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不落的最后余晖丘吉尔:赢了二战毁了英国,曾4次想分裂中国

丘吉尔,日不落帝国的最后余晖。他带领英国赢得了二战,却被认为毁掉了英国;他极端仇视中国,曾4次准备分裂中国......

双手叉腰、怒目圆睁,这是丘吉尔最著名的一幅照片。照片中的丘吉尔,全身散发着威严和怒火,仿佛下一秒他就要扯开嗓门大喊:“我们决不投降。”

就是这样的丘吉尔,作为战时首相,用他的坚决和勇气,鼓舞了全英国的民众。

他们拿起武器,和法西斯展开了英勇的决斗,最后终于守护住了自己的家园。

可是在战后,英国民众却纷纷弃丘吉尔而去,他们指责丘吉尔毁了大英帝国。

那么带领英国打赢了二战的丘吉尔,为何会被指责毁了英国呢?

一、被赶下台的英雄首相

1945年7月,在二战即将要结束的时候,英国进行了新一届的全国大选。

此时的丘吉尔踌躇满志,他知道,在英国,他的个人威信已经达到了顶峰,他早已经是“胜利的化身”,所以,对于这次选举,他志在必得。

因此,当他发现他被赶下台之后,内心是无比悲伤的,他甚至抱怨,英吉利民族是一个忘恩负义的民族。

其实,英国民众之所以会这样对待他们曾经的英雄,都是英国社会政治形势发展的必然。

英国虽然赢得了战争,但是对于许多家庭来说,战争给他们带来的是是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是经济上的巨大损失,是精神上无比的痛苦。

可是,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丘吉尔,并没有完全理解英国人民此时的思想情况,他的竞选也丝毫不顾民情。

对于国家的发展,他并不想进行任何改革,他的竞选纲领主要是针对工党进行批评。

而工党领袖艾德礼,在战时出任副首相。在丘吉尔为了战争频繁出国的时候,国内的行政事务都是由艾德礼主持完成的。

这个过程不仅让艾德礼有更加丰富的执政经验,也让民众对他有所了解。

艾德礼充分考虑了战后的发展,保证在战后会全力保持和美、苏之间的同盟关系,继续维持和平和稳定。

但是,丘吉尔却一直以抨击共产主义著称。在战时,他可以暂时选择和苏联合作。但战争一结束,他就立刻发起了对共产主义的冷战。

在国内,他镇压工人运动,在殖民地,他镇压革命斗争,这些都让丘吉尔赢得了“善战之人”的名声。

这也让极度渴望和平的英国人,不愿意再支持丘吉尔。丘吉尔黯然下台,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他的政治生涯。

二、机关算尽、一无所获

世界霸主的地位从来都是建立在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上的,可是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的经济优势,基本已经全面丧失了。

一场战争,让英国的国债翻了三倍,英国从一个债权国,变为最大的债务国。

军事上,英国损失惨重,导致英国对海外殖民地的约束能力下降,殖民地纷纷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

意识到帝国倒退这一不可以逆转的事实后,丘吉尔提出了重要外交策略“三环外交”,可惜,最终还是事与愿违。

二战前,英国一直奉行“孤立主义”,与欧洲大国之间一直处在若即若离的状态。

这样英国在欧洲国家之间既有一定的自由度,可以不参与欧洲事务,专心谋求发展,又不至于彻底被排除在欧洲之外。

但是,国内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让英国人意识到,这个政策有些不合时宜了。

因此丘吉尔提出了著名的“三环外交”,希望利用英国分别和美国、英联邦以及欧洲之间的势力均衡,重塑英国对世界的影响力。但是,事与愿违,因为整个局势的变化,大大出乎了丘吉尔的预料。

二战大大消耗了英国的国家实力,在美国的支持下,英国才最终坚持到战争胜利。战后,面对千疮百孔的经济,英国不得不接着向美国寻求经济援助。

经济援助缓解了英国的困境,也加剧英国了对美国的依赖。英国不仅没有能力制衡美国,反而成了美国的附庸。

另一方面,为了防止苏联对欧洲的控制,英国也开始主动拉拢美国,以对抗苏联。这都让美苏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三环外交”的重心也越来越往英美关系倾斜。

英美关系的日益密切,让欧洲国家对英国大为不满。可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联合起来的欧洲实力早已经超过了英国的想象,英国不得不考虑融入欧洲。

