尔巴乔夫开口了:“无论怎样,请永远不要搞什么民主化,那不是一个正确的答案。”

他曾经用了六年的时间去试错,然后用了余下的一生去忏悔。

他追求自由,最终也败于自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戈尔巴乔夫   叶利钦   民主党   禁酒令   苏联   用意   中国   酒精   总统   年后   记者   努力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