更让英国糟心的是,英美矛盾的升级,再一次加剧了英国的困境。

因为苏伊士运河危机事件,英美之间的关系开始出现了裂痕,在核问题上两个国家再次爆发了矛盾,英美关系开始出现倒退。

与此同时,欧洲统一市场发展欣欣向荣,英国因为与美国产生裂痕,就准备调转方向,加入欧共体。

可是,因为不满英国的傲慢和英美之前的特殊关系,法国两次拒绝了英国的申请,一直到1973年英国才得偿所愿。

此时,法国和德国抓住时机,迅速发展,经济地位早已经后来者居上,远远赶超英国了。

随着英国自身实力的衰弱,英联邦内部也越来越松散,许多英联邦国家甚至开始向美国寻求援助和支持。英国原有的影响力再一次下降。

丘吉尔原本设想的三方势力均衡,英国从中控制三种国际势力,为英国攫取最大利益,变成了英国和三方之间都产生了紧张的关系。

此后的英国,在外交中一直处于“拆东墙补西墙”的无措状态,早已发挥不出一个大国的应有水准,而这也深深地影响了英国政治经济的发展。

这样的结果是丘吉尔绝对没有想到的,虽然这不是丘吉尔的本意,但是也不能否认,就是因他极端的利己主义,才导致了这一步。

在丘吉尔心中,无论何时,都是要先为英国谋求利益的。就像二战时期,丘吉尔为了在中国牟利,甚至不顾战时同盟国之间的团结一致,数次考虑分裂中国。

三、狂热的帝国主义者

也许在英国民众心里,对丘吉尔褒贬不一,但是对于我国来说,丘吉尔绝对不算友好。

丘吉尔是一个狂热的帝国主义者,他生于日不落帝国,自小被灌输的就是优越白人征服原始土著的观念。因此,他看不起一切他自以为的“低等民族”。

二战以来,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的重大贡献,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当时的美国为了牵制日本,也十分需要中国协同作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英、美、苏成为共同反对侵略者的同盟国。

1941年,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大西洋宪章》的联合声明中,明确表示,被剥夺主权和自治权的民族应恢复其权利。

国民政府当即宣布,废除同德意志之间的不平等条约。国民政府还提出,既然同属同盟国,而且根据《大西洋宪章》的精神,中国同英美之间的不平等条约也应该废除。

面对中国的要求,罗斯福是表示同意的。可是,丘吉尔却坚决不同意。

1942年10月,英美两国分别通知国民政府,表示愿意放弃在华的一切权益,并且就废除条约问题,进行谈判。

可是在谈判中,中国代表发现,英国的草案中,并没有归还香港这一条。

蒋介石对此提出了不满,丘吉尔却说,他当国王的首席大臣,并不是为了主持清算大英帝国。

在丘吉尔的强硬姿态之下,国民政府的谈判以失败告终。

1943年,开罗会议期间,蒋介石再一次提出了归还香港的要求,丘吉尔再一次强硬拒绝。他说,香港是英国的领土,只要他当首相,就绝对不会让英国解体。

不仅不归还香港,丘吉尔甚至还想染指中国西藏,进步一分裂中国。

1943年5月,太平洋会议结束以后,丘吉尔和罗斯福谈到了中国西藏的问题。

从清朝末年,英国就一直对西藏念念不忘,并且曾经两次派出军队入侵西藏。

此时的丘吉尔直接对罗斯福说,如今的中国政府在西藏并没有实权。他还一心想策动西藏独立,摆脱国民政府,英国好趁机牟利。

随着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了保住英国在亚洲的殖民地,也为了侵占中国的领土,丘吉尔甚至想派人暗杀蒋介石。

1949年4月,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此时的丘吉尔已经失去了首相的职位,但他还是保持着对中国的仇视。

就在解放军即将发动战役时,英国的军舰不仅依旧停在长江江面,还对解放军进行挑衅,且无视我军的数次警告。

无奈之下,我军只能开炮还击。而远在英国的丘吉尔知道后,就不断叫嚣,要派出航母来报复中国。

只是此时的英国早已没有当初的能力了,最后只能选择讲和。

对丘吉尔来说,他一切选择的出发点只有帝国利益。为了维护他心目中的帝国荣光,他可以不择手段。

只可惜,历史大势终不可逆,丘吉尔用尽全力守护的大英帝国,终究还是结束了他的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丘吉尔   英国   大英帝国   英联邦   罗斯福   中国   国民政府   西藏   欧洲   美国   余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